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地球静止轨道自旋卫星姿态确定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地球静止轨道自旋卫星姿态原理及确定方法,以我国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卫星为例,给出了大量工程实测数据,并给出姿态控制实施策略,它们已经成功地运用到我国在轨自旋同步卫星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10月21日,俄罗斯利用“联盟-FG”(Soyuz—FG)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美国“全球星”备份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全球星”系统在轨卫星数量达到60颗。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9月29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VRSS-1("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也是中委双方继2008年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之后的再度合作。  相似文献   

4.
符弘岚  张皓  高扬 《航空学报》2020,41(7):323696-323696
立方星编队或星座构成分布式空间传感器网络,可提高立方星执行复杂空间任务的能力。然而立方星易发生故障,其故障时间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传感器网络性能的不稳定,这凸显了对立方星网络进行在轨维护的重要性。考虑立方星传感器网络的功能维持问题,描述了一种网络维护架构,通过定期发射、在轨备份立方星以及时更换故障立方星,从而提高网络对单星随机失效事件的快速响应与恢复能力。建立了该架构的运行成本模型,包括固定成本、储存成本和短缺成本。收集整理了真实的立方星寿命数据,并使用最大化拟合优度参数估计方法得到最优立方星寿命的随机模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遗传算法优化备用立方星的补给时刻和补给数量,在备份成本与系统性能下降所带来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使得系统的综合收益最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完善系统的组网运行管理,构建一个高可靠性和高可用度的系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对美国TDRSS(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卫星在轨备份、轨道漂移、卫星共位、地面终端站配置以及系统总体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组网运行的4个特点:空间段具有备份节点、备份星;地面段配置备份中心、备份站;系统具备2颗卫星共位能力;系统具备轨道漂移能力。结合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建设与发展实际,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加快备份星和备份站的部署与建设;适时形成单节点多星的星群配置;增加支持卫星轨道漂移和共位的能力;增加大椭圆轨道卫星的部署。  相似文献   

6.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7.
海上测控系统"风云二号"(FY-2)控制处理软件在应急章动控制中存在加速度负向过零时刻计算不准、应急章动控制反弹跳以及交叉控制过程脉冲前沿时间补偿等技术难点。在分析应急章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并给出了软件实现的具体流程图。经过"风云二号"04~06星内部联调以及与测控中心联调任务的验证,软件计算结果准确,运行稳定可靠,实际控制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组网备份策略问题,在分析国外中继卫星系统有关情况,尤其是美国中继卫星系统组网备份策略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组网备份的途径,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宜采用发射备份星进行备份的策略,后续应考虑具备轨位漂移能力实现系统重构的备份策略。分析了我国组网备份的技术能力,研究了轨位漂移、多星共位控制和规划调整等技术手段,提出了为具备漂移能力而带来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并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新的地球同步在轨自旋卫星东西位置保持控制策略,它可以在给定控制精度下,达到传统算法同样的控制效果,但大大简化了过去算法的复杂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自旋卫星轨控效率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提高措施,这些方法都已成功地运用到我国风云二号卫星的在轨工程测控上.  相似文献   

10.
非寒 《国际航空》2001,(2):61-63
欧洲计划2003年发射第一颗称为METOP的极轨道气象卫星;美国的气象卫星现由商业部所属的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 )负责管理和运行,从2008年起将由空军、 NASA和 NOAA人员组成的办公室管理运行;日本用一种称为 MTSat新型卫星代替最新的 Himarawi—5 2星;俄罗斯将于今年发射第二颗 GOMS卫星和第一颗新的“流星” M3极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在轨成功运行的首发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为例,描述了在我国遥感卫星中首次全面采用AOS(高级在轨系统)标准实现整星数据流统一动态管理的数据管理方案。该方案采用AOS标准的源包多路复用机制实现对卫星遥测数据的动态调度传输,提高了信道利用率;采用虚拟信道的动态调度机制在数传信道和激光通信信道实现将卫星的低速平台数据和高速有效载荷业务数据进行动态合路传输,从而实现整星信息的综合利用,增强了卫星自主管理能力。针对卫星在轨应用情况,对该方案的优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13.
李于衡  张瑛  易克初 《飞行力学》2005,23(4):78-81,85
天体对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的正常运行有极大的影响.探讨了卫星与地球、太阳及月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它们对确定卫星轨道、姿态的影响,分析了它们对姿态造成干扰、导致太阳能供给中断的地影、月影及影响卫星通信的日凌中断现象,给出了精确预报这些现象的算法,这些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我国在轨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的工程测控中.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9日,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俄罗斯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进入中地球轨道。俄罗斯宇航局说,新的卫星将加入Glonass星座,到12月16日为止包含16颗完全运行卫星、2颗在轨维护卫星和1颗正在退役中卫星。根据宇航局会议纪要,俄罗斯与印度和哈萨克斯坦有卫星导航协议。另外即将与巴西、尼加拉瓜达成附加协议。早些时候宇航局声称,3枚质子火箭(每枚搭载3颗Glonass卫星)计划2010年发射,之后Glonass将能够提供有24颗工作卫星的全球覆盖。俄罗斯发射3颗GLONASS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卡纳维拉尔角消息—10月26日一枚空军的德尔它火箭把一颗GPS卫星送入轨道,这是GPS导航系统的第23颗正式工作卫星。加州Seal海滩Rockwell国际公司卫星系统部制造的另一颗卫星,已安排了发射日程,该星发射后GPS星座满员。还有一些星整装待发,根据需要替代在轨的老卫星。现在已有26颗在轨GPS卫星,其中包括3颗性能较差的正在老化的卫星。GPS将由24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基于双星定位系统距离和观测数据的近地卫星联合定轨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数值融合联合定轨算法;为进一步提高近地卫星定轨精度,考虑融合双星及备份星距离和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双星和备份星的近地卫星联合定轨模型及实现算法,并针对不同仿真条件进行了联合定轨仿真实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联合定轨方式较传统近地卫星精密定轨方式可以更好地抑制双星星历误差对近地卫星定轨精度的影响,近地卫星和双星的定轨精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融合备份星观测数据的近地卫星联合定轨精度得到进一步改善,达到5.17m。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寿命、复杂性的持续增加,为提高卫星使用可靠性,降低运行管理成本,针对长期在轨服务卫星,开发天地一体化运行管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方向和需求基础上,借鉴已在轨成功验证的“深空一号”(DS-1)自主系统结构,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可建立的三层次天地一体化运行管理系统框架,并说明了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功能界定以及在轨和地面系统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满足星座可用性指标的同时降低卫星星座备份成本,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选出一种兼顾星座性能与经济效益的备份策略,研究不同备份策略对某低轨卫星星座性能的影响,建立考虑降级运行的星座可用度模型,利用 Markov 状态转移过程对星座可用度模型进行求解,并基于真实低轨卫星星座在轨运行数据对采用不同备份策略的星座在不同...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2颗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卫星的第12、第13颗,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20.
X射线脉冲星导航作为一种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技术,自概念诞生以来就备受国际关注。由于脉冲星导航仿真验证模型复杂,关键技术难以全部地面验证,为此中国于2016年发射了脉冲星试验01星开展系列科学试验。对脉冲星试验01星科学试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利用大流量脉冲星实测数据对Wolter-I聚焦型探测器在轨能量响应、时间响应、有效面积和本底噪声进行了测试标定,基于低流量脉冲星实测数据开展了空间环境探测试验,对蟹状星云(Crab)脉冲星进行长期观测并计时分析得到了高精度自转参数,初步试验验证了脉冲星导航技术。结合脉冲星试验01星的科学试验经验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相关试验的开展摸清了中国脉冲星导航技术能力现状,获取了大量自主观测数据,加速了中国脉冲星导航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