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载大屏幕显示器人机工效及其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机载大屏幕显示器人机工效发展现状,介绍了机载大屏幕显示器人机工效的关键技术,简述了国内外标准发展情况,提出了制定我国机载大屏幕显示器人机工效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机载大屏幕显示器SoC图形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一种基于芯片级系统(So C)的机载大屏幕显示器图形产生系统,对图形系统框架、大分辨率图形产生、矢量汉字显示、PCIe接口等关键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结合实际使用需求,绘制了典型画面。基于So C的图形产生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基于CPU+GPU图形系统功耗高、体积大的问题。随着应用处理器的迅速发展,So C图形系统性能将快速提升,形成系列化产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机载托架传统校准方法精度低、耗时、费力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高精度、高效率并且操作简单的成品托架自动校准系统。该系统运用调平精度较高的"循环多次"最高点不动调平方法,建立高精度机载托架校准的静力学数学模型,运用VC与Matlab的COM接口编程技术开发机载托架自动校准系统,并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机载托架进行校准,无论是校准精度还是校准效率都较传统方法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机载座舱显示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座舱显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实现座舱大屏幕显示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一个采用拼接显示屏方案开发的大屏幕显示器的系统组成及技术特点。通过分析,阐述了应进一步开展一体化大屏幕显示器的工程化研制工作,以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型号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飞机平台功能和性能需求不断增长,满足平台需求的各类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种类和数量也日益增多,用户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这对航空机载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生产能力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保证按期交付高质量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下如何保证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生产有序进行,对传统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计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梳理,并针对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生产特点以及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生产计划编制的方法和要点思考,有效实现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下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的均衡生产。  相似文献   

6.
国外机载光电平台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侦察以光电传感器为主,如各种胶片相机、实时传输相机、可见光与红外相机、激光器等。这些机载集成的传感器被装在可以自由运动的平台里,就构成了机载光电平台。  相似文献   

7.
红外干扰弹作为红外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首先概述了机载红外干扰弹设计的考虑因素,然后细致研究了机载红外干扰弹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飞行试验研究院引进的机载型双波段红外辐射计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重要论述了机载红外辐射数据采集与记录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轨人机交互的技术瓶颈在于如何实现视觉、听觉等多源传感器信息的高效融合,以满足一系列耗时长、难度大、风险高、环境恶劣的空间任务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在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构建了适应于不同任务需求和极端环境的人机交互体系架构,设计了近程/远程交互方案,构建沉浸式多源信息交互机制,并提供自然友好、高效便捷的人机交互接口。开展了多模态信息交互地面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轨交互涉及的复杂场景三维重建、人体姿态估计结果能有效克服时延大、临场感差等缺陷;经训练后的机器人对规定手势、语音指令的平均识别正确率分别可达74%和86.1%。  相似文献   

10.
机载前视式风切变探测/告警系统是近年来国际民航界及航空电子制造行业关注的热点。我国民用机发展计划也将研制机载低空风切变探测/告警系统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负责研制的机载前视式红外低空风切变探测/告警系统试验样机已在去年底通过了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鉴定。在不长的时间 里,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乃至仿真技术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证,系统地解决了低空风切变温度特征、探测原理、危险尺度判据、伪信号修正方法、探测波段选择、机载多通道红外辐射计、风切变信息处理计算机快速解算算法及仿真软件等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11.
军械部拥有几架独特的机载红外测量系统,用于各种武器计划的试验和鉴定。本文将评述目前使用的两种红外系统及其测量技术:波束引导寻的器鉴定系统(BASES)和超音速机载红外测量系统。这两种复杂的数据采集系统都装在专门改装的F-4D飞机上。本文介绍了采集飞机,曳光弹和地面目标特征数据的常用技术,还介绍了鉴定导弹反对抗性能、末段跟踪、寻的器捕获范围的一般技术。本文还介绍了目前正在研制的另外两个系统:机载红外标定空间测量系统(IRCASMS)和机载红外光谱测量系统(ASIMS)。前者将装在NC-130A飞机上,是一种高空间分辨率辐射计,主要测量地面目标;后者将装在F-4D飞机上,用来测量飞机、戈光弹和干扰器的红外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多用户操作容易导致人机交互长事务问题,而数据库的事务处理机制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设计了一种基于连接组件的长事务处理策略,该策略采用标志位和时间戳来解决资源锁定权及资源解锁的人机交互长事务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多人可能造成的数据误操作,保证了工作质量,增强了数据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化多传感器管理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机载多传感器管理需求,提出了基于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智能化多传感器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并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采用商用货价产品技术(COTS)构建原型仿真平台,对提出的多传感器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原型仿真,验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载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航空电子组件被功能软件所代替,飞机制造厂家发布的机载软件升级服务通告也随之增多。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在传统的改装评估指标基础上,对软件改装服务通告中涉及的内在逻辑进行数据模拟,得出量化指标,以科学严谨的评估手段充分评估机载软件升级后对航空公司运行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空军飞行测试中心(AFFTC)鉴定了一批装备有红外前视成象系统(FLIR)的飞机。为此,空军飞行测试中心的工程师们开发了定量鉴定机载红外系统飞行中分辨率和灵敏度的能力。以前一般通过计算的或实验室测定的性能参数来确定机载红外前视系统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然而,飞行环境条件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很难精确模型化或仿真的(如飞机的运动、驾驶员工作负荷、振动、动态热背景等)。通过定量鉴定系统的飞行中分辨率和灵敏度,可对整个系统的实际工作性能作更加真实的度量。本文描述了爱德华空军基地测试与鉴定机载红外前视系统的设施和方法。特别强调了复杂的地形与环境在确定系统性能中的重要性,描述了在爱德华空军基地周围可利用的试验靶场,给出了最近测试例子以及将来的更新改造计划。  相似文献   

16.
飞机燃油箱氮气惰化的机理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机载惰性气体产生系统对燃油箱惰化进行了物理、化学作用过程的抑爆机理.同时介绍了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的组成,以及核心组件空气分离装置;并分析了油箱惰化系统如何合理地分配惰性气体,保持需求的氧浓度且使其均匀分布,以及惰性气体直接进入油箱洗涤惰化和充填冲洗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机载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特点,对红外成像系统中的红外望远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组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稳定与瞄准系统实现方案;对图像跟踪器中的跟踪算法及工程实现中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李峭  李佳  熊华钢  杨劲赫 《航空学报》2021,42(6):624082-624082
为了减轻机载电子系统线缆和连接器的重量,减小其体积并降低维护成本,在航空电子组件的电路板或芯片之间,可以采用太赫兹通信技术实现厘米量级的微距互连。采用开关键控(OOK)调制和非相干解调实现点到点太赫兹互连,给出了数据速率、数据包长度等参数的设计方法,进而构建包含用户节点和簇头节点的半双工多路访问分簇网络架构。在簇内用户节点到簇头节点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中采用赤字轮询(DRR)机制,并采用随机网络演算(SNC)方法得到概率保证意义下多路访问的有效服务容量,分析了阻塞干扰对DRR服务曲线的影响。分析和算例表明,DRR访问在保证实时性能界限的条件下兼顾了多路访问的灵活性,满足航空电子微小型化组件之间太赫兹通信和分簇组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提高红外图像的分辨率,充分利用红外器件获得的扫描数据和相应的空间信息,文中重点研究了基于圆锥扫描的等行频采样方式下红外图像帧重建仿真。在介绍圆锥扫描机制下基于等行频采样机理的红外图像完整重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图像仿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技术能够获得较高分辨率的红外图像。  相似文献   

20.
先进座舱显示系统要求新一代机载图形引擎必须在具备较强图形实时渲染性能的同时,满足可靠性、可扩展性等航空产品的特定需求。本文分析了传统机载图形引擎实现技术的局限性,给出了基于IP核的可扩展机载图形引擎架构及设计实现。这种图形引擎在图形渲染性能和可靠性、可扩展性等之间取得平衡,支持基于模型的图形软件开发,同时满足成本控制和长生命周期支持等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