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于1997年10月13日至17日在九江召开了"第四届先进材料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院士风采     
《航空发动机》2008,34(4):F0002-F0002
曹春晓,男,1934年8月6日出生,浙江上虞人。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从事金属材料研究(以钛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为主)。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空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名誉主任、《材料工程》主编、航空材料学报》副主编等。  相似文献   

3.
胡壮麒院士中国著名的材料学家。男,1929年8月31日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5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担任英文版《材料科学与技术》主编,《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顾问,《机械工程材料》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材料工程》和《自然科学进展》编委;担任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历任金属所学委会主任、高温合金与特种铸造研究室主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4.
先进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先导。为了推动先进材料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将于2006年5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第七届“先进材料技术”研讨会。因为本次双年会恰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院50周年,为此,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特地于2006年5月25日安排了“航空材料发展高层论坛”报告会。高层论坛将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航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高层领导和科技人员报告航空材料技术的进展以及应用和发展趋势,探讨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产业商贸合作等。与此同时,“国际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组织(Soci…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断裂学术会议于1991年4月1日~5日在浙江省富阳召开。全国68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论文近300篇,内容涉及断裂力学、断裂物理、环境对断裂的影响、断裂实验方法、断裂研究工程应用、材料的动态断裂及材料  相似文献   

6.
87年4月27日至5月3日,美国Venderbilt大学教授,工程材料太空加工中心主任R.J.Bayuzick教授来我所讲学,题目是“金属和合金的空间加工”。在讲学期间,Bayuzick教授概括介绍了空间材料加工的发展现状,详细讲述了有关金属及其合金在落管条件下的研究试验结果,参观了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的落塔设备和北京材料工艺研究所的工艺、检测设备,并提出了良好的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材料工艺工程和材料工艺工程联络的定义,阐述了在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项目中所引进的材料工艺工程技术和特种工艺控制技术,并将材料工艺工程专业技术与专业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还阐述了材料工艺工程联络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畅通生产渠道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技术贡献以及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2011年JEC国际复合材料亚洲展将于10月18-20日在新加坡举行,旨在展示为航空领域带来转变性革新的复合材料创新能力。复合材料被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特性的工程材料。长久以来,因其可实现航空制造业的轻量化设计而被视为航空业的  相似文献   

9.
《宇航材料工艺》2006,36(4):65-65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是我国目前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为新颖、全面、丰富和权威的材料及其加工成形方面的工具书,是材料工程宏伟的知识大厦。 师昌绪院士、钟群鹏院士、李成功教授主编的《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大典》首卷,也是其他各卷的共性基础要览,构成了这座知识大厦的基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氰特工业公司的子公司——氰特工程材料公司(Cytec Engineered Materials)主要致力于复合材料预浸料、树脂、粘结剂等先进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性能汽车等领域。氰特工程材料公司通过应用工程专家将材料和工艺知识总结成各  相似文献   

11.
高博特资讯     
先进制造技术与军工制造业技术会议在京召开由中国兵工学会与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06中国科协年会“先进制造技术与军工制造业技术交流会”专题分会场于9月17日-1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召开,来自航天航空、兵器工业、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电子、材料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空间特殊服役环境,航天材料研制、保证和使用单位已在材料设计、材料加工、材料评价和材料使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我国航天材料的选型要求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航天材料、航天材料飞行试验、空间材料科学、航天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航天材料工程学的概念,进而对航天材料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联性进行了阐述。最后,为满足未来空间技术发展需求,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航天材料工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研发、试(实)验、评价、选用、数据服务等角度,设计构建了具有航天领域特色的航天材料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6~17日,2015(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航空材料学报》编辑与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联合承办了航空材料分论坛。分论坛共有16位国内外专家作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以《创新驱动加强基础建设制造强国》为题作特邀报告,介绍了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工作会议于2004年8月30日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召开。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颜呜皋、曹春晓院士,分会主任、副主任委员葛子干、徐惠彬、益小苏、韩雅芳及委员代表2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分会副主任委员益小苏教授主持。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分会主任委员葛子干研究员代表第六届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上届委员会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航空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普及科技知识、推荐学术带头人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分会工作在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改进完善的问题。分会负责人还就材料工程专业分会第七届委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工程材料中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韩荣第(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50001)随着航天、航空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要求工程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的同时,质量必须要轻。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工程材料的这些特殊性能的优劣,工程应用中常常引入比强度和比刚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学会于1995年5月3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科学馆召开五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决议聘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诸德超教授为《航空学报》主编(编辑委员会主任)并增聘部分编委。简介如下:姓名性别年 龄专 业工作单位及职务聘任职务诸德超男60固体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主编(编委会主任)高 正男57飞机设计南航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委 员孙建国男56发动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委 员孟 光男34振动工程西工大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委 员魏炳波男31空间材料西工大空间材料研…  相似文献   

17.
论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它包含成分(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服役行为.“四要素”的提出结束了材料发展的混沌状态,弥合了理论和技术产业脱节,获得极限固有性能的可靠材料,推动了先进材料大发展.提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两个全过程”概念,即材料研制全过程和材料应用研究全过程,唯有做好两个全过程工作,才能保证获得具有极限固有性能和极限服役性能的可用可靠材料,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一个新时代.对材料科学与工程进行“两个全过程”研究,成就中国成为材料强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国内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对工程材料经济性的研究现状,以金属材料为主,联系工程材料的经济性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还就全面研究工程材料经济性的意义和建立这方面的新学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魏弋锋  孙涛 《机场建设》2006,(G00):53-55,58
一、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现状与背景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多、产品类型多、料源丰富、运输方便、施工简便、质量保证,30多年来发展迅速,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推广应用已近20年,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制造厂家已超过300家,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已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矿山、市政、环卫等各工程部门,已有上万项工程中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我国土工合成材料的工程应用逐步进入成熟阶段。1998年国标《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和水利行标《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两种技术标准的颁布,随后公路行标《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铁路行标《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TB10118.99),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的相继颁发,则标志着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宇航材料工艺》2006,36(3):65-65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其他5个全国性学会组织,1200多名专家学者,包括39名两院院士、百余名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历时5年共同铸成。是我国出版规模最大的原创性材料工程大典,是关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制备和测试、成形和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的大型工具书,将成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