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是一个举止古怪的人物。他一生搞成了一千多项发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赚了大钱,留下了一笔超过二百万美元的遗产。  相似文献   

2.
他,从小喜欢美术,曾在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当兵,早在1994年的"八一"建军节就举办了个人书画展,20岁便获得"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双十佳"称号。他,1997年在上海某个动漫会议上认识了"阿凡提之父"曲建方,从此开始为振兴民族动漫画而孜孜以求。借着2005年政府扶持动漫的东风,他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完荷兰东方缘中文翻译咨询公司董事长迪亚当先生后,心里不禁有一阵感动:他是何其幸运,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一生都坚持不懈地实现他7岁时结下的“东方缘”。迪亚当先生1968年出生在荷兰一个名叫乃梅亨的小城。他的父母非常喜欢品尝不同国家地域的美食,从小就带他到不同餐馆体验。有一天,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一家中餐馆。迪亚当说,当时,餐馆老板手里拿了一份充满神秘文字的报纸,就连他爸爸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这让他更吃惊了,7岁的他突然明白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他爸爸不知道的东西,这无疑勾起他了解这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相似文献   

4.
在1900年,一个11岁的男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梦中,他看见自己在两侧装有舒适座椅和镶木板的座舱中向后走去。响声和震动表明,他所乘坐的是一种快速运动的运输工具,既不是火车,也不是轮船。他向窗外了望,发现下方遥远的地方是海洋和岛屿。待他醒来,飞翔之梦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这里所讲的就是伊戈尔·西科斯基如何使他的梦想成真的故事。 上个世纪末,尽管很多航空界先驱者们开始以科学的方式探寻解决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问题,但有三个人对伊戈尔·西科斯基圆他的航空梦生涯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法国人莱芒·阿德  相似文献   

5.
《航空学报》主编王德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日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他的逝世是我国航空教育和科研上的重要损失,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 王德荣同志一九三二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一九三五年赴英留学。一九三八年回国至一九五一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任教授、系主任。一九五二年他参加了北京航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验和促进我校英语教学水平,我校从93年起已先后组织了三次报考大学四级英语的工作,三次报考共计200多位同学,约60多人通过四级英语(大学毕业要求),其中两位同学通过了六级英语(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本文作者刘其东同学是我校原机专405班学生,由于他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和对英语特别的钟爱,使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94年他以我校报考学生最高成绩取得了大学六级英语证书.正是因为他在英语学习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使他在94年毕业择业中被许多家单位和公司争着抢要,现在他在福建省福清市的一家台资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7.
两轮圆梦     
朱俊贤是个平凡、坚毅而神奇的老人,他与体育运动、与奥运有着浓浓的情结。以单骑周游全国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朱俊贤,其中经历最为轰动的是他在66岁时,于2001年4月6日  相似文献   

8.
<正>《航空动力学报》的创办人、第二、第三任主编曹传钧教授于2014年2月4日与我们永别了,享年92岁。曾传钧教授是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教育家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他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和受益终生的教诲。曹传钧教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青年时代就读于天津扶  相似文献   

9.
在我厂这次提拔的一百五十名工程师中,最年轻的是第一设计所强度组设计员刘英卫同志。他今年三十五岁,一九六八年从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几年来,他刻苦钻研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编制了三十多个计算程序,写了四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的论文在全国有限元素法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赞赏和航空学会的表扬。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新秀     
朱金福现年41岁,教授,1982年初,从江苏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考取了本校拖拉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3月,他考取了著明科学家钱伟长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在上海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深造。他只用了1年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年近72岁的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受美国EAA(Experimental Aircraft Association)邀请,以嘉宾身份前去参加了在美国奥什柯什举行的飞行大会.这在我国航空界似乎还比较罕见.他刚回到国内,笔者就这次出访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2.
1903年世界上首架飞机发明之后,旅美华侨冯如于1909年即在美国制成了一架飞机,并亲自试飞成功。冯如因而成为中国第—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1910年他又制造了第二架飞机(即冯如—2号,时速可达76公里),飞行极为成功。作为中国人,他第一个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冯如携带两架飞机回归广州,并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位飞行队队长。1912年8月,他在广州表演飞行时,因飞机失速而牺牲,是我国第一位飞行事故中的殉难者,时年29岁,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13.
年已70多岁高龄的朱宝流先生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和总工程师,现在他虽然闲赋在家却仍然在进行空军装备的探索工作。在采访中,他深入地讲述了坚持竞争机制和不能放松关键技术研究对我国航空工业突围21世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航空港》2015,(1)
<正>儿子奚哲铭(出生于2002年)5岁便开始在华山美校学习儿童画,10岁开始学习水粉画,用色大胆,作品充满想象力,充满阳光和童趣。老师们对他的画的评价多认为:"其对色彩具有强烈的敏感度,作品富有感染力。画风具有印象派和野兽派的风格。"我和孩子他爸听了都很高兴,为了支持他对画画的热爱,加上他个人也非常喜欢旅行,在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会带着他到不同的地方去旅行,感受不同的风光。希腊,一直就是传说中最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将全世界蓝色都用尽的美丽国度,众神所居住的神圣之地,也是我们全家向往的地方,这一次我们决定让儿子带着画笔去希腊。  相似文献   

15.
《航空港》2009,(3)
2009年2月18日,新加坡航空A380客机迎来了其第一百万位乘客。这距离2007年10月25日新航A380客机首飞悉尼仅短短16个月时间。这位幸运的乘客是现年60岁的Royston Pollard先生,他与妻子Eileen女士一起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准备登上伦敦至新加坡  相似文献   

16.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一九三七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即小居里夫妇的指导下,他首先发现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为世界所公认。解放后,他开始了新中国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培养科学人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化长廊     
《航空港》2016,(1)
<正>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美]奥德丽·尼芬格/著,夏金、安璘/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回,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他以为他在二十八岁时是第一次遇到二十岁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后,亨利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而  相似文献   

18.
詹东新 《大飞机》2021,(7):80-81
《晨昏线》是我第三部航空题材的长篇小说,自去年9月发行以来,在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抬爱下,已第二次印刷.数十家媒体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正面评价. 《晨昏线》叙述的是机长安建军四十五年的经历和命运.他十五岁从青岛的大海边走来,进入四川广汉十四航校,是个飞行天才,飞得安全、稳如泰山,当特情险情不可避免来临时,于旅客不知不觉中凭手上和心理上的功夫履险如夷;他经历奇特,首开太平洋航线,西经红旗拉普、巴林入欧洲,海峡直航,极地探险,北非救难,腾云驾雾于天地上下,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他是个读书人,以飞行员的身份先后完成航校专科、交大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平时手不释卷,自学的书籍堆得比山高本质上是硬汉子,开过苏式机、美式机、欧式机,曾多次遭遇突情险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人和机安全地带回;为人不骄,在与另一个硬汉段早的难分轩轾的"竞争"中甘居下风;又是感情上的"软蛋",刚工作时遇见一位虹桥机场边上的青涩少女,由于"户口不配"被父母说服散伙,他的太太是位精致的上海故娘,倘若在旧上海也许是名媛,中年时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女,不自觉地卷入三角情感中,却缺了空中处置特情时的果敢……他开了一辈子外国飞机,退休时终于开上了中国造ARJ21飞机.  相似文献   

19.
《红旗技术》2004,(3):8-8
1936年,齐格弗里德艾弗里西高举奥运圣火穿过柏林,当他接近终点,突然感觉到自已胳膊上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如今94岁的他当时并没有感觉到疼。  相似文献   

20.
《航空动力学报》的创办人、首任主编和终身名誉主编宁木晃教授于 2002年12月11日与我们永别了, 享年90岁, 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怀念和受益终生的教诲 !宁木晃教授在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8年公派去英国牛津大学学内燃机, 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 任西南联大工学院教授。 1946年抗战胜利后, 回到清华大学任航空系教授, 1947年兼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主任。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老前辈, 国内外知名专家。临解放前, 有人送给他去美国的机票, 他拒绝去优厚条件的美国, 坚决留下来迎接全国解放, 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解放后, 空军经常请他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