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进行达到晕厥前症状(BP和/或者心率骤降,但未丧失意识)的递增性下体负压(LBNP)实验时,女性的耐力比男性低61%。耐力评定的指标是累积压力指数(CSI,在实验方法中有详细说明)。最近,Convertino肯定了女性LBNP耐力低于男性的结论。在他的研究中,女性的CSI比男性低35%。Hogan等在一项达到晕厥前症状的LBNP实验中观察到:用CSI估算女性LBNP耐力比男性弱22%,这些最新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女性的LBNP应激耐力低于男性。更早的研究也证明女性LBNP耐力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女性立位耐力低于男性。得出这种看法是因为临床上女性立位耐力不良者的比例较高;在头高位倾斜、立位、次极限下体负压时男女被试者心血管反应出现不同。但是,在立位应激时,性别差异存在很大变数。在不同的次极限LBNP下,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例如,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总外周阻力有较小、相似或更大的报道,前臂血管收缩有相似或更大的报道,变时性反应也有相似或加强的报道。目前对于造成男性和女性反应不同的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调节的性别差异使女性的立位耐力较低,头低位卧床(HDBR)和航天后的心血管失调可导致立位耐力不良。有关男性心血管的研究很多,而女性的研究则很少。因此,目前关于性别对心血管失调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立位应激时,维持血压的部分调节是通过机械因素来实现的,如通过肌肉和呼吸泵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血液在静脉的潴留和激活自主性反射,而后者可以引起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PVR)增加。虽然报道过女性的立位应激耐力低于男性,表现为在递增性立位负荷中女性更早地出现晕厥前症状,但也一致认为在完成立位应激的个体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反应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在维持血压稳定时,性别对于心血管参数,特别是心率和外周阻力的贡献意见还不一致。一些研究报道:对于同一种立位应激,女性心率增加更多,但也有相反的结果。性别对血管阻力的影响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大量实验证明女性更容易出现晕厥或晕厥前症状,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立位耐力更低。在进行立位应激实验时,女性耐受的时间较短,因此流体静压对她们的作用也小。造成立位负荷时性别反应差别的因素有血量、每搏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基础的心脏迷走活动、肾上腺受体反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女性参加飞行人数的增加,在飞行中她们要承受重力应激极限的挑战,例如,航天飞行后的再入或驾驶高性能的战斗机都遇到很大的重力应激。因此,人们对于立位耐力的性别差异给予极大的关注。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女性的立位耐力低于男性。但是对于次极限立位负荷下心血管反应的性别差异还无一致定论。通常,女性在次极限立位负荷时,在一定负荷水平下的总外周阻力增加较少,前臂血管收缩更明显,有较强的变时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     
女性的体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女性下体负压耐力低于男性;女田径运动员对下体负压血量减少的耐力低;健康人和有体位性晕厥史患者在立位应激时脑的自动调节;7d头低位卧床和立位对男性与女性内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能够耐受立位应激与多种心血管因素的成功调节有关。人在立位应激时,出现明显的中心血量、心充盈压、每搏量(SV)和心脏输出量(CO)降低,或者出现神经体液反射性反应(主要指心动过速和血管收缩)失调,都可能引起晕厥。已证明女性的立位耐力低于男性,但引起两者差异的生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航天员返回后的立位不稳定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航天员飞行后的立位耐力下降表现为立位时心率增加更多,而不是出现真正的低血压。但是,参加5~16d飞行的航天员中,约有20%的航天员在返回后的立位实验中出现了心血管反应不良,其严重程度足以导致晕厥前状态(头晕眼花、周边视觉丧失或收缩压突然低于70mmHg)。在以前发表的一篇文献中已经提到:与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飞行后似乎有更容易出现立位低血压和晕厥前症状的趋势,引起这种现象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67次短期飞行和53次长期飞行后立位耐力研究资料分析结果,借助规定的主动和被动立位试验,发现所有航天员立位耐力的下降与飞行时间的长短无关.短期(7-25昼夜)飞行后主动试验时立位耐力下降33%,而长期(49-438昼夜)飞行后立位耐力下降48%.短期飞行后要过一周就能完全恢复立位耐力,而长期飞行后1.5-2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飞行后立位耐力的下降程度(相关系数γ=0.81)取决于飞行前的初始状态。可用飞行前立位耐力研究资料预测规定制度下短期飞行后立位耐力变化.长期飞行后第一昼夜根据飞行前的预测评估的立位耐力下降情况:飞行前评价为优秀的立位耐力下20-30%,飞行前评价为良好的立位耐力下降为30-50%,飞行前评价为满意的立位耐力下降55-65%.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对27名健康的男性青年,进行了下身负压耐力与心血管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体下身负压耐力与其心血管功能状态及调节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好坏与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反映耐力好坏的基础。下身负压应激实验,能暴露不同个体心血管功能状态和调节能力的差异。下身负压这种生理应激方法,可以用来评价飞行员或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航天飞机前4次飞行期间,为了确保乘员的健康和安全,测量了每名乘员的心血管指标,由血压和心电图的数据,可以确定微重力环境所引起的心血管失调的程度,为此目的,推导出定量的心血管失调指数(Cardiovascular Index of Deconditioning-CID),为临床医生评价提供帮助,观察了等渗盐水作为一种对抗立位耐力降低的防护措施,并发现对防止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部份有效的。据观察,再入  相似文献   

13.
微重力时航天员血浆容量大约丧失12%,这可能是引起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假设:用6°头低位倾斜(HDT)方法模拟长期微重力引起的身体脱水可能增加血浆渗透压(COP)。方法:7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年龄30-55,进行16天头低位6°实验,在HDT前HDH中第14天和起床后1小时取血,用20μL的胶体渗透压计测血浆胶体渗透压,用修改的Evans染色技术确定卧床前,卧床第16天和起床后1小时的血浆  相似文献   

14.
人在立位应激时,血液从胸部迅速转移到下肢静脉系统,从而减少了中心血容量和心脏负荷,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和外周阻力增加。如果可以阻止体液的这种转移,那么下体负压(LBMP)时的心率、血压和血管收缩反应就会明显减弱。这个发现意味着腿部静脉顺应性是决定立位应激时心血管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国兴 《航天》2012,(6):20-22
现在世界上在职的航天员共有158名,其中35名是女性,占航天员总数的22%。这些女航天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男航天员为43岁;女航天员的平均体重是60.7千克,而男航天员为81.2千克;女航天员的平均身高比男航天员矮10厘米,脂肪比男航天员多11%,肌肉质量少8%;女航天员的血红蛋白质量比男航天员少10%~14%,有氧运动能力比男航天员低得多。虽然男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除了年龄、体重和身高这些表面差别以外,在生理、生活和工作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已知重力引起通气的不均一,非重力因素也被认识,但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清楚。因此我们了太空实验室SLS-19天飞行期间持续策重和作用下通气的不均一。所有七名乘员作了单次呼吸N2清洗。他们吸入肺活量(VC)的100%O2,在吸气开始时有一团Ar2吸气和呼气流速控制在0.51/s,对照取正常重力(1G)飞行前后立位和仰卧位测量值,与1G立位测量相比,在微重力期间通气不均有明显下降,其证据是:N2和A  相似文献   

17.
李莹辉 《航天员》2012,(4):54-55
6月18日下午17时06分,神舟九号飞船指令长景海鹏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第3天到第12天,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的第1天到第10天,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内完成了15项空间医学实验。女航天员刘洋作为任务专家,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实验任务。总体负责空间实验的照料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1976-1977年约翰逊航天中心对女性生理学研究的特殊技术报告。参加实验的98名被试者是从事一般工作的妇女,她们有可能代表了今后女航天员的生理特征。实验数据由医学史、临床、人体测量和应激反应组成,与航天有关应激反应的确定和测量将有助于女航天员医学选拔标准(检测项目和正常值)的建立。应激负荷为下体负压、站立(两种立位)和跑台运动,大部分方法与以前“阿波罗”和“天空实验室”任务航天员的选拔方法类似。数据以两种形式表示:1)被试者的原始数据;2)对变量(指标)本身进行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并对微重力时人体反应的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学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9.
8名健康女性参加120d头低位低动力试验,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史和每月记录的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资料,研究神经系统和脑血液循环的状态。研究发现,头部位置的改变和长期头低位低动力状态是发生大脑血液循环紊乱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区,这主要是由于试验的条件和在骨质的脊柱腔中的动脉解剖分布特点所决定的,在神经学检查时发现脑干结构占有很重要的关系。在低动力60d时是最关键的时期,此时出现不稳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徽小症状,它反映出了脑主干动脉系统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发现长期低动力时体力训练能减缓脑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7月15日至8月15日,位于北京航天城内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开展了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这是我国首次组织以女性在模拟失重环境下的生理变化特点为研究目标的卧床实验。研究者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获得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生理活动的基本变化情况,并验证相应防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次实验为探索我国交会对接任务女性在轨失重生理效应的规律特点,研究女性在轨防护措施应用原则及评估防护效果提供了实验数据。参加本研究的所有志愿者均为北京市各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在近百名的报名者中,经过初筛、复查等数轮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测试后,共有22名志愿者进入最后的卧床实验。实验中,所有志愿者均需在床上完成吃、喝、拉、撒等各种日常活动。本次实验的顺利完成将加强对女性在太空中生理变化特点的认识,为我国首次将女性航天员送入太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