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据《空间飞行》1990年2月报道,苏联可能在2015年执行火星载人探测任务。届时,将用能源号大型运载器把大块的部件送入轨道,由宇航员在轨道上组装成星际航天器。一旦星际航天器组装完毕,苏联航天飞机将把一个国际宇航员小组带到星际航天器上,这个航天器将在几年后到达火星。 苏联打算在1994年9月用质子号火箭发射其火星94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将携带高空探测气球。苏联还打算在2001年进行火星土壤采样返回地球的飞行。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类社会和深空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火星探测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从1960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无人火星探测器至今,人类已发射无人火星探测器47次,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载人火星探测在探索地外生命、星际移民、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地位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航天运输系统技术是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实施的基础技术,其技术水平对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风险、复杂度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开展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NASA火星征程:制定太空探索的后续步骤》,阐述本世纪30年代人类到达火星空间、最终登陆火星并开展可持续探测的战略目标,提出以载人登陆火星为总目标的空间探测实施战略、原则和挑战,循序渐进地迈上"依赖地球"、"试验场"、"独立于地球"三个台阶,指导未来载人火星探测活动。载人火星探测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提出的规模最为宏大的航天工  相似文献   

4.
朱新波  谢华  徐亮  陆希 《上海航天》2014,31(1):22-28
提出了一种我国2030年代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实施方案的构想。通过分批式提前部署方式,分别按货运、载人两个阶段实施对我国载人登火并对火星探测。其中,载人阶段在返回地球时可利用金星借力的方式以缩短整个载人任务周期。利用重型运载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别在海南文昌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实现2030年代的我国载人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5.
正NASA官员5月9日在载人火星探测峰会上表示,作为30年代送人前往火星计划的一部分,该局可能会在20年代末派宇航员在绕月轨道上飞行一年。NASA助理副局长威廉斯说,NASA最近宣布,其眼下的载人火星探测规划包括在月球周围建设一座"深空门廊",以充当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所需操作和技术的试验场。他说,这座月球前哨站最终还会作为载人火星探测飞船的发射点。  相似文献   

6.
阳光 《航天》2011,(10):12-12
欧空局局长多尔丹在莫斯科航展上说,该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联合开展首次载人火星探测。但他没有给出时间表,也未说明将使用哪方的飞船。双方联合开展的“火星”500载人火星飞行模拟项目已持续了442天,封闭在隔离设施内的志愿者还要在其中停留78天。俄欧的联合载人火星探测将面临美国的竞争。航天飞机计划结束后,NASA预计将会继续建造能用于深空探测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而低地轨道人员运输工作将外包给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7.
杨彬  唐生勇  李爽  夏陈超 《宇航学报》2018,39(11):1197-1208
针对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结合我国现有技术基础,提出我国载人火星探测方案,重点研究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推进系统的设计。首先,综合考虑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约束,采用Pork-Chop图设计了适用于不同任务场景的转移轨迹;然后,参考我国空间站技术,基于核热推进系统设计了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飞船;最后,对核热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台数和推力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适用于不同任务场景的最优推进系统组合方案。本文所研究内容为我国未来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火星载人探测中辐射防护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探测是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星载人探测中航天员的辐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扼要介绍了美国/俄罗斯火星载人探测技术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探测中的辐射环境、辐射效应以及国外探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火星探测中的辐射剂量进行了预示,提出了辐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火星载人探测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探测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火星探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技术储备。文章扼要介绍了俄罗斯火星载人探测技术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俄罗斯现阶段火星探测方案和关键部件的研制现状和技术能力,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火星探测技术可能的国际合作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苏联于5月15日第一次试射了一枚推力相当于土星5的巨型运载火箭——能源号(美国称其为SL-W),这将加快苏联航天飞机的研制进度,并使苏联具有发射100吨重的空间站舱室和军用卫星的能力。能源号火箭的起飞推力为30000千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苏联将用这种火箭来实施未来的载人飞往月球或火星的计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9,(10):45-46
NASA莫斯科办事处负责人鲍曼8月25日在一次国际航空航天会议上说.NASA已邀请俄方联合开展一项载人火星探测飞行。俄眼下打算在未来某个时间开展自己的载人火星探测任务。鲍曼说,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应利用国际空间站项目所取得的成就,机组人员应来自多国。  相似文献   

12.
简讯     
美俄将联合进行商业卫星发射 美洛克希德公司已决定与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公司合资成立从事商业性卫星发射服务的洛克希德—赫鲁尼切夫国际公司。洛克希德的空间系统分部擅长于军用卫星的设计及建造,而赫鲁尼切夫公司则以建造质子号运载火箭驰名,是俄罗斯生产火箭的主要厂家。这家公司的发射价格为3000~3500万美元之间,仅相当于阿里安4火箭的一半。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对美俄联合争夺卫星发射市场深感担忧。 (信)美俄签署联合载人飞行和火星探测两项协议 1992年年底,在美俄首次航天政策年度咨询会上,美NASA局长戈尔丁与俄航天局长科普捷夫在莫斯科签署了载人航天飞行和火星探测方面的合作协议。载人航天飞行协议制定了一名俄  相似文献   

13.
苏联已决定在1994年执行下次火星探测任务,届时将把一辆火星漫游车送往火星表面。目前苏联正在考虑执行这次任务的若干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使用新型能源号重型运载火箭。该方案从1994年到2010年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简要描述深空探测的发展态势(月球探测、火星探测);21世纪初空间科学和空间探测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展空间探测需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技术,月球基地建设,载人火星飞行;并提出2020年前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5.
<正>按照10月8日发布的题为《NASA的火星之旅:开拓空间探测下一步》的报告,NASA要首先在低地轨道和月球附近的地月空间"试验场"积累载人航天飞行经验和专长,最终在30年代送人登上火星。NASA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研究这一分三步走的火星载人探测路线。在报告发布仪式上,该局主管载人探测与运行的副局长格斯顿梅尔称,这一战略规划描绘了一条通往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火星探测路不平火星极区着陆器的丢失(本期有专门报道)使美国火星探测史又添“败笔”,并可能使美2013年前每隔两年便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计划放慢速度。1964年以来,美共进行了13次火星探测,其中5次失败,8次成功(3次软着陆)。美初期的火星探测还算顺利,但1993年以来只把火星全球勘测者送入了火星轨道,使火星探路者成功降落到火星表面,其余3颗(火星观测者、火星气候轨道器和火星极区  相似文献   

17.
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与实施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美国基于"猎户座"飞船的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概要方案进行了描述,包括探测器系统组成、运载火箭和飞行方案等内容。从速度增量、目标星引力等方面,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并与载人火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以及无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实施途径建议,包括目标星选择、载人飞船系统设计等。讨论了其所涉及的推进、星际飞行安全保障、小行星表面行走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载人深空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00,(12):25
美国航宇局专家10月26日宣布,该局将在今后15年内执行6次重要的不载人火星探测任务,但他们拒绝推测何时会派人飞往这颗红色的星球。根据这项新制订的火星探测计划,从火星表面采集样本并送回地球的探测任务将至少推迟到2011年。天文学家原来曾希望能在2010年就得到火星的土壤样本。 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根据新的计划,美国航宇局今后5年中每年可能将在火星探测方面投入4~4.5亿美元。即将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既有围绕火星运行的轨道探测器,也有在火星表面上着陆的着陆型探测器,并包括可在火星表面上远距离行驶的漫…  相似文献   

19.
美国航宇局专家10月26日宣布,该局将在今后15年内执行6次重要的不载人火星探测任务,但他们拒绝推测何时会派人飞往这颗红色的星球。根据这项新制订的火星探测计划,从火星表面采集样本并送回地球的探测任务将至少推迟到2011年。天文学家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液氢/液氧推进剂的问世过程及其在苏、美、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应用简况,并介绍了苏联采用液氢/液氧作推进剂的能源号火箭发动机的安装特点,以及这种推进剂的应用前景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