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某固体战术导弹水平支承条件下固有模态的有限元计算结果,采用三维有限单元和导弹结构实体建模,并运用ANYS有限元分析计算了导弹在公路运输环境中的动力响应特性,得到导弹结构动力响应功率谱。所得结果为导弹使用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超静平台作动器的疲劳寿命特性,以其在轨执行巡天任务时的复杂工况分析为出发点,开展了典型工况下的超静平台物理试验,获取作动器实测载荷数据;采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疲劳损伤系数计算,根据“累积损伤-临界损伤”干涉模型进行累积损伤建模,推导了基于损伤系数外推的作动器概率疲劳寿命解析模型;利用最大损伤系数对应工况进行试验载荷谱设计,开展作动器疲劳寿命试验获取疲劳寿命分布,结合模型计算给出超静平台上不同损伤系数对应作动器的疲劳寿命评估结果。结果表明,运用建立的方法及模型,能够结合超静平台巡天任务工况,利用基于载荷谱编制的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计算出平台上各作动器可靠度随在轨时间变化规律及概率疲劳寿命,可为超静平台作动器等一类在轨工况及载荷谱复杂、多样的空间运动机构提供一种真实有效的寿命评估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半挂车车架是导弹发射车的关键结构,在路面不平度的随机激励下,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动响应是车架设计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依据。本文建立的半挂车车架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具有新颖性和优越性。用实测路面不平度数据作为激励计算发射车车架的动响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动荷系数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最大动应力值作为车架结构设计时的动强度参考。  相似文献   

4.
考虑星-箭动力耦合作用结构瞬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直接激励法,对火箭发射过程中考虑星箭动力耦合作用的卫星结构瞬态响应问题进行了求解。给出了最大动压、一二级分离前和分离后三种工况下卫星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历程。该方法克服了大质量法和惯性载荷法瞬态响应计算中的载荷处理困难和数据回归困难。文中给出了大质量法、直接激励法和惯性载荷法的动力学方程,指出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激励法简捷实用,优于惯性载荷法和大质量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模态综合理论,将导弹发射车划分为若干子结构,用Ⅰ—DEAS建立各子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约束模态分析和模态综合,建立了整车的动响应分析模型,并计算了导弹发射车对随机路面激励的响应。本文考虑了各部件的弹性变形对动响应的影响。所建的模型反映了油气弹簧的连通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结构局部刚度变化对小卫星动特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针对模块式小卫星动特性进行灵敏度理论分析,分析目标是寻找提高结构动特性的局部位置和参数。然后基于有限元法分析改变局部刚度对结构动特性的影响。小卫星结构动特性分析计算的主要问题是建立计算成本可控的有限元模型,本文详细讨论了小卫星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和简化途径,并通过7个算例考察改变模块底板局部刚度、改变适配器支撑刚度、模块问设置弹簧模拟阻尼器等对小卫星结构动特性的影响。灵敏度分析和计算表明,影响动特性的主要因素是模块盒底板刚度和星箭适配器的支撑刚度;增加模块局部刚度以及适配器支撑刚度可以屏蔽星体摆动和包带联结部位的某些频率,同时可以减缓部分中间模块的振幅;在部分模块间设置弹簧可以模拟阻尼器或减振器的效果。另一方面,降低适配器刚度可以增加隔振作用。因而优化模块刚度分布和支撑刚度分布是改进动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为模块式小卫星动力学修改以及多功能结构设计和主动振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华  刘汉武  胡震宇  张武 《宇航学报》2019,40(2):139-147
建立太阳电池翼地面模态试验修正后的较为精确的动力学模型,以此作为太阳电池翼的柔性特征提出基于混合坐标法的太阳电池翼在轨载荷分析方法,计算了航天器在轨机动、舱段分离、交会对接等典型工况下太阳电池翼的载荷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载荷与太阳电池翼动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提出太阳电池翼为应对不同飞行工况应处于何种转角状态的结构设计建议。最后依据最大载荷工况开展了相关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效合理,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型号太阳电池翼的在轨载荷设计。  相似文献   

8.
尹健  吴邵庆  陈树海 《宇航学报》2019,40(12):1393-1402
提出一种基于卫星结构响应的环形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首先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在时域内构建激励与响应之间的传递关系;进一步,利用B样条函数表示动载荷的环形分布函数,并结合卫星结构有限元模型和结构测点加速度响应,识别了动载荷的分布函数及其时间历程。以某卫星模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噪声水平,响应测点数以及B样条控制点数的情况下,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卫星结构所受分布动载荷。本文方法能够为实际飞行情况下卫星载荷环境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导弹接头吊耳在常规载荷和振动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疲劳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首先,基于两种载荷作用下金属材料的疲劳失效特征共性,建立了对应载荷下两种疲劳损伤的累加规则;其次,采用Miner理论和Dirlik模型分别计算两种载荷下结构的疲劳损伤值;最后,通过对两种疲劳损伤的综合计算,建立了结构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使用该方法对导弹接头吊耳在两种载荷共同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0.
用动网格方法模拟导弹发射过程中的燃气射流流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傅德彬  姜毅 《宇航学报》2007,28(2):423-426
采用局部非结构网格弹性变形方法和网格再生方法相结合的动网格技术,计算导弹与发射简具有相对运动的燃气射流非定常流场。计算中将安置在发射简内的导弹作为运动实体,随着导弹运动,相应流场计算域边界发生变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动网格技术模拟导弹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的非定常流场,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周杰  方勃  王日新  黄文虎 《宇航学报》2007,28(4):819-823,864
利用层合板的宏观应力应变关系,从三维板壳理论入手,建立了对称铺设正交各向异性层合圆板在外载荷作用下弯曲问题的微分方程。考虑一个复合材料整星隔振适配器与卫星所组成系统的横向运动等效模型,计算出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层合圆环板在集中弯矩作用下的解析解,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耐坠毁缓冲装置的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波  张明  岳帅 《宇航学报》2019,40(9):996-1005
针对采用四腿式着陆支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提出一种油气-蜂窝两级缓冲的新型耐坠毁缓冲装置,常规油气缓冲器实现重复使用,危险工况下蜂窝缓冲器实现耐坠毁功能。建立了运载器着陆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运载器着陆的四种极限工况及铝蜂窝压溃载荷的求解方法,基于径向基(RBF)代理模型,采用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对多工况下运载器两级缓冲装置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学科协同优化方法有着较好的准确性,优化后运载器的最大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均得到降低。最后,对比了单独油气缓冲器与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下运载器的着陆响应,结果表明,使用两级耐坠毁缓冲装置在降低运载器最大着陆过载和缓冲支柱载荷峰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空间站舱外载荷适配器是一种用于空间站载荷进出舱及开展载荷舱外暴露试验的轻小型空间对接机构。介绍空间站梦天载荷适配器应用场景、设计思路、产品组成及定位原理;针对该产品高互换性及高定位精度的需求,对3°~120°均布的杆槽定位方式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及试验验证。得出了该定位方式具有良好的定位精度及互换性能的结论,在后续空间对接机构设计过程中,可作为备选构型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康永  周晖  马少君  高波  谭立 《航天器工程》2019,28(2):104-111
航天器舱外载荷适配器是一种轻小型空间对接机构,根据操作方式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文章介绍了日本设备调换装置(EEU)、美国飞行可释放连接机械装置(FRAM)等国内外舱外载荷适配器,总结了其引导定位、机械锁紧和电连接的功能实现方式。针对空间机械臂操作、人机工效学存在的无法精确定位和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分析了舱外载荷适配器的工作模式、关键部件、地面试验等关键技术和解决措施。针对未来我国先进载荷任务需求,提出了开展功能强大、承载能力强的主动式适配器研究建议;针对大型高轨航天器,提出了开展被动式适配器技术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输环境中某战术导弹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三维有限单元和导弹实体简化模型对一种战术导弹的结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动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得到了“自由-固支”条件下,导弹竖立状态的固有模态,取得了与试验和数据基本一致的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物正确性,进而对运输环境中导弹水平支承条件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了分析计算,所得结果为导弹的使用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礼俐  唐晓峰  唐国安 《上海航天》2006,23(2):19-23,64
根据结构中某些可测部件的试验信号,以及其他部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复杂结构中不可测区域振动响应的一种预测算法。该算法在识别可测部件所有未知载荷的基础上,预测不可测部件的响应。采用傅里叶变换(FT)将时域载荷转为频域,在获得识别结果后再转回时域的间接法提高预测精度。仿真结果表明,间接法的抗干扰性强、稳定性好,其预测误差与试验误差为同一量级。但对实际工况下方法的有效性、仿真数据的处理等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潜射导弹水中段横向载荷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难以建模计算的问题,采用灰色理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适合折椅问题的GM(1,1)模型,并给出了算法运用的具体步骤.数据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不但能够较好的模拟使用过的试验数据,而且对于未曾接触的试验数据也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有效的解决了导弹水中段横向载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转垂挂载荷进行深入研究,优化结构设计,文章首先建立了转垂挂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与空投试验结果比对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标称工况、主伞阻力面积偏小工况、返回舱质量偏大工况,计算得到无阻尼缓冲装置和有阻尼缓冲装置两种转垂挂方案对应垂挂转换过程中垂挂吊带载荷及返回舱过载。结果表明:最小载荷出现在主伞阻力面积偏小工况下,最大载荷出现在返回舱质量偏大工况下;各种工况下,阻尼缓冲装置对降低垂挂转换过程中的过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载荷越大的工况阻尼缓冲装置的缓冲效果越差。文章的建模方法和分析结果对新一代大载重载人飞船的论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璐  李响  胡迪科  周政言 《宇航学报》2022,43(7):946-956
针对星箭分离过程,建立了减冲击环结构模型,并分析了该结构的减冲原理。利用冲击响应谱的时域合成算法计算获得符合冲击谱规范的时域载荷,并以此作为结构优化设计中动力学模型的输入载荷工况。以减冲击环的连续层数、单层支撑块数、连续层厚度、支撑块层高度以及环的外半径和内半径6个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减冲效果和结构强度、刚度为约束,以质量最轻为目标,建立减冲击环的结构优化设计模型,这是一包含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混合优化问题。为了在跨平台下求解该混合优化问题,采用代理模型策略和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并在最优点处开展结构性能对设计变量的敏度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本研究对强冲击动力学环境下的航天器结构分析与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数容积障碍法(FAVOUR)、不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RNG  k ε 湍流模型和VOF函数,建立了自由液面模型并与六自由度运动方程联合求解了运载器式潜射导弹的水面分离运动。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进而对不同海况条件以及出水角度下潜射导弹的水面分离运动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运载器与导弹的质心位置、姿态角和轴向速度均处于稳定和发射安全允许范围内。但随着浪高的增加,导弹姿态角散布范围也明显增大。在5级海况下,运载器与导弹俯仰角的峰值达到22°。此外,相同海况下,若控制运载器以10°倾角出水,导弹分离后最终可以获得接近垂直的姿态。本文的数值分析方法能有效地用于预测运载器式潜射导弹水面分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