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高轨道卫星离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国际上对卫星离轨的处置政策以及美国NASA对GPS卫星离轨参数的研究结论。从确保卫星离轨期间以及离轨后与相邻轨道卫星不发生碰撞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中高轨道运行的卫星,按照不同初始轨道参数对卫星离轨后长达200年的时间内各轨道参数的演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卫星离轨的近地点幅角初值的选取与升交点赤经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了对我国中高轨道卫星离轨高度、偏心率和近地点辐角等参数的选取建议,希望能为到达寿命末期的中高轨道卫星离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工程》2016,(3):26-31
为了避免立方体卫星(CubeSat)失效后成为空间碎片,在立方体卫星寿命末期应采用低成本制动帆装置使其快速脱离轨道,从而减少对低地球轨道(LEO)航天器碰撞和损坏的威胁。文章建立了立方体卫星离轨的数学模型,得到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立方体卫星面质比、轨道高度和发射日期。应用实例仿真分析上述3种影响因素对离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方体卫星面质比的增加,离轨时间不断减少;轨道高度越高,离轨时间越长;发射日期不同,离轨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离轨时间短,在太阳活动低年时离轨时间长。根据分析结果,对于3U立方体卫星而言,制动帆面积可设计为4m~2。  相似文献   

3.
郑军  陈宏 《上海航天》2007,24(3):38-41
根据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1997年的建议,提出了一种采用多次两脉冲霍曼变轨对寿命末期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实施离轨控制的策略。分析了剩余燃料充足时变轨中燃料消耗的计算,以及剩余燃料不足时应采用一次两脉冲霍曼变轨使卫星尽可能离开GEO的对策。仿真结果表明,该离轨控制策略可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低轨卫星在主动降轨离轨时存在轨道高度衰减时间过长、碰撞风险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升轨方式的主动离轨处置策略。该策略通过多次霍曼变轨将卫星抬高到安全轨道,按照"保能源、保燃料、保测控"的协调策略,通过调整卫星姿态和角速度,满足卫星离轨后的安全运行、应急处置和科学试验需要。以某退役低轨卫星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主动离轨处置策略合理有效,在轨数据显示,离轨后卫星绕惯量主轴自旋稳定,能源充足且测控跟踪稳定。该策略可为低轨道内较高轨道卫星的主动离轨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长伟  孔宪仁 《宇航学报》2008,29(1):366-369
使用电动力缆绳系统离轨卫星的关键之一是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力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首先针对一类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分析了回路中的电阻类型,然后利用TSS-1R卫星的电流-电压关系建立了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末端球形收集器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接触电阻的计算公式,并在十三阶精确地磁场模型和国际参考电离层1990模型下,利用轨道六要素法分析了该接触电阻对卫星离轨时间、轨道高度和轨道半长轴的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所给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和参数,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6.
小卫星的推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卫星推进系统可以完成多种功能:变轨、轨道保持、姿态控制、重新定位以及离轨等。先进化学推进系统和低功耗电推进系统是现代小卫星的理想选择。近期可供小卫星应用的推进系统包括高压Ir/Re双组元推力器、电弧推力器、霍尔推力器、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业已证明,这些推进系统可以在目前计划中的许多小卫星上发挥其用武之地。本文综述了这一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及科技素养与国家基础教育深入融合,面向中小学的航天科技教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关注焦点。中学生参与的科普小卫星是其中项目导向式的典型案例,2016年12月28日,我国首颗由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主导载荷应用的"八一·少年行"科普小卫星随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升空,卫星载有对地观测、无线电通信、对地传输数字文件以及寿命末期加速离轨试验等载荷。作为科普小卫星工程组成员,笔者参加了卫星科学课  相似文献   

8.
卫星反作用控制推进系统的作用是调整卫星的最初轨道参数,控制卫星的轨道速度及轨道倾角和卫星在静止轨道上的工作姿态。这种推进系统的总冲量和工作期限还能决定卫星的有效载荷、通信容量和运行寿命。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7,(2):105-113
面向空间碎片的严重威胁,分析了空间碎片移除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详细梳理了国内外空间碎片移除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推移离轨、增阻离轨、抓捕离轨3类。推移离轨利用激光、离子束、太阳辐射等能量束作用于空间碎片,产生特定力的作用,使其离开原来的轨道,达到移除的目的。增阻离轨通过增加碎片的飞行阻力,降低碎片轨道高度,进而缩短碎片轨道寿命,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离轨再入大气。抓捕移除通过任务飞行器与空间碎片直接物理接触的方式来移除碎片。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种移除手段的可行性,并针对几种近期可行的移除手段,分析了其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空间碎片移除技术的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航天控制》2021,39(3):69-75
设计和开发了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大规模Walker通信星座构型控制仿真系统,该系统分为轨道仿真分系统、构型维持分系统、在轨重构分系统和电推进离轨分系统4个部分,分别利用两次偏置法、考虑燃耗均衡性等指标的在轨重构方法和结合增广拉格朗日粒子群算法(Augmented lagrangia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ALPSO)的电推进离轨方法完成针对低轨大规模Walker通信星座的构型控制仿真。实例分析表明:系统将低轨大规模Walker通信星座的相对漂移控制在10年0.1°以内,得出燃料消耗均衡性等指标最优的重构方案,并利用电推进使失效卫星在3年内离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Max min方法探讨星载多波束天线馈源激励系数的优化问题,给出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强调问题的特点:目标函数是不可微的多峰函数。据此,采用复合形法寻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地面站的加权与雨耗、版图东西部分区和馈源激励系数分组三个实际问题。 本文对一实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弱站场强有明显提高,整个服务区内的场强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2.
孟新强 《上海航天》1999,16(6):38-41
雷达吸波材料(RAM) 技术是隐身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并且在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飞行器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雷达吸波材料吸波的基本原理,然后以隐身导弹薄型弹翼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 设计为例,探讨了涂覆型雷达吸波材料涂覆方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一部分隐身飞行器薄型翼面低RCS设计的样例。  相似文献   

13.
对CMOS集成器件的锁定效应从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压触发型销定和电流积累型销定的观点,阐述了CMOS电路系统的保护、使用方法。防锁定效应的措施。实际使用表明,所提出的防锁定效应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由实验得到的带电粒子入射角度对次级电子的影响关系,根据轨道限制电流收集理论,导出了不同几何形体航天器的次级电子数通量表达式;并按局部电流平衡模型,计算了航天器背阴面的带电电位。结果表明,计入带电粒子入射角的影响后,航天器表面负电位的数值有一定减少。因此,在计算航天器表面带电时,应当考虑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器气氦制冷系统中氦气透平膨胀机的设计、制造、调试等过程,并说明了它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减小固体火箭外壳板滚弯直线度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减小固体火箭外壳板滚弯直线度误差是目前火箭生产工艺中的难题,在对最不利实际工况下三轴辊弯板机中心辊进给量沿自身轴线分布规律作系统的分析、计算及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一项箭壳板滚弯直线度误差不等式,并针对此项不等式各参数变化规律,提出几项减小箭壳板滚弯直线度误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供火箭外壳设计及生产工艺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廖少英 《上海航天》1995,(3):30-34,48
从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勘察国土资源、监测国土环境和减轻自然灾害等七个方面,论述了航天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大量实例,分析了航天产业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认为航天产业是一支高经济效益的产业。最后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认为发展中国有利用航天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8.
导弹天线罩连接方式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漠杰 《上海航天》1999,(3):31-33,42
研究了导弹罩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加热加载的工作情况,提出了罩连接方式设计的主要要求,连接环性能及其选择,胶和胶接要求,给出了典型的罩连接环的设计形式,并简要分析了罩与连接环的胶接强度和连接环胶接质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再入弹头的螺旋机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导弹防御技术 ,再入弹头通过机动来提高生存机会。本文研究一种弹道机动方法—螺旋机动 ,首先分析其产生机理 ,然后通过反馈线性化方法实现螺旋机动的控制过程 ,最后通过实例仿真说明螺旋机动具有良好的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效飞机空气动力特性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国华 《上海航天》2000,17(3):14-17
介绍地效飞机带螺旋桨动力模型的风洞试验结果,着重介绍地面效应和螺旋桨转速参数对飞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地面效应非常明显,飞机升力和纵向稳定性都有明显增加。螺旋桨转速增加,使飞机升力增加,阻力减小,从而使升阻比有较大增加,同时使飞机纵向稳定性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