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电磁滑差离合器作为调速执行元件,用小功率控制大惯量的高速转动。借助于弓形弧中的压缩空气,通过拖动离合器和制动离合器,改变制动盘阻力矩;同时控制气压,保持磁带张力近似恒定为400gf。同时,利用弓形弧实现了无接触的精密导向。采用最佳环运带,悬空磁带段很短;消除了头、带接触界面的气垫的不利影响。与另环传动相比较,降低了磁头磨损,减少了使用调整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单芯片毫米波雷达面临着测量维度单一、分辨率低的问题,级联雷达芯片可以获取目标的多维信息,但是给信号采集、存储和处理带来了很大压力。本文设计了高速信号处理板与级联雷达芯片构成一套完整的毫米波多发多收(MIMO)成像系统。该系统为稀疏阵面,采用时分多址(TDMA)模式,使得系统兼具2个维度的高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能力,并且系统内部采用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xpress),外部采用Thunderbolt3接口,均具备很高的通道传输速率,支持对目标区域进行实时成像。使用该系统可以从高分辨成像结果中提取有效的电磁特征,以更好地使用毫米波区分不同电磁特性的目标。最后,采用此系统开展点目标和复杂目标的成像试验,成像结果充分验证了该毫米波雷达可以有效测量不同类型目标的电磁特征,对不同电磁特性的目标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及快速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速屏蔽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涡流损耗和水摩损耗,设计了一台额定功率7.5 kW,额定转速15 000 r/min的高速屏蔽电机,通过搭建屏蔽电机湿式空载试验系统进行不同转速下的干式与湿式空载试验,并对比分析了测试结果和电机损耗预估公式计算结果的差异。试验表明:定子屏蔽套涡流损耗和转子与冷却介质间的水摩损耗对高速屏蔽电机的效率影响较大,即使电磁设计较优的高速电机在加入屏蔽套后效率仍然下降约20%~30%;电机损耗预估公式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系数的选取,在高速情况下需要修正;通过对定子屏蔽套厚度、屏蔽套材料、电机转子直径等进行优化设计能进一步提高高速屏蔽电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信装备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评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复杂电磁环境对通信装备的影响,从装备效能下降角度提取相应的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指标层各指标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从而可根据指标值计算出目标值.解决被试系统在不同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适应能力试验的评价难题.  相似文献   

5.
洛克希德公司正在利用新型的高速计算机来解决“隐身”飞机设计中遇到的难题.该公司的设计人员正根据同国防预研项目局签订的合同,借助于“连接机”来预测飞机结构的电磁散射特性.普通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处理单元,且都希望处理速度越快越好.但该“连接机”与众不同,它是根据商用CPU和速度仅普通计算机的1/1000但非常便宜的存贮元件而设计的.在“连接机”中,64000个存贮元件并联连接着,这对于解决将逻辑简洁地分解进各个像素的问题是很理想的.绘制飞行器复杂形状的反射图就是这一  相似文献   

6.
浦江一号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颗快速响应型小卫星,于2015年9月成功发射,卫星质量347 kg,运行在高度481 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为高效、高精度识别定位地面大范围广泛而随机分布的电磁辐射目标,浦江一号卫星提出了基于单星电磁信号监测载荷与光学成像载荷综合应用的在轨自主任务规划方案。在轨应用表明:该设计解决了电磁信号监测与光学成像高效协同难题,实现了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时间快于0.10 s,引导指向精度优于0.10°,单次任务连续引导目标数量多于10个,为后续多手段遥感卫星的综合应用及在轨自主任务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采用西门子V5 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对B2151 龙门刨床电气部分进行全面改造。详细地介绍了应用电磁制动电机对龙门刨床进刀机构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采用较先进的无触点集成元件所组成的逻辑电路,来取代常规的继电器控制电路,解决了电磁活门在进行测试时所需频繁定时通断的难题。使设备具有寿命长、定时精度高、工作可靠、无噪音、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所建立的广义拉格朗日乘子形式的磁流体力学模型对平行电极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对等离子体流动过程的分析表明,放电初期等离子体在很强的电磁力作用下高速喷出推力器,而到放电后期等离子体受到的气动力比电磁力大得多,等离子体的运动非常缓慢.电磁冲量占推力器元冲量的大部分,增强电磁加速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推力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本文对黄山光明顶航空无线电电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了该台受干扰的特点,并针对该台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的设想。从设备的改造、设备的加装,管理层面的协调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特殊环境、特殊装备系统级电磁兼容(EMC)试验的要求,采用数字接收机、高速ADC、数字变频、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射频存储(DRFM)技术实现对宽带电磁环境(EME)的监测、分析和重现。系统具有扩展性强、集成度高、成本低、运算速度快、移植性好、可靠性高、改进功能方便快捷等优点,可以满足EME测试和电子战通信侦察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等离子体鞘套特性及其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研制等离子体电磁信号多维度特征测量系统。系统可在地面实验环境中对高速目标等离子体下通信信号进行多维度特征测量,分析信号传输衰减、相位畸变等特性。系统完成Ka测控通信频段等离子体透射测量实验,验证多维度特征测量系统宽带测量、大动态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初步验证等离子体对通信信号的衰减和相位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因双超平台姿态控制引入非接触磁浮机构这一关键执行机构,而可能引起的卫星平台新的电磁兼容问题,开展了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首先,介绍了非接触磁浮机构及其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其次,分别对非接触磁浮机构驱动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信号高频干扰特性和传导电磁干扰特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并将其频率特性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的工作频率进行了比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频率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之间间隔较大,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电磁干扰可忽略,磁浮机构的引入不会产生新的电磁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无人机集群的作战应用日益广泛,无人机集群实现机间组网和任务协同愈发重要。在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下,设计具有良好抗干扰性能的网络终端已成为一项重要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速跳频通信体制的无人机自组网终端,并对研制的终端产品进行了接收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和组网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跳频无人机自组网终端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具备多节点组网能力,设备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轻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电磁发射技术的关键问题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影响电磁发射性能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电磁发射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对当前提出的几类电磁发射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了其在高功率脉冲电源,电力调节控制,轨道、弹丸材料与结构以及抗烧蚀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讨论了轨道式发射装置的教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对发射效率、出口速度和发射精度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电源功率、轨道材料性能和电力调节控制方法是影响电磁发射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装备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和复杂电磁环境下军事训练的需求,指出复杂电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抗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对抗的不确定性,提出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的总体研究思路,具体为作战对象的分析、敌方装备的技战术性能估计、威胁电磁环境预测,以及近似威胁电磁环境的生成实现和生成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空间电子侦察、空间对抗的严峻形势,提出对地面军事电磁信息的天际防护系统。即针对有大量侦察卫星对地面防御系统所有电磁辐射信号进行侦收的现实,采取有效的反侦察措施,以适应太空作战制信息权任务的需求。明确了天际防护系统的作战使命以及应具备的主要功能,给出了系统的简要组成框图,具体分析了对地面电磁辐射信息的天际防护的相关问题,也提出了防护星组的布局问题等。最后,归纳了天际防护系统所应该专门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空/水跨介质飞行器经空中飞抵目标水域后高速入水,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具有隐蔽性好、突防能力强等特点。但在水下航行中,固/液界面阻力及绕流流场变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航行速度与稳定性。减小航行体表面阻力干扰、流场优化是保障水下高速稳定航行的关键。旨在探讨适用于水下高速航行体的表面减阻与流场优化方法,对表面微结构减阻、超疏水表面减阻、超空泡减阻和微气泡减阻4种最具代表性的固/液界面减阻技术进行论述,分析各种减阻技术的机理与应用可行性,探讨适用于水下高速航行体的减阻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复杂电子系统抗核电磁脉冲设计中所面临的系统结构因素和电路复杂难于进行分析的困难,提出了先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用现有的理论加以分析,建立传输函数,再利用拓扑图论的点边关联矩阵,将简单问题综合为复杂系统响应的一种便于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且适用于复杂电子系统抗核电磁脉冲设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裸芯片die、硅通孔TSV(Through Silicon Via)硅转接板、高温共烧陶瓷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管壳等多材质多基板立体堆叠和高密度集成的微系统封装,因空间极度有限、跨尺度立体转换的失配、电磁效应的耦合,低电压大电流电源的电源分布网络PDN(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和GHz高速信号的通道设计成为难题。贴合微系统封装尺度越来越接近芯片尺度的特点,以及微系统模块的系统应用需求,研究了基于芯片、封装、系统CPS(Chip-Package-System)协同设计仿真的方法。针对核心电源PDN的设计,采用芯片功耗模型CPM(Chip Power Model),结合TSV硅基板、HTCC管壳、PCB三级去耦电容网络的布放和协同优化,有效降低了电源纹波,保证了电源完整性。针对高速信号通道设计,基于电磁场和电路结合的仿真,将芯片电特性配置与封装互连的拓扑匹配协同优化,封装与板级应用协同优化,保证了信号完整性,且不对封装版图和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