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7年4月23日.苏联航天员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乘坐“联盟”1号飞船升上太空。第二天.因为返回地球着陆时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科马罗夫不幸身亡。这个事件的详情至今还是讳莫如深。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一起偶然发生的惨案.而是当时苏联最高领导层急于取得“太空胜利”酿成了这起事故。  相似文献   

2.
苏/俄交会对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俄交会对接技术的研发,最初是为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月球使命服务的,后来主要用于空间站的运输使命。因此,最初的"联盟"飞船逐步演变发展为联盟号载人飞船系列与进步号货运飞船系列。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应用"指针"或"航向"交会雷达系统,基本采用自动轨道交会方法。对应急运作,联盟号航天员可使用手控器;对于不载人的进步号使命...  相似文献   

3.
联盟—27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1月10~16日 航天员 得扎尼别科夫(指令长),马卡洛夫(随船工程师) 飞行任务 是一次短期的拜访性飞行。联盟—27号与礼炮—6号航天站/联盟—26号飞船三艘航天器对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香肠式”轨道复合体。两批共4名航天员在一起进行了5天的科技和医学—生物学研究。飞行结束后航天员乘联盟—26号载人飞船返地。 联盟—28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3月2~10日 航天员 古巴列夫(指令长),列麦克(前捷克斯洛伐克研究人员) 飞行任务 第一次外国航天员参加前苏联载人航天。飞船与礼炮—6号航天站对接飞行。两国航天员完成了苏、捷学者设计的研究项目,包括:从混合剂中获取特种金属;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亮度变化;人皮肤里的氧状态;失重对海藻生长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李时来 《航天员》2011,(2):53-54
4月5日,搭载了国际空间站第27长期考察组3名航天员的"联盟TMA一21"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升空。与以往发射的"联盟"号飞船不同的是,"联盟TMA一21"飞船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加加林"号,这是为纪念50年前代表人类执行首次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加加林而特意命名的。  相似文献   

5.
“联盟”TM-5 1988年6月7日发射,乘组包括2名苏联航天员:指令长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和飞行工程师维克托·萨维内赫:1名保加利亚弋行员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勿与同名的苏联航天员混淆)。保加利亚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准予第二次参加苏联航天飞行任务的国家,这大概是因为1979年4月保加利亚的第一次飞行任务(“联盟”-33)因“联盟”飞船主发动机故障中途流产而未抵达“礼炮”6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子未央 《航天员》2009,(2):74-77
命运多舛的“联盟”号 “联盟”号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东方”号单人飞船的后续型号,它是一种能乘坐3人的多用途飞船,当时打算用于载人登月飞行和地球轨道上的各种实验。苏联原先的设想是建设一个由3部分组成的空间联合体,其中“联盟”A为3人飞船,“联盟”B为轨道机动飞行器,而“联盟”V则将作为推进剂运输飞船。在这3种飞船中,“联盟”B将最先发射,随后是一系列为该机动用飞船提供补给的“联盟”V。此后,载人的“联盟”A飞船将升空,与“联盟”B对接。然后可能还要再去执行环月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2012,(1):65-67
一百多年前,公共汽车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个未曾想象的概念。不过今天,公共汽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试想一下,几十年后,穿梭于宇宙中的飞船会不会也成为太空的“公共汽车”呢?或许这一天并不遥远,因为早在25年前,苏联的“联盟T-15”号飞船就已经搭载着两名航天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间站之间的往返太空飞行。  相似文献   

8.
刘世红 《中国航天》1998,(8):27-28,30
俄罗斯联盟┐TM号飞船温控系统刘世红刘述运一、前言飞船座舱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保障航天员生命活动及舱载系统可靠运行的基本条件。俄罗斯联盟-TM号飞船的温控系统的作用是:在地面训练及飞行所有阶段上,对飞船及其设备进行恒温调节;在飞行所有阶段上保持密封舱...  相似文献   

9.
引言 1965年3月18日在“上升-2”号载人飞船飞行中,A.A.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人类出舱活动。前苏联航天员第二次走向广阔的太空是在1969年1月16日,是两名“联盟-5”号载人飞船的乘员向“联盟-4”号飞船过渡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航天员》2006,(3)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遨游。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麦克迪维特和怀特驾驶“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期间,怀特在舱外行走了21分钟,这是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2011,(6):50-50
11月15日起,NASA开始公开招募新一批航天员,这是NASA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天员招募活动。 这次招募面向美国全体公民,应聘者身高需在1.57米至19米之间,视力良好,血压正常;学历至少是大学本科。专业为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或数学;有至少3年相关工作经验或1000小时以上喷气式飞机驾驶经验。招聘启事中还写道。有教学经验,包括有教授从幼儿园到高中课程经验的教师也可以申请应聘航天员。鉴于美国航天飞机退役,航天员近期需要搭载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来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2.
《航天》2014,(11):F0002-F0002
9月26日,俄“联盟”TMA-14M载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女航天员叶连娜‘谢洛娃进入空间站,成为驻站的第一位俄罗斯女性。这也是17年来首次有俄罗斯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上一次是在1997年,航天员叶连娜·孔达科娃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13.
国外载人航天事故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苏在30年的载人航天实践中,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事故47起。其中有4起为严重事故,导致14名航天员丧生。这4起严重事故是:美国的阿波罗1号飞船火灾、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前苏联的联盟1号飞船坠毁和联盟11号飞船迅速减压。在这47起事故中,美国占23起,前苏联占24起,分别列于表1和表2中。 表中的事故等级一栏按事故的性质和所造成的后果划分为4等,即:严重事故、大事故、中等事故和小事故。 严重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或终身残废的事故。 大事故为造成人员暂时性的伤残或职业病,但不危及生命;造成飞行系统、主要结构件或地面  相似文献   

14.
张雪松 《航天员》2012,(2):66-67
1967年4月“联盟”1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苏联就开始筹备载人飞船交会对接任务,这是苏联载人航天核心项目——N1-L3载人登月计划的需求。虽然N1-L3项目占用了大部分资源,但为了保障两艘“联盟”载人飞船对接成功,苏联还是进行了一系列对接试验。  相似文献   

15.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0,(12):12-13
航天员乘改型飞船上天 10月8日,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01M载人飞船。飞船于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两名俄罗斯航天员。  相似文献   

16.
许斌  陈晓光 《中国航天》2011,(11):18-19
天宫一号飞入太空预定轨道后,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如何与神舟飞船精准地实现交会对接?当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与天育一号实施交会对接时,人们又如何了解他们在太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江山 《航天》2013,(11):30-30
9月26日凌晨,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了“联盟”TMAl0M载人飞船。飞船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发射后不到6小时就同国际空间站实施了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他们加入站上的第37宇航组,使驻站人数重新回到6人的水平。这是联盟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采用这种快速对接模式,以往则要花两天时间。  相似文献   

18.
田莉 《中国航天》2003,(10):66-66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载人飞船上天,标志着载人航天时代的开始。截至2003年10月14日神舟5号升空前,全世界共进行了240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44次(不包括“天空实验室”1的不载人试飞,包括美国前两次亚轨道飞行和挑战者号失事),俄罗斯96次(不包括联盟20、联盟34、联盟T1和联盟TM1这4次不载人试飞,包括联盟  相似文献   

19.
五年前,“联盟”宇宙号“TM-31”宇宙飞船发射入轨。“联盟”号飞船在此之前已经发射过30次,都是前往“和平”号空间站的。此次飞行是航天飞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搭载了第一期长期考察团乘组到达国际空间站并在两天后完成与航天器的对接。航天员Bill Shephard、Yuri gidzenko和Sergei Krikalev通过“联盟”号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之间的舱门进入空间站,在太空中建立了长期有人居住的国际前哨。  相似文献   

20.
刘瑞江 《航天员》2011,(1):47-49
2010年10月8日,刚刚经过改进升级后的俄罗斯新式飞船"联盟TMA-M"号搭载着3名航天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这3名航天员中间,除了两位俄罗斯人以外,还有一位名叫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的美国航天员。作为世界头号航天大国的美国,其航天领域精英众多,单看飞过天的航天员就有好几百人。斯科特·凯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