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山 《航天》2013,(11):30-30
9月26日凌晨,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了“联盟”TMAl0M载人飞船。飞船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发射后不到6小时就同国际空间站实施了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他们加入站上的第37宇航组,使驻站人数重新回到6人的水平。这是联盟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采用这种快速对接模式,以往则要花两天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13,(12):52-52
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11月7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联盟TMA11M载人飞船。飞船再次采用快速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12,21(1):63-63
据新华社2011年12月23日报道,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在当日称,联盟TMA-03M载人飞船于莫斯科时间当天夜晚同“国际空间站”的曙光号对接舱以自动方式顺利对接。飞船上搭载了3名航天员,分别是俄罗斯人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人唐纳德·佩蒂特和荷兰人安德烈·凯珀斯。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2010,(1):13-13
1月21日,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发言人伦金宣布,与国际空间站“星辰”号服务舱对接的俄载人飞船当天成功对接到空间站“探索”号小型试验舱上,这是“探索”号实验舱首次对接飞船,俄地面专家以此来检验“探索”号试验舱的对接效果。  相似文献   

5.
“联盟TM”型飞船与之前的“联盟”系列飞船在设计和大小上基本相同,可载3人乘组飞行(如图1),TM(“M”意为“现代化”)型飞船拥有符合一个6个对接口的空间站所要求的更复杂的新的进场和对接系统。以前称为“针”的对接系统要求空间站和飞船均要定向;由于“联盟TM”型飞船采取独立接近,不用考虑“和平”号空间站的定向,  相似文献   

6.
一、应急救生的重要性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前苏联先后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以及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在此期间,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以及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太空飞行的安全和救生问题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国外在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中均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和确保飞行安全的措施,但还是难免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迄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载人航天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和礼炮号、和平号系列空间站,近来又在努力试验航天飞机。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他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险和365天22小时39分钟长期太空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姜国华 《航天员》2012,(4):48-49
交会对接技术是国际公认的航天技术难点,其过程犹如在浩淼太空“穿针引线”。6月24日12时许,在航天员刘旺的精准操作下,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手控交会对接过程神舟九号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的过程是航天员开飞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田莉 《中国航天》2003,(10):66-66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载人飞船上天,标志着载人航天时代的开始。截至2003年10月14日神舟5号升空前,全世界共进行了240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44次(不包括“天空实验室”1的不载人试飞,包括美国前两次亚轨道飞行和挑战者号失事),俄罗斯96次(不包括联盟20、联盟34、联盟T1和联盟TM1这4次不载人试飞,包括联盟  相似文献   

10.
美国载人航天器交会对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中国航天》1997,(2):30-33
随着航天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使飞船成为天地间的有效运输工具,以及进行大型航天器的在轨装配和长期轨道运行,就必须解决交会对接技术。美国和前苏联从60年代初开始研究交会对接技术,迄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的发展热点,不少国家都把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建立永久性空间站作为本世纪内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言,随着载入航天事业的发展,交会对接技术必将向着更高水平、自动和自主的方向前进。一、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中的交会对接美国双子星座号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