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机第二动力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第二动力系统(SPS)是相对飞机推进动力系统而言的,指除主发动机外飞机上能为机载设备提供电源、气源、液压源等辅助及应急能源并能起动主发动机的功能系统。  相似文献   

2.
华永源 《推进技术》1986,7(4):69-69
美国的跨大气层飞行器(TAV)第一代推进系统很可能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组合动力装置.到21世纪初也许会采用更有效的推进系统,该推进系统有可能使TAV实现长时期工作.  相似文献   

3.
《推进技术》2013,(1):145
1.本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刊登各类火箭发动机、吸气式发动机、组合发动机、新概念发动机、推进剂及非化学推进系统的理论研究、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学术或者技术论文。论文可以采用中文或者英文撰写。2.请登录《推进技术》采编系统,按提示注册后投稿,期刊网址为:http://www.tjjs.casic.cn。作者可登陆《推进技术》采编系统查询稿件进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系统亚声速巡航的燃油经济性是决定战斗机作战半径的主要指标。在巡航过程中会因减少发动机推力带来进气道溢流量增加,使推进系统燃油经济性降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如何利用自身变循环特征减小进气道溢流进而提高推进系统燃油经济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研究了1种在亚声速巡航状态带可变风扇系统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利用自身变循环特征,实现等流量降低推力的方法。通过对可变几何机构组合调节的研究,获取了等流量节流方案,并分析了发动机在这一过程中的性能和匹配情况。结果表明:这种带可变风扇系统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能够在一定推力范围内实现等流量节流,减少进气道溢流量,提升推进系统在亚声速巡航状态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液体火箭发动机对单级入轨运载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给定的飞行任务,计算了推进系统采用国外现有、改型以及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时,主推进系统发动机的组成方式对单级入轨运载器干质量的影响。对推进系统采用改进SSME的单级入轨运载器,计算了在运载器起飞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冲和质量对运载器有效载荷的影响,以及在有效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冲和质量对运载器子质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推进系统采用双燃料双膨胀发动机的单级入轨运载器具有最小的干质量。  相似文献   

6.
飞机/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 /推进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是从整个飞机系统出发来进行机体、发动机的研究设计。这一设计方法要求根据具体飞机的设计要求 ,从整体出发 ,在综合考虑飞机、发动机等性能的基础上 ,优选出飞机 /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使得飞机的性能最优。对飞机 /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的概念、程序和研究内容 ,以及如何获得最佳匹配进行了介绍 ,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7.
《推进技术》2011,32(4):448
1.本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凡属各类火箭发动机、吸气式发动机、组合发动机、推进剂及非化学推进系统的理论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方面的学术技术论文,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8.
《推进技术》2011,32(5)
1.本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凡属各类火箭发动机、吸气式发动机、组合发动机、推进剂及非化学推进系统的理论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方面的学术技术论文,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9.
GE公司等正为庞巴迪公司合作开发GEPassportTM集成推进系统(IPS),以用于庞巴迪公司的大机舱、长航程的Global 7000(2016年服役)和8000(2017年服役)商务飞机。PassportTM IPS是由发动机、短舱、反推装置和各种辅助硬件集成的1套独特的集成推进系统。GE和庞巴迪公司希望PassportTM IPS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和材料技术能减  相似文献   

10.
飞机辅助动力系统(又称为第二动力系统)是独立于发动机的飞机子系统,负责为飞机机载设备生成、变换和传送操作动力,同时负责起动发动机.该系统有四大功用:地面起动发动机;空中起动发动机;地面提供辅助功率,为飞机地面检查维护提供所需的电源、液压源和气源;空中为飞机提供应急功率.  相似文献   

11.
燃气涡轮发动机压缩系统稳定性数值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发展了一种预测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压缩系统稳定工作边界的数学物理模型。其中压缩系统流动过程的动态模型采用基于平行压气机理论的准一维时间相关模型方程;叶片排对流动过程的影响则应用“激盘-滞后-容积”模型;压缩系统稳定性模型则采用了对整个压缩系统统一判别的方式。计算过程与发动机非设计性能计算相关联,使得压缩系统稳定性分析在真实的发动机运行环境(调节规律)下进行。在均匀进气条件下应用这种方法,对一台九级压气机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一台三级低压风扇、五级高压压气机的低涵道比、混合排气、带加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在均匀进气和畸变进气条件下的稳定工作边界,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的数学物理模型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正确的反映发动机压缩系统的工作状况,用它判别发动机不稳定工作点的重复性和灵敏度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杨东丹 《航空发动机》2012,38(4):F0003-F0003
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ADVENT)计划是多用途经济可承受的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中第2阶段的1个标志性计划,目标是发展和验证进气道、发动机、排气喷管和综合热管理技术,以获得在高空和高速下具有最佳超声速性能和亚声速燃油效率的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弹类等小型飞行器推进系统的进气道与发动机工作匹配特性,在暂冲式高速风洞研制了适于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测试的特种试验技术.研究分析了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高速风洞试验模型和支撑系统气动和结构问题,给出了试验方案与试验流程,解决了环境污染、试验安全性、模型热防护等关键技术问题.试验表明利用现有暂冲式风洞,能够在地面试验阶段解决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问题,实现发动机高空试验台或推进风洞的进发匹配试验功能,能为小型推进系统在模拟外流条件下的进发匹配测试提供良好的试验环境,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田钧  解玉范  龙飞  刘琴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9):1793-1806
针对一种可重复出水的两栖无人飞行器(UAV)总体方案及任务需求,提出一种水下采用泵喷水推进、出水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空中巡航采用涡扇发动机推进的多循环推进系统方案。根据推进系统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发动机循环特点、各阶段推力需求及多循环任务需求,开展了多循环方案设计方法研究,并计算出典型推进系统方案尺寸、质量、任务剖面燃油消耗质量等参数,验证了推进系统多循环方案及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综合未来飞行器及推进系统技术发展水平,所设计的多循环推进系统方案,能够实现无人飞行器可重复出水需求,其中能源需求占全机总质量的比例为26%左右。  相似文献   

15.
《推进技术》2011,32(1):3
1.本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凡属各类火箭发动机、吸气式发动机、组合发动机、推进剂及非化学推进系统的理论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方面的学术技术论文,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16.
王克昌 《推进技术》1992,13(2):18-25
论述了液体火箭推进系统的通用模型。这个模型能广泛地用于各种构型的发动机系统,而且已用于推进系统的稳态与非稳态分析。该模型是线性图论在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它更为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17.
高马赫数推进系统不仅是高马赫数飞机必须突破的关键和难点,也是航空发动机未来发展的代表性技术方向之一,对 于涡轮发动机设计技术及相关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总结了国外高马赫数飞机和推进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 势,阐述了高马赫数飞机和推进系统的工作特点,分析了高马赫数涡轮基推进系统5个方面的技术挑战。据此提出应紧密结合高 马赫数飞机的需求,分布实施、快速验证,以多领域技术协同创新的方式发展高马赫数推进系统。尤其要关注高马赫数TBCC 推 进系统及其中的高马赫数涡轮基。  相似文献   

18.
超机动飞行推进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机动飞行推进系统稳定性控制。为增强过失速机动飞行条件下发动机稳定性,提出了通过增加风扇压比控制回路的发动机稳定性控制方案,并给稳定控制压比指令算法,在已建立的飞机和发动机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仿真。结果检验了稳定性控制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多变量推进系统数学模型中的矢量空间及其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鹏 《航空学报》1997,18(1):78-82
用矢量空间上最优化概念分析一般的燃气涡轮推进系统计算机数学模型中的平衡技术,研究了有普遍意义的多变量推进系统稳态方程组及相应数模系统的变量分类问题。将可被引入多变量、多轴、多函道推进系统数模,参与制定主调节计划的数十个发动机主变量分为三类。为建立多变量推进系统总体数模,并在系统性能分析中灵活使用各种可能的调节计划,提供了一定基础理论。简介了在超音通流风扇变循环推进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航空航天预研计划详细内容及实施情况,分析了美国航空航天发展战略并归纳总结了支撑该战略的航空飞行平台、临近太空飞行平台、进入太空飞行平台和太空飞行平台的发展和特点,综述了可用于4大飞行平台的推进系统,如自适应发动机、高速涡轮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的研制现状和未来发展,获得了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应该实施国家战略、夯实技术基础和适时调整目标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