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二、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尽管实现可重复使用是航天运载器技术发展的目标,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航天发达国家也在通过一系列计划推动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但由于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难度大,牵涉的关键技术多,所以近期还无法取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国仍会继续重视发展和改进一次性运载火箭,并以其为主执行各类航天发射任务。与此同时,各种型号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将在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的同时,着力降低发射成本。(一)航天发达国家的主流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在纷纷更新换代,大直径、少级数和大运载能力是主…  相似文献   

2.
孙广勃 《中国航天》2001,(7):18-21,25
目前,世界上各种航天器基 本上都由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来发射,只有美国航天飞机可以实现部分重复使用。由于一次性运载火箭使用成本高昂,所以迄今只有那些有足够资金支持的厂家、政府部门和军事机构有能力进行卫星发射。如何降低发射费用已成为整个航天工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从长远来看,航天运载器实现可重复使用是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运载能力和发射频度的必由之路。基于这种考虑,各航天大国很早就开展了可复用运载器的研究论证工作,陆续实施了多项技术计划和研制计划,其中尤以美国最为活跃。美国政府不仅研制出了世界上…  相似文献   

3.
欧洲、日本和俄罗斯先进可复用运载器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旭 《中国航天》2001,(8):22-24
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是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运载能力和发射频度的必由之路,因此受到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美国在可复用运载器方面的研究开发活动起步早,项目多,投资高,并已研制出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与此同时,其它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着眼于未来航天运输的需求,也在开展各种技术准备工作。本文对欧洲、日本和俄罗斯在可复用运载器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洛马运载器(美国)孙广勃洛克希德导弹与航天公司从1987年开始对把剩余的导弹改装成航天运载火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该公司负责生产北极星、海神和三叉戟潜射型弹道导弹),但研究中发现这些导弹的运载器满足不了商业发射对高可靠性(90%~95...  相似文献   

5.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60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航天运输系统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轨道转移运载器3个领域,目前一次性运载火箭仍是我国满足进入空间需求的主体。我国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共研制了17种运载火箭、9种上面级,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有效载荷的能力。对我国航天运输系统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1999,(6):22-23
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和工业界联合实施X-33和X-34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计划,一些私营企业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可复用运载器方案。在航天活动日益频繁、对运载火箭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欧洲应该如何应对?法国一些工业界官员认为,欧洲不仅要搞可复用运载器,而且...  相似文献   

7.
科明 《中国航天》2001,(9):24-26,29
可复用运载器代表了未来航天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世界各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欧美和日本等都在为从一次性使用火箭时代向可复用运载器时代过渡进行着各种技术准备。美国政府在研制出了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后,还曾开展过空天飞机研制计划及 X- 33和 X- 34等可复用运载器技术验证计划,今后 5年里将动用 45亿美元开展“航天发射计划”( SLI),为第二代可复用运载器的研制工作开路。美国的一些私营企业也提出了多种可复用运载器方案,试图在未来的航天运输市场上抢得先机并有所作为。欧洲正在通过其“未来运载器技术计划”( …  相似文献   

8.
子力 《中国航天》2000,(2):23-27
新世纪航天将会呈现新的气象,航天运输也不例外。未来的航天运输将逐步向低成本、高发射率和可重复使用迈进。但在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诞生并取代现有的航天飞机和一次性运载火箭之前,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充当航天发射的主力。目前有许多国家仍...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3,(3):39-42
2003年2月1日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是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而美国航天飞机尽管尚未达到完全重复使用,却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自美国航天飞机20世纪80年代初投入使用后,迄今除美国外只有前苏联于1988年进行了一次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无人飞行试验。然而,有关可复用运载器的各种设想和研制计划却在各空间大国此起彼伏。可以说,可复用运载器代表了航天运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孙广勃 《中国航天》1995,(11):29-33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卫星运载器系列(印度)孙广勃印度国家航天计划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要建立起独立的遥感和通信卫星体系,二是要实现卫星发射的自主。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70年代初开始实施运载火箭计划。80年代后期,印度将约3亿美元航天预算中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为了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的研究和验证,规模仅次于美国。  相似文献   

12.
<正>液氧煤油发动机在运载火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研究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历时三十余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完全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并形成了系列化、型谱化发展路线。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运载火箭主动力装置,是大规模、低成本进出空间的首选动力装置,在国家重大航天运载项目、商业航天运输系统、重复使用运载器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国家实现航天强国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和工业界联合实施 X-33和 X-34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计划,一些私营企业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可复用运载器方案。在航天活动日益频繁、对运载火箭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欧洲应该如何应对?法国一些工业界官员认为,欧洲不仅要搞可复用运载器,而且还要赶紧大力研制技术验证机,否则  相似文献   

14.
子力 《中国航天》1999,(9):22-25
从50年代末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直到美国航天飞机问世,不管是发射载人飞船还是发射不载人航天器,每次航天发射都要用掉一枚火箭。即使是在今天,世界上也仅有美国航天飞机这一种航天运输工具是可重复使用的,而且它也只能部分重复使用。但在两名宇航员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驾驶回地面18年后的今天,情况还是有了很大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牵引,美国已出现多家搞新型可复用运载器项目的公司。他们提出的运载器方案所需的研制成本相差甚大,如旋转火箭公司的罗坦火箭方案为15亿美元,洛马公司在美国航宇局X33验证机…  相似文献   

15.
美国航宇局用于试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第一架X-43A试验飞行器将在7月份交付。这架飞行器长3.6米,重1吨,是美国航宇局高超X技术计划的核心,旨在验证可提高未来高超音速飞机(5马赫以上)和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运载能力的吸气式发动机技术。X-43A...  相似文献   

16.
孙广勃 《中国航天》2001,(10):21-24
新世纪的航天运输将逐步向低成本、高发射率和可重复使用迈进。但在新一代可复用运载器诞生并取代现役航天飞机及各种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之前,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充当航天发射的主力。目前有许多国家仍在努力发展自己的运载火箭,几个航天大国还在抓紧改进现有型号或研制全新的型号,过去几年中已有几种新型号陆续投入使用。可以肯定,随着参与竞争型号的增多及运载能力的提高,航天商业发射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复使用运载技术是降低单次发射成本、提高发射密度和减少残骸危害的有效手段,随着以Falcon 9系列为代表的垂直起降运载器的成功回收与重复使用,其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掀起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新热潮。首先梳理了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垂直起降运载的任务特征分析了其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垂直起降运载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平 《火箭推进》2011,37(2):1-7
回顾了航天大国运载火箭及推进技术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航天运载器推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后续发展思路。通过对当前世界主流运载火箭的构型特点和推进技术水平的对比和发展趋势总结,对中国未来发展载人航天运载器和先进推进技术的主要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1999,(11):28-28,31
印度目前正在抓紧研制它的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准备用其打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这从一方面表明了印度要在下个世纪成为航天大国的决心。GSLV运载火箭不仅发射价格诱人(每次发射9000万美元),而且将使印度在国产静地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方面实现自主。印度运载火箭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线。1980年,印度用卫星运载器(SLV)3运载火箭发射了35公斤重的罗希尼1B卫星,从而使它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之后第七个具有自己的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印度在运载火箭方面最新的成果是研制…  相似文献   

20.
美国航宇局签发可复用运载器研究合同美国航宇局已与一些公司签订了16项非盈利性的“合作协议”,以开发各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从而揭开了下一代运载器研制工作的序幕。政府和工业界官员都希望最终研制出的这种新一代运载器将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使美国重塑其运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