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龚燃 《国际太空》2014,(10):62-68
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特别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是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活动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各国对地观测卫星图像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加快了对地观测及其数据使用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发展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推动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应用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积极谋求海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天气对电力系统、通信导航系统和航天资产等遍布全球的技术基础设施的影响越来越深.需要加强对空间天气事件过程的理解,提升空间天气的预报能力,优化基础设施设计,从而减缓空间天气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基于这些需求,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联合国际与日共存计划(ILWS)共同成立专家组,研究制定了全球2015-2025空间天气发展路线图.本文对该路线图进行介绍和解读,讨论该路线图对中国空间天气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由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部联合主办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Chin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Conference)将于2014年秋季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天基、临近空间、航空全维度立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瞄准数据资源共享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根本目标,全方位展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会议分为五个研究领域,现已全面启动征文.  相似文献   

4.
1 在气象卫星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气象卫星领域 ,欧洲认为 :1气候研究与观测具有世界性 ,应该充分开展国际合作 ,形成全球观测网络 ,造福人类 ;2无论是静止轨道卫星还是极轨卫星都无法单独同时满足对覆盖区域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要求。因此 ,欧洲采用两种发展策略 ,第一是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卫星合作 ,配合形成全球气象服务网 ;其二是同时发展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 ,以建成完善的气象卫星系统。1 .1 美、俄、欧、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研究卫星组网的计划 ,现已由美、俄、欧…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实施过半,国际社会广泛关切2030年议程前半程的有益经验和不利教训,并为后半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寻找指引和方向。及时、准确数据的缺失,仍然是制约人类应对长期、短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短板,更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进展监测、实施决策的瓶颈。作为全面、综合、整体研究地球系统的重要手段,空间观测技术是弥补当前SDGs指标统计数据不足、时空信息缺失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空间观测技术在监测和评估SDG2零饥饿、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3气候行动、SDG14水下生物和SDG 15陆地生物等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进展及挑战,并对SDGs指标空间观测体系建设、空间观测数据共享和应用、SDGs监测评估方法研究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过长期的考虑和磋商,日俄两国的空间合作协议终于于1993年10月13日在东京签署。据日本外务省负责国际空间合作的官员透露,协议并没有涉及某一具体的合作计划和立即要着手的项目,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框架,但是它为两国未来的具体空间合作建立了基础。日本科学技术厅国际空间事务部将负责对协议进行补充。空间事务部部长表示,日本非常感兴趣在地球观测和空间医学领域同俄罗斯合作,因为日本在这些领域的经验非常有限。他说,日本还有兴趣采用俄大型火箭试验设施研制希望号航天飞机,这种小型航天飞机可能用于运货而不是载人,…  相似文献   

7.
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短时间尺度变化的空间天气事件会影响并危害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卫星运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因此对这些空间天气事件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数据同化在稀疏观测和异步采集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模型的预测能力,对模型变量进行自洽分析。在数值预报中引入数据同化方法,能够提高预测可信度。本文从数据同化方法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数据同化目前在大气、电离层、磁层、太阳及其他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初步讨论了数据同化未来在空间天气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2月14日,英国公布了题为《英国民用航天战略:2008-2012年及更远》的新民用航天战略。主要内容包括.继续参与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和通信发展项目;在牛津郡的哈韦尔建设一座国际航天设施,重点从事气候变化、无人空间探测和应用项目;更紧密地参与国际上有关未来月球、火星和更遥远太空空间探测架构的计划;设立“国家航天技术计划”,支持发展新的创新技术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太阳非热高能粒子流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最主要的驱动源之一,其主要观测特征是具有快速频率漂移特征的射电Ⅲ型爆.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在空间甚低频波段(<30 MHz)太阳射电Ⅲ型爆的主要观测设备和研究进展,包括具备高时间–频率分辨能力的空间和月基甚低频频谱仪等,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系统分析了空间甚低频射电探测器...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仪器特点和性能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现有卫星特点和技术基础,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极紫外多波段成像仪, 采用小型化设计, 利用一台仪器实现对日冕和色球层4个不同波段的高分辨率成像, 不仅能有效利用卫星资源, 提高空间探测水平, 还能实现对日冕和色球的同时观测, 推动空间天气研究, 提高空间天气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1.
1发展概况对地观测空间系统的产生,使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高远视野,从空间俯瞰整个地球,对国土安全、资源勘察、灾害管理等领域影响巨大。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球已成功发射6601个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2251颗,是发射数量最多、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空间唯一在轨运行的大型综合实验平台,部署了许多先进的对地观测和遥感设备。使用手持或自动装置,航天员可以灵活开展对地观测活动,尤其是在监测突发自然灾害时,较无人飞行器而言,更具灵活性。作为一个“全球观测与监测站”,国际空间站在收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信息,推动探究和解决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推动全球对地观测活动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成立后,在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组织领导下,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太阳风、磁层物理等与空间天气有关现象的研究。1957年,我国参与到了第一次国际物理年的全球联合观测中,建立了一批地磁台、宇宙线台等观测台站,奠定了我国空间天气与空间物理观测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空间天气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业务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谨选取  相似文献   

14.
晓月 《国际太空》2005,(4):11-11
在欧盟委员会积极倡导下,出席第3届国际地球观测会议的代表于2005年2月16日通过了一项旨在加强地球观测领域国际合作的10年计划,为深化全球在地球观测方面的合作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立空间碎片地面观测站时,需要用数值仿真工具对其观测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评估观测站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测站设备对空间碎片的观测量和可观测频度.先进的设备指标和合适的测站位置能够大大提高观测能力.本文使用STK,PROOF等软件,对不同测站雷达和光学设备的观测能力(过境率和探测率)进行了数值仿真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对于空间碎片监测网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际太空》2014,(10):14-21
"龙计划"(Dragon Programme)是目前我国在遥感科技领域的最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由国家遥感中心和欧洲航天局对地观测部共同负责实施。一期项目从2004-2008年,二期项目从2008-2012年,目前正在实施2012年启动的三期项目,计划于2016年结束。1"龙计划"项目启动背景我国与欧洲在遥感领域合作已经有20年的历史。1994年中国科学院卫星地面站开始正式接收"欧洲遥感卫星"(ERS)数据。  相似文献   

17.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3,(5):8-11
英哈签署航天合作协议3月7日,英国航天局和哈萨克斯坦航天局在伦敦签署了一项航天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由英国航天局首席执行官帕克和哈航天局局长穆萨巴耶夫签署。双方拟开展的合作项目包括:由英方为哈萨克斯坦培训卫星工程与运行领域的人员;为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天旅联合股份公司在空间科学、技术验证、通信、导航和对地观测等航天项目领域的合作提供便利;促进哈天旅公司和萨里公司相关航天项目的磋商。  相似文献   

18.
<正>空间物理研究开始于地基监测,人类很早从极光、气晖、天电、潮汐等现象开始了地面的观测研究,随后利用气球、火箭进行了临近空间的探测,空间物理学的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中期的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射了数百颗航天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4我国空间物理探测最新进展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成功实施,开  相似文献   

19.
行仁  晴空 《太空探索》2003,(12):20-23
在经历了20多年的研发和几次推迟之后,2003年8月25日,美国“空间红外望远镜”终于由4桥头德尔它2号火箭发射升空。自欧洲“红外空间观测台”由于冷却用的液态氦告警而寿终正寝后,科学家们就一直盼望美国“空间红外望远镜”早日升空,填补当今空间红外观测领域的空白,它将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视  相似文献   

20.
针对空间天气活动机理、机制及规律等方面研究需要,Kuafu卫星计划提出对日冕中性原子进行成像观测.通过分析日冕中性原子观测的科学意义和观测方法,采用编码调制方法进行日冕中性原子成像,并依据科学指标完成了整个仪器初步方案设计和仿真计算.仪器测量的中性原子能量范围为0.5~6MeV,视场范围为360°×10°.利用高压静电偏转电极板去除测量范围内的带电粒子,仪器由m序列编码调制栅网与硅半导体构成的成像结构及电子学箱共同组成.编码成像方案和仿真计算奠定了日冕中性原子成像观测的技术基础,可为空间天气中长期规律及预报等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