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船载多目标模拟器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载统一S频段(USB)测控系统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一箭单星或一箭多星的海上测控任务。从航天测量船执行多目标测控任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测量船船载飞行目标模拟器的现状以及对多目标模拟器的需求。提出了在船载USB联试应答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应答机的部分模块,构成多目标模拟器的方法,并成功地在某次实战任务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船载测控雷达天线伺服系统中采用传统PID控制存在超调量大、响应时间长等不足,比较了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不同特点,讨论了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了辅助设计与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提高伺服系统的快速性和平稳性,有效增强船载测控系统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分析研究测量船外测数据误差特性,须对测量数据中的误差进行分离,为此需找到合适的误差分离方法。通过对航天测量船船载测量设备工程背景复杂、数据产生过程复杂、误差源多等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船载设备测量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采用三次等距B样条函数作为测量数据误差分离的工具,用等距的标准B样条拟合测量系统的真实信号、系统误差,进而分离出随机误差。对大量原始测量数据误差的统计特性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了船载设备外测数据不同于陆基测量的一些误差特性——非独立性、子段非正态性、需用高阶AR模型描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标准等距B样条函数作为误差分离工具对于船载测量设备外测数据是适合的,样条拟合后的残差结果符合高阶AR模型。  相似文献   

4.
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船载时设备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对船载时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对船载时统设备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船载卫通天线自适应调整跟踪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船载卫通站伺服系统常用的几种自适应调整跟踪模式,总结出各种自适应调整跟踪模式的优缺点,完成天线转动的数学建模并进行数据仿真,提出交叉轴判据角度分段调整的设计方法,改进了自适应调整跟踪模式算法,并成功应用于船载卫通设备,弥补了船载卫通天线高仰角条件下自适应调整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船载雷达的主要误差源,讨论了各误差分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给出了具体估算公式,并探讨了提高船载雷达定位精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GEOS-B C波段系统计划的附带任务之一是研究利用测地卫星来鉴定船载测量设备和确定海上船位的可能性。这次任务的目的是确定:船载雷达与陆基设备一起跟踪是否能以足够的精度鉴定船载C波段雷达和测定船位。研究中使用了几艘阿波罗测量船特别是NASA先锋号测量船获得的数据。在卡纳维拉尔港和巴哈马水声阵区利用先锋号测量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这篇资料主要介绍利用这些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初步研究的结果。假若这种处理技术证明是可行的,雷达数据质量良好,则船载雷达的跟踪在大地测量和  相似文献   

8.
目前航天测量船的外测精度除了取决于无线电测量设备本身的测量精度外,还受到船体变形测量精度、船体平台的姿态测量精度等多种因素制约,针对此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种船姿船位测量新体制——基于星/惯/卫组合的分布式船姿船位测量体制,构建了分布式船姿船位测量系统原型,推导相关数据处理模型,给出了各船载测量设备测量数据的比对方法。分布式船姿船位测量体制取消了变形测量系统,减少了1项主要误差源,提高了航天测量船的外测综合精度,并简化了船体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远洋航天测控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测控设备的远程测试标校和故障诊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船载测控设备配备了大量的智能测试仪器,为建立船载测控设备自动化测试标校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基于PXI总线的虚拟仪器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未来航天测控设备的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船载测控设备远程测试标校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船载星敏感器测星数据蒙气差实时修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船载星敏感器安装在航天测量船上而引起的测星数据如何进行蒙气差实时修正问题,在分析船载经纬仪目前使用的蒙气差修正方法和中国天文年历提供的蒙气差修正方法的修正精度的基础上,提出船载星敏感器测星数据的蒙气差实时修正方法,给出蒙气差常数R0和温度变差乘数A的改正量α的计算公式,解决了工程应用上的高精度和实时性问题;同时,在分析大气温度、大气压力对船载星敏感器测星数据蒙气差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应用中的气象数据采集与使用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防空武器系统火力兼容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防空武器系统协同抗击时可能出现的弹道交叉现象,根据防空导弹与火炮武器系统的火力兼容要求,结合对空域和时域特点的分析,建立防空导弹与火炮武器协同使用时的火力兼容模型,并对所建火力兼容模型进行简化和分析,为深入研究防空武器系统协同使用时的火力兼容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舰船等速航行时,由于风浪的影响使得舰船产生大幅摇摆,致使舰载机上的惯导系统测量到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和重力加速度信息受到严重干扰,无法采用传统的静基座或微幅晃动基座的粗对准方法进行粗对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舰船等速航行条件下基于重力加速度信息的粗对准方法,即以惯性坐标系中的地球重力加速度作为参考矢量,利用陀螺和加速度计的输出,计算出初始姿态矩阵的粗略估计值。在典型海况条件下,蒙特卡洛50个样本的仿真结果表明,东向、北向和天向姿态误差角的均值分别为-5.102′、8.915′、-0.174°,一倍标准差分别为:0.0174′、0.084′、1.472°,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该状态下舰载机惯导系统的精对准。  相似文献   

13.
舰载直升机着舰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直升机的舰上起降是研究机一舰动态配合的主要内容,它是直升机起降安全和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有力保证。为此从直升机舰上起降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舰船运动特性,空气尾流场变化规律,对直升机着舰及其着舰后的甲板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最后简要地介绍了“风限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上舰船日益增多、海情日益复杂的严峻形势,改进舰船航迹预测方法,实现对海域态势的有效管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舰船航迹获取简单、数量较大的显著优势,提出利用舰船航迹数据驱动的基于时空特征融合的舰船航迹预测方法。首先,联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构造时空特征融合网络,充分提取舰船航迹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海量 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数据进行网络训练;最后,利用网络输出的航速和航向对舰船航迹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网络具有准确的舰船航迹预测能力,能够适应舰船机动运动场景。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使预测 MSE减少 0.2~1.4,预测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舰艇编队网络化反导作战指挥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中心作战条件下,传统作战指挥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作战指挥需要,文章从指挥体制和指挥方式两方面探讨了适应舰艇编队网络中心作战模式的新型指挥体系;基于网络中心作战模式下舰艇编队作战指挥特点,分析了传统指挥体制和指挥方式的不足,提出一种由动态网络型指挥体制和动态分权式指挥方式构成的新指挥体系,并分析了其在指挥可靠性、整体性和时效性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舰船检测识别需要分两步实现,检测识别精度和效率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文结合注意力机制和YOLO-V3网络提出了注意力YOLO-V3网络实现合成孔径雷达舰船检测识别一体化。同时,利用公开的AIR-SARShip-1.0数据集和OpenSARShip数据集构建了大场景舰船检测识别数据集,用于验证目标检测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注意力YOLO-V3网络可以获得较高的检测识别精度,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以 VXI总线为核心的舰载导弹箱式发射装置综合测控系统 ,介绍了基本结构、组成和功用 ,并对舰载导弹箱式发射装置中贮运发射箱 (STL )内环境监控、导弹综合测试、发射过程控制、射击参数装定以及应急状态自动处理等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8.
单目机器视觉测距技术在无人机自动着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机器视觉的概念,探讨了机载单目机器视觉在无人机自动着舰方案中的应用。在对前方舰艇进行快速探测以及对摄像机进行预先标定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机器视觉理论与方法,以及摄像机内部参数和透视投影几何关系,计算无人机与前方舰艇相对距离。最后展望了机器视觉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利用信息熵描述交战网络中信息总量的方法。根据作战任务实际完成时间与期望完成时间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信息传递的质量。说明提高网络中信息总量可以缩小反舰导弹所在的不确定区域;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可以提高舰艇编队反导作战预警雷达的探测概率,并结合具体作战想定给出实例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舰船RCS频域起伏序列的均值、标准差为识别特征向量,利用提出的基于样本密度的自适应径向基网络,进行舰船分类识别研究。自适应径向基网络采用改进的自适应PSO方法估计样本密度最优邻域半径,实现径向基网络中心的自适应选择。改进的自适应PSO方法采用能反映样本聚类特点的BWP指标为适应度评价函数,采用快慢结合的高斯自适应惯性权重调节策略,提高了最优样本密度邻域半径的搜索速度和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径向基网络能自适应获得径向基网络最优识别率对应的RBF中心及其位置分布,减少了对建模人员经验的依赖,提高了反舰导弹对舰船类型的识别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