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用涡格法和三元紊流附面层的积分方法计算了地面效应试验中固定地板附面层位移面的形状以及对模型气动特性产生影响的原因。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随无模型影响的地板附面层位移厚度的变化,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
空气流量是航空发动机台架试验中重要的测量参数。附面层测量和位移厚度的确定直接影响流量系数的精确度,即直接影响实际流量的精确度。文中对影响位移厚度测量计算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说明按惯用的位移厚度计算公式:δ~*=1/8δ计算位移厚度的局限性和存在不确定误差。采用以计算具有物理意义的附面层厚度为出发点、建立在半经验理论基础上的迭代积分法,可以提高位移厚度的计算精度。 流量管附面层测定结果表明,位移厚度δ~*和流量系数μ是流量(或M数)的函数。  相似文献   

3.
以某型涡扇发动机科研试飞为平台,设计搭建发动机附面层测量试验系统,进行了多种飞行工况及涡扇发动机工作状态下的附面层测量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和研究,评估了各计算参数对涡扇发动机进口附面层厚度的影响。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了相应工况下的附面层特性,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状态的增大,进气道出口的附面层物理厚度增大、附面层位移厚度减小,附面层对空气流通能力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4.
用VKI- 1叶型组成的涡轮平面叶栅分别在德国哥廷根的EGG平面叶栅风洞和我所的超、跨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录取了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叶栅尾迹测量数据等。此外用皮托管测量了叶栅进口的总压分布及附面层厚度。作者阐述了侧壁附面层特别是附面层的位移厚度对涡轮平面叶栅流场的影响 ,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这两个风洞的试验结果与其它欧洲叶栅风洞的试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来流条件对叶片表面附面层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突破传统的附面层总压测量方法,采用附面层总压探针实现测量平面叶栅叶片表面真实的附面层内总压,实验过程中改变来流马赫数测量叶片吸力面及压力面附面层内总压,并通过相关计算获得附面层厚度的一系列参数.实验目的在于研究来流条件对平面叶栅叶片表面附面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来流马赫数相比来流攻角对附面层厚度影响较大,不同攻...  相似文献   

6.
如何预计有分离的流动,一直是流体力学中一个重要问题。N-S方程固然可以描写分离流,但在目前计算技术条件下求解该方程要耗费大量机时。通常求解附面层方程的方法常因在分离点附近出现奇点而失败。近年来发展了解附面层方程的反方法,即给定附面层位移厚度δ~*或阻力系数c_f,求附面层外边界速度u_e和其他参数。位移厚度和阻力系数均为未知量,故用反方法计算时必须先估计位移厚度或阻力系数,将算得的u_e值和  相似文献   

7.
何中伟 《航空学报》1982,3(2):100-104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可供测量薄附面层的微型传动器和附面层探针。传动器系以国产微型步进电机28 BF 001为主体设计的。它把电机转轴的角位移变为直线位移,其最小线位移速度每个脉冲为0.00625 mm;工作行程为5.0mm;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其外径为28 mm,高度为50mm。结构简单。文中还介绍了二种薄附面层探针。 经在超音速气流中应用结果表明,传动器工作可靠,探针无抖动现象,能较准确地测出附面层速度分布。 在我国目前超音速风洞尺寸的实际条件下,设计一种用于测量薄附面层的微型传动器和附面层探针,很有实际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微型传动器和探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证了在测量装置前装有收敛段的条件下,管道内附面层厚度对压力测量及计算空气流量的影响,并就测量装置前后等直管长度问题给出了与多年沿用的观点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台上 ,借助于旋转四坐标探针位移机构 ,用锥形五孔探针测量了压气机近失速状态下 ,转子叶片通道后段尖区内的三维流场。测量结果表明 ,吸力面附面层径向潜移强烈 ,并出现气流分离 ,在尖区的近吸力面区域形成一个旋涡 ;压力面角区存在刮削涡 ;在叶尖槽道中部 ,吸力面角区附面层与压力面角区附面层气流掺混 ,造成高损失和高阻滞。所有这些构成了尖区的复杂流动  相似文献   

10.
涡轮叶栅端壁区流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尺寸低速开式叶栅传热风洞中对一种高压涡轮导向叶栅中的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五孔针对5个雷诺数下的叶栅端壁区三维流场进行了测量,并用线簇和小球浮动法对5个工况的流动进行了流场显示。实验结果表明:马蹄涡压力面分支在向吸力面运动的过程中,破坏了来流附面层的结构,在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之后,叶栅通道中产生了一个新的从压力面到吸力面的新附面层,新附面层的厚度小于来流附面层厚度;三维流动区约占叶栅通道的40%;雷诺数的增大将增强端壁区的三维流动。从流场显示图片可以观测叶片吸力面靠近端壁的角涡形成与发展,以及吸力面上的三角形区域;流场显示的通道涡大小与流场测量结果吻合。本文的实验结果有助于分析端壁表面和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所谓附面层的逆算法是指给定位移厚度δ~*或壁面剪切应力τ_w,而把外流速度分布u_e或压强分布p做为未知函数通过附面层方程的求解反算出来。这样就使得附面层差分计算顺利地通过分离点而不出现任何奇性,从而开辟了一条求解分离流动的非常有意义的途径。与直接求解N-S方程相比,它的计算量与贮存量要小得多。对实际应用来说,它是求解附面层分离气泡的好的近似方法。  相似文献   

12.
管前列  邢君波 《推进技术》1989,10(4):19-25,18,80
本文论述了高超音速进气道所面临的严重附层面问题,高超音速附面层的特点,高超音速附面层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影响附面层转捩和厚度的诸因素.对如何控制和改善附面层及在设计高超音速进气道时如何考虑附面层因素,亦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多排针式附面层调试装置。其主体由三排不同高度的钢针穿过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板构成。利用该装置 ,研究了调试附面层速度分布的规律 ,得出了三排针各自高度对附面层厚度和形状因子的影响趋势 ,即第三排针主要影响附面层的厚度δ ,而第一、二排针则主要影响附面层的速度剖面即形状因子H。最后利用该装置调试出了具有相同H值的三种厚度附面层速度分布。其研究工作为以后需要精确调试附面层厚度和形状因子的场合提供了一种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附面层调试技术。  相似文献   

14.
侧壁抽气二元风洞的流场及最佳抽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侧壁抽气对二元风洞流场的影响。根据质量守恒关系,阐明了侧壁抽气影响风洞势流的双重作用。除了改变侧壁附面层位移厚度从而影响势流的间接作用之外,侧壁抽气还有作为源汇分布影响势流的直接作用。后一个作用在过去尚未得到阐明。本文在这方面改善了原有的理论,给出了有侧壁抽气的二元风洞基本方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最佳抽气的概念。在最佳抽气状态下,侧壁附面层扰动与抽气扰动相互抵消,从而可在二元风洞中实现无侧壁干扰的流动。文中还对实现最佳抽气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自适应最佳抽气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对位于低压风扇出口和高压压气机进口间的中介机匣壁面附面层的分布作了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采用反积分和差分方法分别求解有分离的紊流附面层和层流附面层方程,对层流分离到紊流再附着,层流到紊流的转捩及紊流分离进行了判别,并测量了不同进口马赫数条件下的中介机匣壁面的静压和附面层厚度的分布,对比情况说明,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范洁川 《飞行力学》1998,16(1):80-84
阐述了在飞行试验中测量附面层转捩的重要性;介绍了四种在飞行试验中显示和测量机翼附面层转捩的方法;给出了F-14A飞机用热膜,附面层耙,液晶和表面总压管等方法测量附面层转捩的结果,并对以上四种测量结果者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说明热膜法能精确地确定飞行状态下机翼附面层转捩位置;附面层也能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且能提供与表面摩擦仍关的参数,液晶法能人出附面层转捩的整体图形,表面总压管不能确切地指  相似文献   

17.
短喷管型面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特征线法计算出超音速短喷管的型并做了附面层位移厚度修正,对该型面的喷管流场求解了NS方程,证明流场指标符合要求,流场校测结果得到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18.
紊流附面层测量数据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领域,附面层试验和测量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中介绍了用半经验理论处理附面层测量数据的计算方法,叙述分析计算原理、公式及计算过程。实际应用表明,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可供计算测量的附面层特性参量δ,θ,δ_e,H_c和C_f时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方法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工程近似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考虑了管内附面层和核心流之间存在着强干扰,必须将附面层方程和无粘核心流方程联立求解。否则,两层之间的流动可能出现计算上的不协调,导致发散或物理解不合理。 将小曲率下的定常可压紊流普朗特附面层方程,通过沿附面层厚度方向的积分运算,得到动量积分方程和速度矩积分方程。为了利用不可压附面层的结果和参考焓概念,引用Mager变换,将此两积分方程变换成以转换物面坐标为自变量的不可压形  相似文献   

20.
在某型发动机进口空气流量测量中,设计了一种组合测量耙,对发动机进口空气流场和附面层压力分布同时进行测量。组合测量耙的测点分布依据飞行台被试发动机附面层特性模拟计算结果,结构形式有效减少了测量耙的数量及安装空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组合测量耙测量数据计算的空气流量,与被试发动机理论设计的空气流量基本一致。介绍了组合测量耙的研制过程、附面层模拟计算、测量方案布局及试验结果,并例举出附面层测量结果及空气流量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