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阳明把源于《孟子》的良知发展成了"良知"本体。在王阳明的话语体系中,"良知本体"一词是指良知的本然之体、本来面目。同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良知又有着形上本体的意义。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可以称为主体本体论,意即在良知的观照下,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研究王阳明哲学时,不能径直将话语体系中的"良知本体"等同于今人所讲的形上本体,也不能将阳明的良知去本体化,认为阳明没有本体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到宁藩之变前教法都是以诚意作为统帅,晚年提出“致良知”学说后则变成了以致知为主。在本体方面,良知比诚更为自然;在功夫方面,致知比诚意更为基础,更为简易直捷。在王阳明哲学体系中,致知相较于诚意能够更好地收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等心学的基本命题,能够更简捷地将本体论和功夫论贯通起来,而且实现了对“静坐”和“省察克治”等具体教法的收摄和整合。因此,致知就成为了王阳明教法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3.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明代大儒王阳明解"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解"物"为事,皆从心上说。"格"作为工夫论,即正、诚、致;"物"作为实践对象,指"心""意""知"。"格其心之物"对应"正心";"格其意之物"对应"诚意";"格其知之物"对应"致知"。"格物"合起便是正心、诚意、致知;从心本体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一事。王阳明"格物"的理论建构蕴涵着阳明心学的标志性特征,这显示出"我"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人的自主与自信的精神,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以唐三大女诗人为代表的女冠诗人是唐朝特殊的女性诗人群体,女冠诗歌是唐诗中一道瑰丽的风景,其中爱情诗在女冠诗歌中占了很大比例。在总结前人宝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大女诗人"为例,主要从创作背景、分类、特点、文学价值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唐代女冠诗人的爱情诗创作,以期通过对这些爱情诗的研究,展现一代才媛的诗歌创作、精神面貌以及她们对中国文学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哲学史家对于道家思想的评价,长期以来各执其说。道家思想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更是莫衷一是。李约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颇成一家之言,本文试就他的“道家是现代科学先驱”的思想作一评述,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国际学术热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陇右地处边塞荒寒之地,是典型的"四塞之固"之一塞。陇右独特的地域风光以及唐代诗人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谱写了一曲曲豪迈悲壮的边塞号角曲,其诗歌创作的边塞情怀更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究竟原因,则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功名意识;第二,汉代情结;第三,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诗歌一直是鲁迅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研读鲁迅的白话新诗可以看出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较高造诣。以《新青年》为载体,将鲁迅的白话诗歌与胡适、刘半农、俞平伯等早期白话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及韵律、内容和艺术手法三方面管窥早期鲁迅白话新诗的突破之处。  相似文献   

8.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意象主义诗歌中有很多是描写女性的,研究这个后现代主义诗人的诗歌,可以从研究其描写女性的诗歌入手,从而找出其与世界直接交流的现代艺术特征和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韩偓的隐逸情怀贯穿其诗歌创作生涯,其产生与转变的缘由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诗歌内容来看,其产生缘因由青中年爱情、科举、仕途受挫的个人因素演变为晚年王朝变迁的社会因素;从思想动机来看,由进士及第前单一的儒家思想扩大为及第后到贬官濮州司马间的儒道并行再到归隐后囊括儒释道三教;从隐逸主体来看,又呈现出由唐亡前的被动到易代后晚年主动的变化。这种变化固然与韩偓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朝代更替关系匪浅,但韩偓本身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三美"原则出发,分别以Hawks David及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中"雪景联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其得与失,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弼的“贵无”思想是玄学中的经典之论。玄学的基本特点是整合儒道。王弼首先将《周易》中的“言不尽意”与《庄子》中的“得意忘言”天才地结合起来,为自己重新解释经典开辟了路径。王弼又将儒学与道家中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一“道”,解释为“无”,从而将儒道二家思想都统领于自己“无”的范畴之下。王弼的“无”是世界本体的代名词,取其“无不由也”及“无形不可体”之意。王弼认为“无”是“有”的根本,因而强调“贵无”。“贵无”论是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而王弼个人经典性地诠释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诗歌的文体意义即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为轴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以最佳近似度为评估标准,从多种视角在诗歌的语义、语音、语相、意象、意境等层面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然后得出评估结论,此种方法避免了陷入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对等"为翻译质量评估尺度的一元论调,可以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诗歌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本,以礼为制,以中为用的泛伦理体系,他一生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去进一步探究中庸思想的渊源,对其含义的正确理解,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表现以及中庸思想在现今社会中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意义等,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能排除表现作家的主体意识,它依主体的不同层次而表现出每一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化的座标系统。儒家面对现实人生积极入世匡救,苦苦探求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重点必然落实到为人生的艺术,表现其人生的体验和作家的自我人格,以求得性德圆触、仁美合一的境界;道家面对忧患人生力求解脱,追求主观自由的解放,表现为超越的自证的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上更富于思辩的形而上学的性格,开启了艺术的自觉与作家个性的自由;而禅宗以人生为苦谛,否定生命的真实性,从生命中求得解脱。其所谓不二法门和两难论便是用自己顿悟的灵感去超越两边直探本源。只有深入禅境,才能自由无碍地出入这个世界,真我与道合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它不仅为作家援禅入诗、深宏诗的理趣、以得诗法的秘诀,也为诗所谓异端思想的作家提供了抗拒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面对已经被"边缘化"的英语诗歌教学,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中英语诗歌教学的不利因素,并总结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欣赏英语诗歌,也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高建群是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文学创作中蕴含着世界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对多元文化及思想的认同,对全人类生存状态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大人类"与"民胞物与"的思想。其作品中的世界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从《遥远的白房子》《最后一个匈奴》到《大平原》,再到《统万城》《我的菩提树》,世界主义精神体现于他对各民族及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中,体现于他广阔的世界观中。发表于2019年的新作《我的黑走马——游牧者简史》,以历史上亚欧大陆各国族的交往与冲突为题材,全书对多元文化的讨论多有涉及,体现出比较成熟的世界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经学家,也是爱国的思想家,与《老子》有不解之缘。他从现实政治出发,经、于互观,对《老子》的论述,多有创见。他认为,《老子》书为太古书、道为太古道;老子的无为之道,有其历史的演进;老子之道与儒、佛及道家后学有质的区别。综观魏源的论述,其方法和结论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的接触与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西方管理的差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差异性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的管理主要基于对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认知,属于"悟性化"的管理智慧;而源于西方的管理思想强调"体系化"的思想,更加重视管理方法的程序化、定量化,管理手段的自动化以及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更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李申的《中国儒教史》其思想方法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彻底的宗教化 ,与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一样承诺了否定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并且比“儒教是教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文化宗教论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否定 ,应该对其反思批判、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0.
围绕"犹太人问题",马克思与鲍威尔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基于对"犹太人问题"的分析,阐发了他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其内在逻辑是,通过对宗教"光环"的剖析,揭露了鲍威尔思想的虚伪性;通过对所谓政治解放的剖析,揭示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的阶级性;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剖析,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秘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犹太人问题"的政治与经济原因,认为只有根本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变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人的解放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