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载火箭铝合金贮箱全搅拌摩擦焊接工艺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搅拌摩擦焊技术具有焊接缺陷少、焊接变形小、接头性能高等优点,是运载火箭铝合金贮箱制造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运载火箭贮箱的结构组成和主焊缝结构特点,系统梳理并研究了实现贮箱主焊缝全搅拌摩擦焊接制造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常规搅拌摩擦焊技术、可回抽搅拌摩擦焊技术、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及补焊技术。研究成果已经逐步实现了在运载火箭贮箱筒段纵缝、箱底主焊缝、贮箱总装环缝上的工程化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维彬  巩岩博 《推进技术》2021,42(7):1458-1465
系统性地回顾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YF-77的设计与研制历程。通过分析氢氧发动机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氢氧发动机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发的技术路线和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背景;对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总体技术方案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动机主要组件的技术方案及其特点开展分析;对发动机热试车情况、可靠性验证情况和故障排除情况进行了分析;对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情况、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氢氧发动机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影响航天发射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国外航天发射场在发射场管理、发射技术发展、发射场改造与现代化、发射场发展远景设想等方面的情况,从军事需求、国际合作、商业化发射和现代化改造等方面探讨了国外航天发射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火箭垂直起飞段漂移变化的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垂直起飞段是火箭靶场试验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时段之一,并且起飞段发生故障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分析运载火箭起飞段的运行情况,测量箭体起飞漂移和分析漂移量变化规律,对于航天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系统分析某一型号火箭起飞段漂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箭垂直起飞段漂移模型.查明了箭体漂移量服从自回归模型AR(5),并采用D—W典型检验方法,对数学模型实际情况的吻合性进行了检验。大量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证实,该箭体漂移的运动学模型是可靠的,很好地刻画了火箭在垂直起飞段漂移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空中发射可以明显提高火箭有效载荷,减少火箭发射场地的数量和高额的维护经费,缩短发射周期。本文研究了空中发射初始状态对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的影响,通过飞行轨道的模型简化,首先建立了火箭飞行的数学模型,然后定量地分析了发射高度和发射速度对火箭入轨后有效载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提高发射高度和发射速度,可以明显增加有效载荷,且基本发射高度、发射速度分别与有效载荷表现为线性关系。相对地面发射来说,如果初始高度达到30千米,有效载荷提升到1.63倍;如果初始高度达到30千米,初始速度达到1000米每秒(约3马赫),有效载荷将是传统地面发射的5.43倍。单纯从初始高度和速度的因素看,初始发射速度对有效载荷提升的影响更显著,故在考虑经济性情况下设计发射平台时应更加注重发射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Long March(LM) launchers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launch failures, most of which occurred in their propulsion systems, and this paper studies Autonomous Mission Reconstruction(AMRC) technology to alleviate losses due to these failures. The status of the techniques related to AMRC, including trajectory and mission planning, guidance methods,and fault tolerant technologies, are reviewed, and their features are compared, which reflec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MRC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7.
单片机在航箭发控系统通用检测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航空火箭武器仍是歼击机上主要对地攻击武器之一.但现有的航箭发控系统检测仪既不具有通用性,又不能测试航箭发射脉冲参数.为此,利用单片机技术设计了航箭发控系统通用检测仪.介绍了检测仪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较为详细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流程.该仪器现已装备部队,经使用证明,该检测仪操作简单、显示直观、清晰、记录准确、通用性强、满足设计.  相似文献   

8.
Regarding the rapid compens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 s disturbing gravity field upon trajectory calculation,the key point lies in how to deriv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state of burnout point with respect to the launch data.In view of this,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on two issues:one is based on the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he motion equation for the vacuum flight section of a long-range rocket,deriving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state of burnout point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ing rate of the final stage pitch program;the other is based on the initial positioning and orientation error propagation mechanism,proposing 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state of burnout point with respect to the launch azimuth.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rrection data are sim ulated and verified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accuracy of approximation betwee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the results attained via the difference method is higher than 90%,and the ratio of calculation time between them is lower than 0.2%,thus demonstrating the accuracy of calculation of data corrections and advantages in calculation speed;(2) after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are compensated,the longitudinal landing deviation of the rocket is less than 20 m and the lateral landing deviation of the rocket is less than 10 m,demonstrating that the corrected data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hit accuracy of a long-range rocket.  相似文献   

9.
周洲  祝小平 《飞行力学》2000,18(3):18-21
根据无人机的零长发射原理,通过多个型号的发射仿真计算和发射试验分析,详细探讨了影响无人机安全发射的固有参数和外部参数,总结出影响螺桨式无人机安全发射的主要因素有:单发螺旋桨的反扭矩,火箭推力线相对重心的位置,火箭安装角,机体发射角,舵机死区及发射环境等。最后,以发射安全高度、速度、过载为约束条件,给出了火箭总冲、推力线位置、火箭安装角、机体发射角、发射风向和风速等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对保证无人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地空导弹行进间稳定发射平台进行技术研究,重点解决行进间发射平台的姿态测量精度和动态水平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为行进间发射导弹提供稳定的发射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代表目前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材料技术水平的欧洲织女星(Vega) 三级发动机和作为未
来织女星和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验证的Zefiro 40 发动机以及日本Epsilon 固体发动机的技术特点及其复合材
料与工艺研究进展,结合我国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材料的技术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航天智能控制技术让运载火箭“会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为民 《航空学报》2021,42(11):525055-525055
高可靠和智能化是未来智能航天器的主要特点,本文聚焦航天器高可靠、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梳理了中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术从航天器的可靠性做起,航天器的可靠性从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从"会学习"的火箭做起。围绕航天智能控制技术如何使运载火箭"会学习"的发展架构,进一步探索了"边飞边学"和"终身学习"智能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支撑中国"会学习"运载火箭高可靠和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潜射导弹试验发射坐标系的原点一般应取在发射时刻(弹动时刻)导弹质心位置,这就需要高精度的水下定位测量系统。本文提出在不具备水下高精度测量能力的条件下,利用水上测量手段,对发射原点进行“靠近”测量并予以修正的方法。通过计算给出发射时刻导弹质心的大地坐标,应用于潜射导弹试验中。  相似文献   

14.
陈杰 《推进技术》1992,13(3):20-27
早期在对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方案进行评价与选择时,仅以发动机本身的指标(如比冲、推重比等)作为方案比较的标准。这样没有考虑发动机子系统与运载器总系统的相互联系,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结果。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是航天运载器的一个子系统,采用运载器的性能指标评价发动机方案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 本文推导了运载器的评价指标,给出了运载器的线性化质量方程,阐述了运载器设计参数的简化确定方法,由此提出了一个采用运载器评价发动机方案的方法。最后应用提出的方法对五个发动机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发射原点是飞行器试验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在某些特殊试验中,发射原点往往是不能准确给出的,为此,本文详细推导了发射原点误差对发射方位角和弹道精度的影响公式。仿真计算结果证明,原点误差对发射方位角影响较大,而原点误差和发射方位角误差的共同作用对发射系下的弹道精度影响很大,对于此类高精度的飞行器试验必须考虑原点误差对弹道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调节控制技术的研究历程及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航天动力研究基础,指出通过在主系统或副系统管路上设置液体或燃气流量调节装置、通过可调结构的针栓式喷注器同步对流量与压力进行匹配调节仍然是实现大范围变推力调节的两种主要手段;分析了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预测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其调节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建议,为我国低成本、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的发展和有关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碰撞民用飞机关键部位损伤程度的研究是民航领域关注的新型热点问题。本文首次提出采用 火箭橇试验评估无人机碰撞民用飞机的安全性。通过对碰撞速度、碰撞位置、无人机姿态、参数测量等进行研 究,设计碰撞技术方案,论述火箭橇的设计、弹道控制设计、强度校核和测试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和仿真计算。 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火箭橇碰撞试验方案是可行的,实现了单一弹道上的连续多点碰撞及多视角、全覆盖、高 稳定的全过程记录;可为后续开展同类碰撞试验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所开展的多发次碰撞试验也为无人机碰 撞民用飞机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航天发射场场址的选择。是发射场规划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其选择结果对发射场的综合发射能力、发射场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建设难度与投资经费、技术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和航天发射场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对发射场选址基本原则、选址条件、勘选程序与基本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海态巡航飞行试验末段外测无法跟踪测量的实际问题,基于现有脱靶量测量系统,建立了利用某脱靶量测量数据到发射系的转换模型。此模型将脱靶量测量数据统一到发射系航迹中,有利于航迹分析工作。并建立了转换结果的误差估计模型,误差模型充分考虑了脱靶量测量误差、靶船定位误差以及靶船航向角误差。利用仿真数据对转换模型及误差模型进行了计算验证。结果表明,位置误差满足精度要求。该方法对延拓外测处理时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应用于吸气式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的RBCC动力,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及地球物理方程式,利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并比较了采用RBCC动力水平起飞、垂直起飞及纯火箭动力垂直起飞的运载器飞行弹道。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纯火箭动力,RBCC动力有效地降低了运载器的燃料消耗量,但热环境明显要恶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