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外纵列式直升机的关键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纵列式直升机在军、民领域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纵列式直升机的应用与市场需求。论述了国外纵列式直升机的发展对我国纵列式直升机研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纵列式双旋翼重型直升机的静稳定性和动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找出了影响纵列式双旋翼重型直升机最关键的迎角静不稳定和速度静不稳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操纵模式,并制定了操纵系统及飞控系统的初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和单旋翼直升机,包括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发展对比分析、结构特点对比分析、性能特点以及优缺点对比分析,系统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下洗流和飞行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和试验技术,提出了一套测定纵列式旋翼直升机在起落架上的刚体模态特性试验方法。仿真试验和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纵列式直升机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控制律构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Dspace动态实时仿真系统对飞行控制律进行设计与仿真。其中包括Simulink/Control Desk交互、Dspace试验原理和步骤以及应用图形界面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新型组合机翼/旋翼系统—卸载升力偏移旋翼(ULOR)的原理。这种组合旋翼系统能够增大直升机最大飞行速度,提高前飞效率,使直升机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同时可以克服升力偏移旋翼的主要障碍,即减小振动。ULOR系统将机翼与升力偏移旋翼结合在一起,有效消除了后行桨叶的失速,并使旋翼效率提高了一倍。这种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以及纵列式旋翼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和航程。最后,提出了一种ULOR与辅助推进系统组合的新构型设想。  相似文献   

7.
纵列式直升机悬停飞行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适合于飞行品质评价的纵列式直升机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有人驾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军用品质规范(MIL-F-83300)以及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ADS-33E-PRF),对纵列式直升机悬停开环状态下的飞行品质进行了计算分析.按照两种规范的要求,对纵列式直升机的动态响应特性与带宽、操纵特性与姿态敏捷性、轴间耦合以及横向突风扰动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将新构型直升机分为复合式和转换式的分类方法;分析了国外新构型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型号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构型直升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新构型直升机的发展思路,提出我国应在认识不同构型直升机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论证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发挥后发优势,有重点地推进新构型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桨叶的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及气动特性,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组合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中采用的非结构网格能综合考虑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点且满足动量源计算网格要求。通过算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悬停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直升机的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性。  相似文献   

10.
尾桨倾斜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黑鹰上成功采用倾斜尾桨构型方案后,30多年来,先后又有CH53E、S92、AB139等多种大、中型运输直升机采用倾斜尾桨构型,本文主要分析尾桨倾斜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并以某样例直升机为例进行了两种尾桨构型方案飞行性能的对比计算,同时也对倾斜尾桨和常规尾桨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复合式共轴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赛玉  陈铭 《飞机设计》2011,31(3):13-17,36
建立了复合式共轴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数学模型。根据复合式共轴直升机的构型特点,计入上下旋翼,旋翼与机翼之间的相互气动干扰,建立了旋翼、机翼等部件的气动计算模型。以某小型复合式共轴直升机为例,运用牛顿迭代法完成了3种飞行模式下的配平计算,得到了从悬停到高速前飞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操纵量和状态量,分析了复合式共轴直升机飞行的物理...  相似文献   

12.
抗旋翼遮挡技术是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根据直升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旋翼遮挡的特点,分析研究了直升机无遮挡通信时间比率与直升机航向和卫星波束入射角的关系,以此分析设计了试飞方案.发现了抗旋翼遮挡技术的重大设计缺陷,并通过试飞中的测试数据对抗旋翼遮挡算法进行了优化改进,有效实现了抗旋翼遮挡技术的有效性验证,达到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定型试飞的目的,为后续该类型设备的试飞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直升机技术特点及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合式直升机既可垂直起降、悬停和低速飞行,又具有高速、远航程和长航时的性能特点,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民用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比常规直升机,总结了复合式直升机的性能优势,介绍了现今已发展的复合式直升机型号。针对复合式直升机的总体构型、气动干扰、操纵策略及操稳特性进行了较细致的总结。对复合式旋翼桨叶结构的选择、辅助推力/升力系统的抉择、复合式布局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旋翼尾迹模型与旋翼配平模型进行耦合求解,建立了一个分析纵列式双旋翼流场的迭代计算方法.为充分模拟双旋翼的干扰影响及桨尖三维效应,使用了畸变的自由尾迹模型,桨叶模型则采用升力面/涡格方法.应用该耦合方法,计算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在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及旋翼重叠区域的流场特性,并与单旋翼做了比较.计算表明,悬停时,纵列式双旋翼重叠区下方的下洗速度大于单副旋翼的诱导速度,但小于两副旋翼诱导速度的简单迭加;前飞时,随飞行速度的增大,尾迹重叠区域减小,两副旋翼相互间的干扰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直升机飞行载荷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升机载荷在结构设计和验证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90年代以来,直升机的飞行载荷测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全面获得各型号的飞行载荷成为了可能。基于飞行载荷实测数据,从飞行载荷与旋翼构型的关系、影响飞行载荷的因素、状态载荷的分布规律,以及飞行载荷与故障的相关性等几方面对如何拓展飞行载荷的应用范围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充分发挥飞行载荷历史数据在新机研制的设计、试验和试飞验证中的作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发展概况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发展概况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结合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布局型式及操纵方式,介绍了该构型复合式直升机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前飞动力结构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对不同类型复合式直升机的布局型式及其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该构型高速直升机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了该构型直升机的总体布局设计与优化、过渡模态操纵分配设计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国内外高速直升机的发展趋势,以及该构型高速直升机的特点,分析了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发展前景,并对其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直升机的非线性模型及配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和实现了定常平飞时,单旋翼涵道尾桨直升机的非线性全量飞行动力学数值模型,建立模型时,考虑了直升机各部件特别是旋翼的动力学模型,考虑了诱导速度分布的非均匀性,以一具有水平铰外伸量及约束弹簧的铰接式旋翼等效算例直升机的真实旋翼。研究了直升机在平飞时的配平,提出了一种求解直升机平飞初值问题的数值方法-最速下降法。以某直升机为算例,建模并配平,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直升机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机械零件和旋翼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以某直升机桨叶连接销为例,通过分析计算探讨了旋翼可靠性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旋翼桨叶气动外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翼桨叶气动外形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使旋翼的气动特性满足直升机的设计和使用要求,本文针对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外形设计中的有关问题,介绍了桨叶气动外形设计的设计方法,设计参数主要包括桨叶的弦长、扭转角、翼型选择和配置以及桨尖形状,并以某型直升机旋翼桨叶为例,介绍了旋翼桨叶气动外形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