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闭锁效应是二频机抖激光陀螺的最重要误差,其主要来源于光路中的背向散射。通过对自洽场方程组的分析,给出了光强与频差的表达式,继而得到一种新的闭锁阈值测试方法。通过搭建相关测试系统,并对比传统的转台渐进降速测试的闭锁阈值,结果表明新方法得到的测试值与陀螺实测精度具有更好的吻合性,这对预估和分析激光陀螺性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激光陀螺中两咱反向传播行波之间的模式耦合及其向量分析方法,给出了闭锁阈值的工程计算公式。针对我国研制RLG的需要,尤其是对引进的俄罗RLG,文瞌 偏频机构,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减小随机噪声。  相似文献   

3.
现有激光陀螺产品的成本较高,而且难以小型化,原因如下:(1)光源采用氦氖激光器,体积较大,而且不利于长期存放,(2)必须采用高反射率的镜面(或全反射的棱镜)减小闭锁阈值,(3)剩余的闭锁阈值较大,必须增加偏频装置消除闭锁现象。在本文中,将探讨在激光陀螺中采用半导体光源和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可行性,内容包括:(1)国外对半导体激光陀螺的实验研究,(2)半导体激光陀螺关键技术的分析,(3)半导体激光陀螺实验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基于ADuC812的激光陀螺扫频测试系统,给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所构建激光陀螺扫频测试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性能良好,功能全面、使用方便、功耗低、价格低廉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激光陀螺仪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激光陀螺仪自锁效应产生的机理.重点研究了激光陀螺仪锁区测试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本文所研究的激光陀螺锁区自动测试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测试设备,通过与被测产品激光陀螺在电气上直接连接,能够自动完成对激光陀螺锁区的测试工作,并记录测试结果.该测试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开发的适应性,使用安全、可靠、高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激光陀螺的调腔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获得好的拍频进行了分析。陀螺的调腔精度影响陀螺的锁区、出光阈值和零漂,而调腔精度直接与激光陀螺的光学拍频相关,因此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拍频信号是调腔的关键。由于基模拍频是由陀螺腔长与入射激光波长的关系决定的,即满足L=qλ时最强,L=(q 1/2)λ时最暗。所以可以调节激光陀螺腔长L或调节基准激光的波长λ来满足以上关系式。本文对如何进行上述调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激光陀螺仪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激光陀螺仪自锁效应产生的机理。重点研究了激光陀螺仪锁区测试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本文所研究的激光陀螺锁区自动测试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测试设备,通过与被测产品激光陀螺在电气上直接连接,能够自动完成对激光陀螺锁区的测试工作,并记录测试结果。该测试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开发的适应性,使用安全、可靠、高效。  相似文献   

8.
激光陀螺的动态不敏感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激光陀螺的支架(底座)角振动规律是非谐波并且这种规律以给定的形式依赖两个参数的情况,本文研究了激光陀螺的动态不灵敏(闭锁)区域,求出了闭锁区域的大小与底振动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闭锁效应是激光陀螺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机抖激光陀螺采用机械抖动的方式使其工作在谐振状态下有效地减小了这一误差。为研究机抖激光陀螺的抖动特性,本文建立了该陀螺的有限元模型,对其抖动模态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行了扫频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充分反映了系统的抖动动力学特性,合理可靠,为采用有限元方法进一步分析激光陀螺的振动特性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激光陀螺的精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新一代环形激光陀螺(RLG)的系统方案、主要器件及关键技术,包括:(1)增益介质和光学谐振腔组成的双向环形激光器;(2)RLG的闭锁阈值及其消除装置;(3)RLG的读出系统;(4)RLG的分辨率和误差补偿四个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美国主要生产厂家有关新一代RLG专利作出实例,提出了我国研制新一代RLG应当选择的技术方案,重点应放在固态RLG上。  相似文献   

11.
精度是拉索式操纵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其高低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稳态和瞬态性能。介绍拉索 式发动机操纵系统的组成及原理,通过拉索式操纵系统精度试验,从单程精度、回程差和重复性精度三个维度 分析其精度特性;采用单一变量法,通过试验依次分析弹簧力臂和刚度系数、拉索导向套路线布置以及拉索的 长度等对操纵系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拉索式操纵系统单程精度绝对值小于5%,在死区外的范围回程差 小于3%,重复性精度小于2%;可通过合理设计拉索长度及弹簧刚度系数缩小死区范围;拉索导向套两端的横 向间距过大会降低操纵系统精度。  相似文献   

12.
电机控制中常见的控制芯片有DSP、ARM、单片机等。这些都需要根据设计的算法进行手工编程,开发周期较长。半实物仿真系统dSPACE针对这类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从原理上介绍了电机控制的硬件保护和软件保护,并分析了智能功率模块IPM死区保护和dSPACE死区模块具体实现时产生的冲突。提出一种协调电路解决此问题。理论分析与制作的控制板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同时满足死区保护和硬件保护要求,实现IPM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飞机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具有非线性这一特点,选用某歼击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非线性环节对飞机纵向短周期特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死区、间隙和速率饱和等非线性环节的基本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包含非线性环节的飞行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Chalk准则计算不同非线性参数下的飞行品质指标,进行飞行品质评价。通过对不同飞控系统构型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执行机构非线性对飞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非线性环节都将对系统的快速性产生不利影响,使系统有效上升时间增加,相位延迟增加。其中,间隙还会造成系统阻尼减小,可导致系统不稳并出现极限环振荡。  相似文献   

14.
胡世民 《航空动力学报》1990,5(3):273-274,288
当输入量较小时(Z≤C1),稳态误差ess与Δno成正比关系。这是由于输入量较小时,当系统受干扰量作用下的整个调节过程中,反馈活塞即非线性活门的位移量Z始终小于死区C1,中腔C油路始终关闭,因而随动活塞和反馈活塞象一个刚性活塞一样,以同一速度和方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非线性控制系统实际上相当线性比例反馈系统,对系统阶跃响应是有误差的。   相似文献   

15.
消隙齿轮伺服系统动力学建模与频率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隙齿轮广泛应用于航天精密伺服机构领域,具有高精度、高响应速度和高稳定性的要求,故需对其频率特性进行研究。依据两质量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消隙齿轮伺服系统包含线性和非线性两部分的动力学模型。以普通直齿轮分段死区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消隙齿轮分段死区模型,给出了模型中等效传递刚度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消隙扭簧扭转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所建立的消隙齿轮伺服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传动轴刚度、静态间隙和扭簧刚度对系统谐振特性的不同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静态间隙与扭簧刚度是影响消隙齿轮伺服系统谐振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邢伯阳  潘峰  王位  冯肖雪 《航空学报》2019,40(6):322601-322601
针对四旋翼飞行器在依靠地标导航完成动平台自主降落任务中存在的目标易丢失、地标定位死区大和降落可靠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合地标导航的动平台四旋翼飞行器自主优化降落系统。该系统以圆环地标和二维码构成复合地标来解决仅用单一地标定位时存在的定位死区大和定位范围小等问题。针对地标识别丢失、动平台车轮打滑和码盘标定不精确等问题,建立动平台的精确运动模型同时考虑码盘包含未知测量偏差,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实现了对动平台连续位姿的在线估计。最终,基于动平台位姿估计结果以最小Jerk指标设计降落轨迹和降落策略,实现了四旋翼飞行器在动平台上高效平稳的降落。为验证所提系统的有效性,设计了仿真和实际降落实验,验证了所提复合地标实现摄像头距离在0.5~6.0 m内的综合完整定位;所设计的动平台状态估计器能在码盘存在未知测量偏差的情况下准确估计出平台的实时位姿,同时所提自主优化降落策略和轨迹规划算法保证了可靠的动平台降落。  相似文献   

17.
贾新哲  杨松山 《飞行力学》1996,14(2):65-69,74
主要阐述直升机回避区曲线的试验确定方法,分析了影响回避区曲线的各种因素,导出了回避区曲线与直升机的自转性能,总距操纵应和着陆装置承受能力等参数的关系。该方法经飞行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可用于各种直升机的飞行试验,解决了新机试飞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挠性飞行器姿态机动脉冲调宽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挠性充液飞行器喷气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是一个复杂和关键的问题,为了抑制挠性振动,设计形状输入信号,选取双曲正切作为平滑函数,并和Bang-Bang控制对比研究.喷气脉冲调制采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脉冲调宽(PWM)设计方法,结合积分死区原理设计脉冲宽度,对具有挠性充液动力学特性的对象进行控制,抑制了振动模态和晃动模态,实现了平滑机动控制.通过数学仿真表明,形状输入法和合理的脉冲调宽逻辑可以有效抑制大挠性飞行器姿态机动控制过程中的挠性振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型二冲程点燃式空气辅助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用柴油问题,提出了实现单电容连续多次放电点火的方法,研制了直流电容式多次放电点火模块,进行了多次点火功能性验证及点火能量测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环境温度为6℃下的冷起动试验及3000r/min小负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环境条件下,采用5次放电点火策略能够使发动机起动成功,在小负荷工况下,增加点火次数有利于改善缸内燃烧,点火提前角在10°~20°之间时,4次点火对发动机动力性、燃油消耗率及排放性能改善比2次点火更明显,当点火提前角提前至30°后,其改善作用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The function of the receiver in a binary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to make a binary (?space?, ?mark? or ?"0?, ?1?) decision by comparing the signal values from the mark and space filters (or correlators) at known successive time intervals (?bit? or ?baud? time intervals). When the signal value out of the mark filter is greater than that out of the space filter, it is decided that mark or 1 is transmitted, and vice versa. It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know the exact instant of time at which the two filter outputs are to be compared. This is the problem of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he transmitter and the receiver. In this paper, we assume a system that is perfectly synchronized. In a practical syst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ilter outputs must differ from a threshold by some finite amount in order to cause the device to respond reliably. The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is dead zone (finite-width decision threshold)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interest. Its effects on binary differentially coherent phase-shift-keying, and m-level phase-shift-keying syste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its effects on binary coherent phase-shift-keying (CPSK), coherent orthogonal (CFSK), and noncoherent orthogonal (NCFSK) systems. The probability of bit error and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each system is obtained in terms of the dead zone thresh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