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象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宽广,观测时次较密,探测信息丰富的特点,可用于对大范围洪涝灾害的监测。本文介绍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洪涝的一般原理,资料处理分析方法,及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去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的个例。  相似文献   

2.
郑伟  刘诚 《上海航天》2017,34(4):73-78
对利用风云三号(FY-3)卫星数据对洪涝灾害监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用FY-3卫星中分辨率成像仪(MERSI)和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对薄云下和薄雾覆盖的水体判识的原理,以及洪涝信息检测中水体最大淹没面积和淹没时间信息的获取方法。给出了用FY-3卫星微波成像仪(MWRI)通过微波指数法反演洪涝信息的方法,可进行连续、全天候的大范围洪涝灾情监测。2011、2016年由其他卫星获得的洪涝水体信息表明:风云卫星的洪涝水体监测精度可达90%以上,甚至优于EOS卫星的MODIS和NOAA卫星的AVHRR的精度。近年来,风云卫星在国内外洪涝灾害等重大灾害监测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业务上以国外卫星资料为主进行洪涝灾害监测的局面,同时也提升了FY-3卫星在国际上的地位。展望了我国风云卫星在洪涝监测中的发展方向,指出随着风云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精度将会提高,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更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立成 《上海航天》2004,21(4):12-15
简要介绍了风云一号(FY-1)C,D极轨气象卫星的运行情况。运行期间,在洪涝、火情、干旱和积雪等自然灾害的监测服务,沙尘暴、大雾和海冰等环境监测服务,全球资料应用,以及天气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可提供气象卫星数据的共享服务。两星在大范围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领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17,(2):146-153
针对2015年7-8月缅甸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应缅方请求,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多颗中国卫星对洪涝进行监测,并结合其他辅助数据对洪涝灾害的范围与影响进行分析评估,为缅方救灾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文章针对以上案例对应急监测数据、流程、方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卫星具有为周边国家重大灾害提供及时有效应急监测服务能力,并对未来中国卫星用于国际重大灾害监测服务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FY-2C星在天气与环境监测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应用服务中心(ASC)的功能.分析了ASC利用C星监测资料生成如热带气旋监测、雾监测、土壤湿度、火情监测、水情监测、积雪监测和海冰监测等部分人机交互产品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C星资料在环境与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和预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半个小时一次的高频次观测资料,是动态监测各类突发灾害性天气的有力工具,是天气分析特别是短时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风云三号卫星资料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250米,这为生态与环境遥感、洪涝与干旱监测、积雪监测、森林与草原火等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在1998年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纪人 《中国航天》1998,(11):3-5,9
我国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用遥感手段监测和评估洪涝灾害。从最开始时用诺阿气象卫星的AVIRR数据,发展到用陆地卫星的TM影像,用全天候的机载和星载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来监测洪水。在遥感数据传输方面,也在“八五”期间研制成功了实时传输机载SAR图像...  相似文献   

8.
刘诚 《上海航天》2000,17(6):54-56
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一年来利用FY-1C极轨气象卫星开展地表监测和环境监测包括火情监测、水情监测、积雪监测、海冰监测及植被监测的情况。指出由于该卫星探测通道比美国NOAA卫星多、过境时机适宜,因而在气象卫星应用于地表灾情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刘诚 《上海航天》2000,17(6):54-56,60
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一年来利用FY-IC极轨气象卫星开展地表监测和环境监测包括火情监测、水情监测、积雪监测、海冰监测及植被监测的情况。指出由于该卫星探测通道比美国NOAA卫星多、地境时机适宜,因而在气象卫星应用于地表灾情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君  郑伟  陈洁  刘诚 《上海航天》2017,34(4):62-72
对气象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应用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用中红外和远红外通道火点像元亮温与背景差异对火情进行监测的原理,以及可用于监测的主要卫星仪器。给出了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火点判别方法,包括亚像元火点面积与温度、燃烧辐射功(FRP)的火点强度估算方法,以及过火区面积估算和影响评估方法。气象卫星火点监测精度用人工火场卫星同步观测和用高分辨率陆地卫星对火点监测两种方法进行验证。介绍了风云三号(FY-3)等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影响评估等中的应用,包括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和过火区估算、森林草原火险预警预报、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及过火区面积估算、生物量燃烧引起的烟霾天气监测、干旱等气候事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全球野火监测等。展望了未来气象卫星在火情监测中的技术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卫星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卫星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可对全球进行两次气象观测,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一颗静止气象卫星可对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30分钟或在更短时间内获取一幅全景圆盘图,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气象卫星除对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有重要作用外,在自然灾害和地球环境监测以及海洋、航空、航海和农业、渔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成为应用卫星中最重要的多用途卫星。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资发展气象卫星,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应用气象卫星的资料及其产品。 目前,我国极轨和静止两种气象卫星的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卫星气象事业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下)郭陆军二、气象卫星资料的处理与应用如同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一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卫星气象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两个地面接收处理系统,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海 岸线漫长,各种气候、气象、水文现象导致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每年因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森林及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更是造成了3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系统,准确预报天气和气候变化,对重大自然灾害实行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做出预报和灾情评估,为政府抗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  相似文献   

14.
3.风云卫星全球资料的应用 (1)为境外的军事活动提供气象卫星信息和服务 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中国气象局设立了"利用风云一号C星资料遥感监测伊拉克地区环境"的专项任务,风云一号C星切换到海外区域观测模式(LDPT)对伊拉克地区进行特殊观测.伊拉克战争期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连续制作生成了大量伊拉克地区环境监测产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地震前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地震前兆赁常恭,王宣吉,强祖基Abstract:Chinahasahistoryof4yearstomakeseismicforecastwithmeteorologicalsatellitedataandhasgotanenco...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气象卫星云图转发器电源变换器的设计特点,方块图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关键技术,气性指标及可靠性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工程》2017,(6):155-160
高分三号(GF-3)卫星能够高时效地实现不同应用模式下1~500m分辨率、10~650km幅宽的微波遥感数据获取,为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介绍高分三号卫星成像特点基础上,从地表参数反演、地物目标识别、变化检测3个方面,结合2017年度四川茂县山体滑坡、吉林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深入开展了GF-3卫星灾害要素监测、应急监测、损失评估及恢复重建监测等灾害管理全流程的应用能力分析,可为后期提升灾害监测与评估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利遥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遥感部门利用资源卫星及其它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研究,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和宏观决策、水利工程建设、洪涝灾情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卫星研制和应用方面发展不够协调、卫星遥感信息源的短缺成为制约遥感应用发展的主要原因。本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产业革命时代,卫星遥…  相似文献   

19.
舒伟民 《卫星应用》2001,9(1):15-22
本文回顾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从发射至今在轨稳定运行简况及星上遥感仪器。介绍了采用的主要卫星技术和改进措施,卫星资料的应用;展望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及其星上遥感仪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60年美国的“泰罗斯”1卫星在轨道上获取了第一批地球的影像图片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发射了130多颗气象卫星,它们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地球发回全球各个地区的图像照片和气象资料。用卫星来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已经成为现今气象观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气象卫星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居高临下,观测区域宽广,观测的频次高,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动态观测是它的特点。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能获取全球的气象资料两次,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30分钟就能获得地球近 1/ 4面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