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航天器工程》2017,(6):155-160
高分三号(GF-3)卫星能够高时效地实现不同应用模式下1~500m分辨率、10~650km幅宽的微波遥感数据获取,为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介绍高分三号卫星成像特点基础上,从地表参数反演、地物目标识别、变化检测3个方面,结合2017年度四川茂县山体滑坡、吉林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深入开展了GF-3卫星灾害要素监测、应急监测、损失评估及恢复重建监测等灾害管理全流程的应用能力分析,可为后期提升灾害监测与评估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低轨遥感卫星联合监测火灾模式是指使用高轨卫星每日针对重点区域巡查,发现火点,对已发现火点,快速调动高轨卫星应急规划,高频次获取灾区观测数据,掌握火势发展情况;通过低轨高分辨卫星侧摆成像,详查灾害区域,进行过火面积评估。文章针对遥感卫星高低轨联合监测过程中卫星数据获取时效性存在的问题及要求,建立高轨卫星一键式应急任务规划系统,并构建森林火灾应急需求与低轨卫星资源匹配的规则和算法,实现应急任务一键式分配至各低轨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提升高低轨卫星应急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3.
环境减灾卫星国际服务模式探索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17,(6):161-166
在介绍合成孔径雷达(SAR)在洪涝和滑坡灾害监测中应用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高分三号(GF-3)卫星SAR数据对2017年吉林永吉"7·13"特大洪水灾害和四川茂县的"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开展应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洪水淹没区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境内的温德河和鳌龙河附近,永吉县境内和吉林市市辖区淹没面积(均不包含城市淹没区)分别为19.82km2和8.70km2;滑坡体长度为2620m,最大滑坡宽度为1135m,滑坡体面积为1.76km2,与无人机航拍影像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应用结果表明,GF-3卫星具有较好的灾害应急监测能力,能够为中国的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据腾讯网报道,2016年7月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紧密合作,利用"高分四号"卫星对台风"尼伯特"进行应急成像,持续观测台风天气过程演变,服务气象灾害应急,有效提升我国台风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央气象台的专家表示,"高分四号"卫星探测到了台风眼区精细化环流特征,准确获取了台风中心位置,提高了台风灾害影响范围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台风云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的水体提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四号"卫星具有静止轨道卫星高时间分辨率和中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实现对水体面积及变化的大范围实时监测,有效支撑洪涝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为了验证其对水体面积及其变化的监测能力,文章分别利用区域生长法和水体指数法,在开展全国水体面积变化监测基础上,针对与同期"高分一号"卫星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及美国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等卫星的监测结果展开对比,结果显示,与其他极轨卫星监测结果相比,"高分四号"卫星可以有效开展水体面积及变化监测。但是,鉴于"高分四号"卫星50m像元分辨率,相比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结果,"高分四号"卫星数据提取的水体外部轮廓较为粗糙。在针对规模较小洪涝灾害监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仍然需要再进一步开展评价。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09,18(3):20-20
2009年3月30日,据人民网报道,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两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填补我国在环境减灾方面自主数据信息的空白。此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国防科工局负责人透露,即将挂牌的联合国天基减灾系统北京办事处,将向全球提供卫星减灾数据,A、B星在国际减灾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悉,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较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数据的申请。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7,(6):167-171
高分三号(GF-3)卫星具有的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观测能力,既能够采用宽幅成像模式获取台风风场、台风路径的信息,也能够采用高分辨率模式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对台风登陆区域进行精细观测,可以为台风监测、预报及台风灾害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文章介绍了2017年7月以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首次利用高分三号卫星对中国附近海域台风进行监测情况。论述了台风监测流程及台风监测专题产品生产方法,可为今后雷达卫星台风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郑伟  刘诚 《上海航天》2017,34(4):73-78
对利用风云三号(FY-3)卫星数据对洪涝灾害监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用FY-3卫星中分辨率成像仪(MERSI)和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对薄云下和薄雾覆盖的水体判识的原理,以及洪涝信息检测中水体最大淹没面积和淹没时间信息的获取方法。给出了用FY-3卫星微波成像仪(MWRI)通过微波指数法反演洪涝信息的方法,可进行连续、全天候的大范围洪涝灾情监测。2011、2016年由其他卫星获得的洪涝水体信息表明:风云卫星的洪涝水体监测精度可达90%以上,甚至优于EOS卫星的MODIS和NOAA卫星的AVHRR的精度。近年来,风云卫星在国内外洪涝灾害等重大灾害监测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业务上以国外卫星资料为主进行洪涝灾害监测的局面,同时也提升了FY-3卫星在国际上的地位。展望了我国风云卫星在洪涝监测中的发展方向,指出随着风云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精度将会提高,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更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17,(1):127-131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高轨SAR)卫星集合了地球同步轨道和主动微波遥感观测的优势。文章分析了高轨SAR卫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旱灾、雪灾等方面的应用。从减灾应用的角度,分别比较了高轨SAR卫星与可见光卫星和现有中低轨SAR卫星的优势。针对综合减灾应用,提出了4种高轨SAR卫星工作模式需求,包括灾害常规模式、单灾应急模式、多灾应急模式和区域灾害模式。文章的分析表明,高轨SAR卫星尤其适合于自然灾害的大尺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