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移动卫星通讯公司Inmarsat有限公司10月2日宣布,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动式卫星终端,已经超过200 000;公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一里程碑目标,使100 000个主动式终端数目翻了一番。 最近签约使用Inmarsat公司服务的客户是中国交通电信中心。该中心使用Inmarsat GAN世界通讯器,让身在西部边陲新疆的工作人员,能通过Inmarsat服务,与北京的总公司保持联系。卫星天际飞 北京联边陲  相似文献   

2.
AMSS顺利发展航空移动卫星通信业务(AMSS)由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从海事移动卫星通信业务(MMSS)扩展而来,始用于1990年.首先提供航空旅客通信(APC)用的空中电话(一种数字卫星电话),后来扩展到传真,直至数据链应用,从向航空公司提供航务通信(AOC)、管理通信  相似文献   

3.
六、AMSS 系统的可用性及未来发展AMSS 系统由空间段(卫星、地面测控站)、地面地球站(GES)、飞机地球站(AES)及客舱通信设备组成。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和实验、演示及运行,AMSS 系统的各部分已经成熟并可供使用。1.可用于 AMSS 的卫星系统自1990年11月国际海事卫星组  相似文献   

4.
我们研制了能在一个系统里提供卫星通信和定位服务的两种类型的混合终端。一种采用单信道单载波(SCPC)技术,另一种采用扩谱(SS)技术。为了检验这两种终端的性能,我们在日本和太平洋区利用ETS—V(150°E)和Inmarsat(180°E)两颗地球同步卫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使用SCPC和SS终端测量移动终端经卫星到基站之间的距离,测距精度分别为200米和10米。靠近日本进行的实验,SCPC和SS终端的定位精度分别为1000米和600米。实验结果表明定位误差主要由两颗卫星轨道测量误差产生的。 本文介绍SCPC和SS终端,试验系统的构成和特点以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民航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对航行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成立的未来航行系统专门委员会(简称 FANS)在1988年5月就提出:以卫星为基础的通信、导航和监视(简称 CNS)将是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改进空中交通状况的关键,开发卫星技术是  相似文献   

6.
国家对航天计划的预算要求航天工程低成本和高效费比。德国航天局(DARA)规定了一项指标,通过综合利用新概念来减少小卫星的开发和操作费用。 DARA提出一项研究课题,研究利用现有或即将建成的商业卫星通信系统来减少小卫星操作费用的替力,本文就介绍该项研究的成果。设想了多种数据传输方案,分析了低轨小卫星(科学)和下列通信卫星星座之间的几种方案:a)低轨通信卫星,即铱和全球星系统;b)中轨卫星,即ICO系统;c)地球同步卫星,即海事卫星系统。本文介绍利用这些卫星的技术可行性,限制条件以及可能的成本节省。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1年底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2012年底宣布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其服务性能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考虑到海上及南半球的系统性能测试较少,因此借助国家海洋局组织的第28次、第29次南极科考任务,进行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远洋评估试验。试验以GPS(全球定位系统)PPP(精密单点定位)为基准,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结果与PPP结果相比较,取95%进行统计。初步结果表明,随着系统的逐步完善,服务性能逐步提高,目前在系统的南半球覆盖范围内,海上航行可以获得水平精度11m、高程精度14m的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从国际和各国法规部门最近的活动可看出移动卫星通信目前正在全球发展。分配给移动卫星系统(MSS)有限的L波段频率以及对高效费比商业系统的过多需求,驱使企图建立国际系统的各供应商仔细地寻找和评价现有的、正在开发的有关地面和空间部分的各种技术。 NASA很早就意识到MSS有能力为工作在广阔地区的移动用户提供日益需要的低码率话音和数据通信。NASA经几年研究后,于1983年在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作出了一项规划,进行MSS基础研究,找出并研究关键性的有关空间和地面部分的技术。通过此项计划,将研究  相似文献   

9.
维修动态     
正传承优秀回馈信赖山东太古完成全球首架波音737-800飞机海事卫星改装6月22日,山东太古宣布历时15天完成了全球首架波音737-800飞机海事卫星系统改装并交付,为设计单位获取FAA STC和CAAC VSTC证书奠定了基础。此外,山东太古还于7月6日为山航完成了电子飞行包(ETO)改装,且改装的EFB支架和充电组件分别由山东太古和翔宇公  相似文献   

10.
早期轨道任务中快速捕获目标是卫星测控站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北京国际海事卫星测控站10多年来执行卫星发射测控任务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卫星早期轨道任务中几类异常跟踪情况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急处理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9日,随着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空客A321飞机和山航的一架波音737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中国民航首次卫星着陆系统(GLS)演示验证飞行圆满完成。此次验证飞行过程中应用的是霍尼韦尔集团生产的Smart Path精准着陆系统,该系统是全球唯一一个经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认证的精准着陆系统。GLS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陆基增强技术的精密进近着陆系统,已被国际民航组织(ICAO)作  相似文献   

12.
卫星式定位、通信综合系统是空间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该系统发展很快,有些系统已投入运行,更多的系统处于方案设想和技术验证阶段。本文从服务对象(海、陆、空移动体)、通信媒介(静止轨道和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功能(通信、定位/导航、监视)以及业务性质(军用和民用)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已出现的各种卫星式定位、通信综合系统,突出了该系统的近期发展和未来的趋向。同时还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内的研究课题及我国发展该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民航组织于1983年成立了未来航行系统(FANS)特别委员会,对现行使用的陆基系统的局限性与未来星基系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论证,并于1988年提出了以卫星技术为特征的通信、导航和监视(CNS)及空中交通管理(ATM)的新航行系统概念.  相似文献   

14.
1988年5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为适应未来航空运输发展需要,针对现行系统的缺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新一代航行系统(FANS)的概念。新航行系统是以卫星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通信、导航、监视、空中交通管理(CNS/ATM)系统的简称。作为新航行系统三大技术之一的导航技术,其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飞行、管制的安全和效  相似文献   

15.
基于GPS卫星导航技术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于1991年倡导和通过的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新一代飞行管理系统基础。美国国防部(DoD)于20世纪末根据当前和未来实战需要,提出了多兵种联合精确进近着降系统(JPALS)发展计划,并已处于全速工程发展阶段。本文在整理美国海军JPALS有关信息基础上,结合笔者体会,简要阐述了海军海基JPALS系统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四家有希望的经营者,已就对带专用移动收发机的运载体进行定位的民用卫星一事向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了建议书,以便在该委员会的无线电定位卫星系统会议上进行研究。大多数民用无线电导航和无线电定位系统与洛克威尔公司的军用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不同,前者利用用户收发机和二(或三)颗同步卫星,而GPS则使用一组12小时较低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民航组织正在积极推动其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即新航行系统)的实施。新航行系统是星基系统,是空间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将取代大部分地基系统。新航行系统的实施,可望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航行安全水平。新航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属于无线电导航系统,可以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确定飞机的实时位置、到目的地  相似文献   

18.
Inmarsat D 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双向短信息通信服务。基于Inmarsat D 相关技术,研究了基于Inmarsat D 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相关实现技术的可行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必将对车辆调度管理的高效性、车辆运行状态统计分析的准确性以及车辆交通意外责任判定的公正性等,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新加坡2018年2月7日电】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米哈伊尔·佩图霍夫7日在2018年新加坡航空展上对卫星通讯社表示,俄罗斯将向缅甸额外提供一批6架雅克-130飞机。此前,佩图霍夫在马来西亚的2017年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宇展(LIMA-2017)上对卫星通讯社透露,2018年俄罗斯还将向缅甸额外供应一批雅克-130飞机,但并未透露具体数量。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家航天开发局(NASDA)已经在1995年使用工程试验卫星(ETS)-Ⅵ进行了轨道间通信的基础实验。在ETS-Ⅵ实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发射通信与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继ETS-Ⅵ和COMETS之后,NASDA计划用两颗数据中继试验卫星(DRTS)进行高速率数传网络操作实验。DRTS预计于2000年前后由H—Ⅱ火箭发射升空。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地球观测和国际空间站等日本航天活动建立一个空地通信基础设施。本文介绍94到95年DRTSS概念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