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斗机发动机使用方与制造方越来越重视发动机保障性,并将其与性能、质量、研制费用和周期同等考虑。特别是在第4代战斗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通过可靠性、可维修性和可测试性设计等措施使其保障性大大提高。针对第4代战斗机发动机F119、F135和F136,综述了其"通过文件与制度保证、通过体验与培训重视、通过总结明确要求、通过具体设计实施"等贯彻保障性设计思想的措施,归纳总结其"简化设计、防错设计、优化设计、细节设计"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现状和发展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第三代战斗机发动机的设计特点和研制规律;综述了F119和F135等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现状,总结了其性能和结构特点;归纳了战斗机发动机性能、结构和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战斗机发动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4代战斗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其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EJ200、M88-2、F119、F135等第4代战斗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硬件和软件结构,总结了其采用的全功能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容错控制技术、故障诊断与隔离技术、多变量控制技术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借鉴和参考美国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经验,综述了美国国防部对美国空军和海军、美国空军和海军对第6代战 斗机及第6代战斗机对发动机的需求,梳理和绘制了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发展路径,总结和归纳了其发展 特点,对其未来趋向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美国战斗机发动机在世界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需求经过几番迭代 论证,已经明确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经过长期持续的开发与验证,已经基本成熟,并且技术特征基本确 定为以自适应结构为主的1+N模式;竞争发展已经进入X验证机竞争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F100发动机经历了方案论证、型号研制、初期使用、耐久性提高、改进改型、使用保障等阶段,目前仍是第3代前线战斗机F-15和F-16的主要动力装置.通过F100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可以发现无论是F100发动机性能极大提高与改进改型成功的经验,还是F100发动机使用初期故障频发、与空军出现争议、转入生产遇到困难、批量使用故障时发等,都值得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第3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改进改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F10 0、F110、F4 0 4等第 3代战斗机发动机的发展 ,详述了对原型机改进改型 ,发展高可靠性、高耐久性和高性能发动机的过程 ,并分别阐述了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航空发动机预测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姜彩虹  孙志岩  王曦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1):2589-2594
介绍了航空发动机预测健康管理(EPHM)系统的定义、设计目标及其功能;结合EJ200,F119等国外第4代战斗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设计了航空发动机预测健康管理系统与飞机、发动机的交联方案;完成了航空发动机在线机载EPHM系统及离线EPHM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机载预测健康管理系统应实现的技术指标;总结归纳了航空发动机预测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第四代战斗机的动力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了国外第四代战斗机对动力装置的要求,归纳了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的主要新技术,分析了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在超声速巡航、可探测性、全寿命费用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最后总结了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特点,并对发动机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外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和先进技术,基于有限资料综述了俄罗斯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 技术发展路线与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俄罗斯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构型已经基本明确,关键技术也已基本明确并开始筹划。 关键技术包括三涵道自适应循环、二元推力矢量喷管、陶瓷基复合材料(CMC)部件、3D打印等。  相似文献   

10.
第四代战斗机动力技术特征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荣辉  张志舒  陈仲光 《航空学报》2019,40(3):22698-022698
介绍了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特点和对发动机的要求,综述了第四代发动机采用高性能循环参数、高推重比技术、推力矢量技术、隐身技术、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热管理技术、高可靠性和维修性的设计思路和典型技术特征,并研究分析了实现途径,同时指出第四代发动机的成功研制还需要依赖先进成熟的基础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做支撑。总结了第四代发动机的设计特点,指出应注重综合权衡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以下一代先进战斗机研制需求为背景, 通过对国内外综合保障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国内急需发展的综合保障设计技术, 对从事综合保障设计、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修性设计是军用飞机保障特性设计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数字化设计手段的广泛应用,为适应军用飞机数字化设计平台环境,满足维修性设计评价的型号工作需求,本文以数字化产品系统为基础,构建了包括产品数字化设计、维修任务仿真、维修性分析评价为一体的维修性评价平台。针对某型飞机光电探测设备整体组件拆装情况,依据构建的维修性评价数字化平台实际工作流程,本文最后介绍了在飞机设计阶段,如何开展对光电探测设备整体组件拆装的维修性验证评价。  相似文献   

13.
飞机保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群 《航空学报》1992,13(8):439-443
本文简述飞机保障性的重要性,探讨飞机保障性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并介绍一些新的飞机保障性设计方法。按照武器系统保障性的定义,飞机保障性指的是飞机本身的可靠性、维修性、机内自保障能力和飞机的保障分系统保障能力的综合。保障性通过综合保障工程即综合后勤保障而实现。综合保障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使用保障的角度来影响飞机本身保障性的设计,包括提出保障性有关要求和保证其实现,以及按飞机设计所导出的使用保障要求来作飞机保障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采办。其主要工作是制订维修方案和进行保障性分析,即后勤保障分析。  相似文献   

14.
飞机生存力评估与综合权衡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分析了飞机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每个因素对生存力的影响重要程度提出了评估飞机生存力的权重系数法和综合评估法;并考虑到飞机生存力的提高必须以费用作为代价,提出了一种飞机生存力/寿命周期费用综合权衡方法。飞机生存力评估方法和飞机生存力/寿命周期费用综合权衡方法的提出,将对飞机生存力提高和生存力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袁俊 《飞机设计》2005,(2):77-80
阐述了型号质量师系统参与型号研制方案论证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型号质量师参与型号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和保障性(RMSS)方案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做好方案论证工作,对建立型号研制RMSS监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效能模型及其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装备效能分析中 ,装备的可靠性 (R)、维修性 (M )及保障性 (S)指标是影响装备效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ADC模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及保障性 (RMS)效能的概念 ,并从完成单阶段单任务拓展到多阶段多任务 ,推导出不可修装备RMS效能的综合表达式。从而为完成多阶段多任务的不可修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效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国内外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和保障性工作现状,归纳了国内在飞机研制过程中五性一体化的设计特点以及在工程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给出飞机研制过程中开展五性一体化设计的流程和数据、工作及工具接口协同需求,然后对五性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进行了初步构想(包括平台建设原则、平台规划和平台建设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等内容),为解决飞机研制过程中五性设计优化、整合及综合权衡以及数据共享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作战飞机总体设计评价准则和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空中力量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作战飞机是空军最关键的武器装备。基于现代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生存力、适应性等性能标准和作战飞机的寿命周期费用,考虑用户要求和工程设计专家意见,建立了作战飞机总体设计的综合评价准则。给出了评价准则的计算公式和作战飞机总体设计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飞机概念设计中的生存力效益/代价综合评估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首先介绍了军用飞机在常规武器威胁下的生存力评估指标及几种提高生存力措施;其次研究了将全因素试验法应用于评价生存力提高措施对生存力评估指标的增益影响的可行性;最后基于飞机的安全性、维修性、可靠性、保障性、性能及费用等约束条件,建立了一种能应用全因素试验法在飞机概念设计中进行飞机生存力效益/代价综合评估的方法。算例初步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设定每一部件的致命性故障率为常数并在确定出各部件任务修复时间置信上限的基础上,通过对可能发生的多次致命性故障事件的概率状态描述,得到了部件故障率与系统可信度的定量关系,进而依据这一可信度的建模原理归纳出不考虑任务修复时间的具体分布类型时复杂可修串联系统可信度的计算方法,同时也给出了任务维修度的统计推断表达式;最后,以典型的 4 部件串联可修系统为例,探讨了致命性故障次数、允许任务修复时间、部件任务修复时间的不同置信上限等的变化对系统可信度的影响,并论证了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与可信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