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相测距系统的天、地零值校准(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天、地分别校零并取消用模拟应答机进行天、地零值传递是对天、地系统距离零值校准工作的必要改进。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表明,用近场/口面场距离校零取代传统的标校塔校零来完成地面系统距离零值校准是可行的。FM/PM调制体制的微波统一采用偏馈振于校零天线、用“直接校零法”进行距离零值校准,不仅满足距离校零的精度要求,而且简化了校零程序,有利于实现测控站的自动化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2.
连续波雷达的近场距离校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述了用传统方法确定至校零塔距离的依据,指出了这种依据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地分析了天线口面相差与测距误差的关系后,证明了即使天线口面相差较大也不会引起明显的测距误差。因此,得出了可以在近场条件下校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两种自适应调零抗干扰天线系统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确定抗干扰天线方案设计为中频输出的数字调零系统.对自适应调零的信号处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阵列信号的模型,根据导航卫星信号远小于干扰信号等因素,选用了基于线性约束的功率倒置算法,通过调整权值系数使得天线阵的方向图零点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实现干扰零陷.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零陷处理可达到干信比为77dB的抗干扰能力,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减小数字式移相器造成的量化相位误差,需要对每个天线通道的相位进行随机馈相处理。在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的随机馈相方案中对常见的二可能值法和零相位误差法进行了仿真,结合与天线理想方向图馈相的误差及多次计算得到的方差,得出二可能值法部分随机馈相方案误差较小、算法稳定,之后对部分随机馈相的关键阈值参数C的取值范围进行了讨论,得出不同波束指向下效果较好的阈值区间,最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得到了副瓣电平最低时的最佳馈相编码方案。结果表明:在某个波束指向下,通过选取合适的部分随机馈相的阈值参数,能够在不影响天线指向方向的基础上降低副瓣电平;而当波束指向角越大时,阈值参数C的值越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圆环阵列天线,利用最小规范算法和线性约束最小方差算法对弱GPS信号的干扰信号进行了抑制,并分别针对固定和可变天线阵元数目以及固定和可变干扰信号等多种情况进行了仿真和分析.GPS信号的功率电平假设为-175dBW,干扰信号的功率值在-100dBW~-140dBW范围内可变.仿真结果表明,圆环天线阵列能精确地判定干扰信号的来波方向,该方法能很好地改善对来波干扰信号的赋零深度.  相似文献   

6.
运用控制工程原理,详细分析了船载卫通站陀螺零漂对自跟踪环路的影响;利用实验考察天线的动态捕获性能,进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简要地介绍了超宽带技术对天线的要求,阐述了超宽带天线实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各种方法给出了部分天线实例,最后介绍了UWB天线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机载天线及其布局设计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机载天线的实际工程应用,从载机平台物理性能、任务系统功能要求、天线方向图覆盖以及系统电磁兼容性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合理地设计天线布局进行了分析;列举了一些任务系统天线的最优布局位置,进一步说明了合理的天线布局是载机平台的物理性能和系统电气性能的折衷结果,并针对未来机载天线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张文军 《飞行试验》1996,12(1):27-31
作者以SPARTEⅡ天线为例,介绍了地面遥测接收天线灵敏度G/T值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G/T值的主要因素,阐述了该参数对遥测接收系统性能的重要影响,说明了G/T值是评估遥测接收质量的重要指标,鉴定,验收遥测接收系统必须认真考核。  相似文献   

10.
侯超宇 《飞行试验》1998,14(2):36-41
从航空飞行试验的实际特点出发,阐明了航空机载遥测发射天线的定位及安装与遥测数据传输质量、试飞安全的关系;陈述了机载遥测发射天线的定位、安装的基本原则和质量验证方法。介绍了几种天线的具体安装案例并提出了用多维计算技术对机载遥测发射天线进行定位和设计新的机载遥测发射天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飞机机载天线之间可能会因电磁能量互相耦合而产生电磁干扰,天线隔离度测试是验证机载天线布局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定向耦合器性能参数定义,通过测量定向耦合器耦合端口和隔离端口的功率值计算出发射天线的净输入功率和接收天线的净输出功率,从而得到天线隔离度。通过机上测试,这种隔离度测试方法简便快捷、稳定可靠,试验结果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2.
当前卫星互联网建设迅速推进,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对终端天线跨星波束切换、低成本、低剖面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K频段圆极化可切换接收相控阵天线。采用“双线极化天线+旋转馈电+移相控制”实现天线圆极化设计,将相控阵天线层、电源层、控制层、功合网络层和芯片层等多层PCB一体化集成,研制出64阵元的接收相控阵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频段为18.5GHz~20.0GHz, G/T值为-7.82dB/K,可实现±60°扫描,天线厚度为3.3mm。相比传统砖式相控阵天线,该相控阵天线剖面低、质量小、扩展性好,对卫星通信终端天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可齐平安装的宽带超高频(UHF)天线.该天线由含有背腔结构的盘锥天线、盘锥顶盘与地板之间的短路结构、以及多板天线3个部分复合而成.这3个部分分别在频率的中端、低端和高端产生3个邻近的独立谐振点,从而有效地展宽了天线的工作带宽.分析了天线各主要结构参数对谐振频点和阻抗带宽的影响,给出了这些参数的最优值,并据此制...  相似文献   

14.
超低频讯号相位的测量历来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多年来一直沿用过零鉴相来获得相应的脉冲宽度,然后再填充高频脉冲,将获得的数字量经数码显示输出。根据这一原理,国内不少厂家生产了不同型号的相位计,由于过零附近讯号的畸变、鉴相器性能的差异等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天线反射面压延模摸具的设计、数控加工、试压及回弹值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及美国陆军支持的6年研究的成果,Adroit系统公司(ASI)开发出了基于GPS的姿态确定技术。对该技术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并已用于具有多种用途的多个系统上。这些系统中的一种设备就是通用导航仪表,目前已可提供海用商业设备。其它应用包括通用导航、水文绘测、浮标定位,瞄准及用于天线瞄准的通信卫星定位。 GPS姿态确定由载波相位干涉测量来完成。从几个天线取出来自至少两颗卫星的相位测量值,并进行比较计算出姿态。GPS姿态确定的关键问题是周模糊,即一对GPS天线之间能嵌入的未知整载波周期数目。解该模糊的常用方法需要多个时刻的观测值。当卫星和/或天线运动时,比较时间上先后获得的测量值,逐渐消除候选解,找到正确的解。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相关相位测量值才能找到正确的解。这意味着接收机开机后以及信号中断或周滑动后恢复工作(除了接收机重新锁定相位所需的初始化和恢复时间之外)之后,系统需要一段很长的初始化时间。 AS姿态确定的新方法利用单时刻的冗余测量值来获得瞬时姿态解,而不需要初始化或恢复时间。对于接收机可提供相位测量值的每个时刻,大体上都可以计算姿态解并解周模糊,而不依步前时刻的测量值。因此,信号中断及周滑动后系统可立即恢复,接收机一打开刚提  相似文献   

17.
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具有测距功能,中继卫星前/返向SSA(S频段单址)转发器时延引入的距离零值对用户航天器测距数据系统误差的贡献不容忽视。针对中继卫星SSA转发器距离零值不易直接测量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标定距离零值的O-C试验方法,并根据连续多天实测的中继卫星多站测距数据和中继卫星对固定模拟测试站四程测距数据标定了2颗中继卫星S频段单址转发器的距离零值,验证了试验方法的有效性。标定结果进一步分离了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四程测距数据的系统误差,对提高用户航天器定轨精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屏蔽暗室电场辐射干扰测试中天线系数几个基本校准方法的原理;指出了现有某些规范中校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供屏蔽暗室使用的校准方法——接收天线多维校准法.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分频调制度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时延测量。提出了根据测量FM信号源大频偏调制与小频偏调制的时延差来挑选出恒时延FM信号源,采用恒时延FM调制器构成FM—PM应答机(或FM—PM测距地面站)距离零值测量方法和设备,这是FM—PM体制侧音测距系统的一种距离零值测量新方法;提出了采用分频调制度变换器和非恒时延FM信号源构成FM—PM应答机(或FM-PM测距地面站)距离零值测量方法及设备。  相似文献   

20.
新型超宽带共面波导结构天线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款共面波导馈电的新型超宽带平面天线,该天线印刷在介电常数为4.4的FR4覆铜介质基板上,尺寸为20mm×30min×1.2mm,利用仿真软件HFSS对天线参数进行优化仿真。调节辐射贴片上各枝节的长度与宽度,通过不同谐振点的耦合来展宽频带宽度,可实现天线频带宽度为3-11.7GHz(S11〈-10dB),相对带宽达到119%。按照优化尺寸对天线进行加工,实测数据与仿真值基本吻合。结果表明,该天线不仅可以实现超宽频带,而且结构简单,尺寸小,易于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