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关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旨在整合分散的资源和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作为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技术支撑的空间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灾害遥感监测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业务体系,建立了多渠道的数据获取协调机制,形成了常规与应急业务模式,开发了灾害遥感业务产品体系,并在我国及周边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面临新使命和新要求,空间技术减灾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对外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等防灾减灾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重点防灾减灾建设项目。卫星系统支撑国家防灾减灾《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相似文献   

3.
建设灾害遥感卫星及应用服务系统,对于应对我国严峻自然灾害形势、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与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自然灾害管理的备灾、救灾、恢复重建、减灾等4个阶段特点,分析了灾害遥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的卫星资源统筹原则,综合考虑高低轨与敏捷组网、高中低分辨率互补、光学与雷达星协同,提出构建"4+4+6+X"灾害监测应急虚拟卫星星座设想。星座以"4+4+6"卫星为主体,通过共享使用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其它陆地观测卫星,实现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和地球系统综合观测;阐述了综合防灾减灾卫星应用系统组成、信息服务模式,并对卫星系统建设、运行机制和产业化推广进行了展望。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卫星系统的论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是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课题,该系统的建立对提高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水平有重大意义,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试运行,对洪涝灾情、旱情、林(草)火情、雪灾进行监测评估,在我国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为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在90年代分步建立一个卫星减灾系统是必要的。这个系统由多颗不同轨道、不同种类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组成,以获取地球环境和灾害信息。该系统同时具有全国性的灾害资料广播及救灾指挥调度通信能力。本文分析了卫星减灾系统在灾害监测预报及减灾抗灾中的应用,并且对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6.
青海玉树地震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作为我国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单位,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根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情况和部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空间技术响应工作规程>,实行24h业务值班制度,以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为主,开展灾害监测与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依靠已有的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减灾和高分等系列的民用卫星并利用其轨道高、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总体而言,我国现有卫星体系缺乏对自然灾害进行对地观测的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星座化高时效组网观测能力尚未形成,还不能满足多用户提出的减灾防灾需求。为此,本文在国家某民用遥感专项工程论证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用于防灾减灾领域的多用户对地观测遥感卫星体系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面向自然灾害应急的卫星协同观测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观测卫星因其宏观、快速、动态、准确的优点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自然灾害应急不可替代的全球观测手段。现有的卫星协同观测存在灾后有效数据不能完全覆盖灾区、亚米级空间分辨率数据匮乏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充分发挥在轨卫星效益,提高灾区灾后有效数据覆盖率,文章深入分析自然灾害观测环境复杂、时效性强、观测要素多、观测范围大、观测密集度高等特点,围绕空间分辨率和观测频次等关键指标,梳理典型自然灾害应急观测需求。之后,结合灾害目标特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综合考虑星地资源状况和约束条件,提出一种自然灾害事件驱动的基于目标优先级排序和时空约束的多星协同观测策略,对解决自然灾害应急观测期间"灾后数据多,有用数据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铁路灾害监测与评估,对于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行安全、提升铁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前铁路灾害卫星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卫星遥感发展和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探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铁路减灾、备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中的实践应用需求。针对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灾害,分析总结了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在铁路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能力。针对洪涝、地质、森林火灾和雪灾等典型灾害实例,建立卫星遥感监测评估铁路灾害的技术流程,进一步分析卫星遥感对于铁路灾害应急管理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铁路主要灾害的灾前风险监测和灾后损失评估,可有效支撑铁路的全过程灾害管理。通过多手段的融合运用和动态监测能提升遥感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使其在铁路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灾害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归纳中国在气象、海洋、农业、减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对空间遥感的应用需求,绘出了九类重大自然灾害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相应分布图;介绍了中国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绘制其对九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的能力满足度曲线,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灾害监测能力包线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中国未来遥感卫星系统的能力配置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主要成像传感器及其积雪监测产品情况,FY-3卫星利用其1级数据能反演积雪覆盖、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多种积雪监测参数和产品。卫星可见光-近红外传感器提供积雪覆盖监测信息,微波成像传感器提供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监测信息。针对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分别给出积雪监测产品的遥感服务应用。结合国内外积雪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FY-3卫星进行积雪监测的未来前景。FY-3卫星积雪监测产品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能为遥感部门提供客观、可靠、全面、及时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是我国首个以防灾减灾和环境监测为应用目的的小卫星星座,应用环境减灾星座构建干旱遥感监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HJ-1A、1B卫星遥感器数据,分析其适用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辽宁省阜新市作为研究区,实现了基于HJ-1B卫星宽覆盖多光谱CCD相机数据的垂直干旱指数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环境减灾星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干旱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3.
环境减灾卫星国际服务模式探索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陈萱  李云  陈建光 《中国航天》2010,(11):31-36
<正>卫星技术已在减灾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专用减灾与遥感卫星可在灾前针对各类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持续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绘制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在紧急救灾中,  相似文献   

15.
业界动态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1月9日,中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发射升空。本次航天发射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资源三号卫星重约2650kg,设计寿命约5年。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长期、连续、稳定、快速地获取覆盖全国的高分辨率立体影像和多光谱影像,为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国家重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7,(1):127-131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高轨SAR)卫星集合了地球同步轨道和主动微波遥感观测的优势。文章分析了高轨SAR卫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旱灾、雪灾等方面的应用。从减灾应用的角度,分别比较了高轨SAR卫星与可见光卫星和现有中低轨SAR卫星的优势。针对综合减灾应用,提出了4种高轨SAR卫星工作模式需求,包括灾害常规模式、单灾应急模式、多灾应急模式和区域灾害模式。文章的分析表明,高轨SAR卫星尤其适合于自然灾害的大尺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紫晓 《航天》2009,(5):20-23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特大地震震惊中外,以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等科学手段组成的“太空救援队”,为救灾指挥、次生灾害的预防、灾害评估以及灾后重建等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组织下,在第一时间展开了紧急抗震救灾工作,使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卫星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汶川地震逐渐离人们远去,大震过后,加强我国航天高科技的发展,构筑我国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日益引起专家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高分四号”卫星数据产品减灾服务时效性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四号"卫星数据产品应用服务的时效性是工程建设、管理和应用部门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评价灾害应急阶段"高分四号"卫星数据产品快速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文章针对"高分四号"卫星及其有效载荷成像特点,在分析不同卫星成像模式下减灾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分四号"卫星凝视、区域和机动巡查模式下,数据服务时效性测试方案以及减灾应用产品生产的时效性测试方案。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具有很强的机动灵活性和高时效观测能力,最快能在1个半小时以内实现从需求申请到产品生产的全链路数据产品服务。通过测试发现,观测计划编排和卫星应急观测时长较短,反应速度较快,但地面数据处理、分发和传输的时长受多因素影响,时长伸缩性大。随着"高分四号"卫星长期在轨稳定运行,数据服务工作日趋稳定成熟,全链路数据服务的时效性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数据应用服务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各种对地观测技术,从信息化的角度支持防灾救灾行动,已被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从灾前、灾期、灾后的全过程系统地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防灾救灾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防灾预案、灾期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研究了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在防灾救灾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环境减灾A、B双星发射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对我国的防灾减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