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有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和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两类之分。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主要采用中、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其典型代表是已于1998年11月开通业务的“铱星”星座,以及不久将组网的“全球星”系统和“中圆轨道系统”。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主要采用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其典型系统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三方公司合作的亚洲蜂窝卫星系统(ACeS)和中国、新加坡公司合作的亚太移动通信系统(APMT)。大型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的一大特征是星上安装12m~16m口径大天线,形成200~300个点波束,使其EIRP和G/T值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卫星通信和广播的迅猛发展,地球同步轨道(以下简称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日益增多,愈来愈拥挤,据不完全统计,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已超过100颗以上。导致了国际上同步轨道定点位置的争夺也愈来愈激烈,颇有同步轨道资源危机之感。如何在赤道上空放置更多的卫星,来解决空间轨道资源不足的问题,人们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途径,来提高轨道和频谱的有效利用。除采用空间波束复用、极化复用频率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新的地球同步轨道Ku频段数据传输卫星——Cou pon卫星和反射镜卫星,是私营的莫斯科人公司(Moscovites)、全球信息系统公司(GIS)和诺斯空间技术公司(NST)的合作项目,也是俄罗斯银行家的卫星通信系统。这两种卫星都使用了原苏联军事通信卫星使用的技术,如可移动多个点波束电子扫描天线技术等。反射镜卫星和Coupon卫星均采用共同的三轴稳定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加压罐,内装电子伺服系统和通信系统,上下各有一块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卫星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小型近地轨道卫星组成星座,实现移动通信服务,是卫星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地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用作移动通信卫星网,各有其优缺点。文章从经济性角度对两类卫星网进行了比较,重点是对不同高度的轨道(包括低、中、地球静止)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成本——卫星星座的研制成本与发射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了具体的运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其结论是:轨道高度越低,卫星网的成本越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网的成本最低。但是,决定是否发展小型近地轨道通信卫星网,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1.2 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现代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用户终端已小到可用手持机进行通信.这种以手持机用户终端为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轨道分有两类,一类是中、低轨道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另一类是静止轨道的区域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两类典型系统特性分别见表5和表6.Teledesic系统虽属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但为了与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起与对应地面通信系统比较,特把它列在表5中.  相似文献   

6.
1.2 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现代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用户终端已小到可用手持机进行通信.这种以手持机用户终端为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轨道分有两类,一类是中、低轨道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另一类是静止轨道的区域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两类典型系统特性分别见表5和表6.Teledesic系统虽属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但为了与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起与对应地面通信系统比较,特把它列在表5中.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在同步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的初步设计中,总要计算卫星天线波束和覆盖区的关系,即在给定卫星轨道位置和要求覆盖区边界条件下,求出卫星天线波束的大小和方位。计算时可先求出在没有轨道位置及姿态误差时与所要求覆盖区边界完全吻合的波束,称为理想波束。由于所要求覆盖区(例如一个国家)的边界形状往往是复杂的,因此所求得的理想波束的形状也相当复杂。尽管目前的天线技术还难以完全做出这样复杂形状的成形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具有大覆盖的特性,凡是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地区,都是卫星运营商的潜在市场。从目前国内在轨通信卫星波束的设计上看,C频段有效载荷基本都是全球覆盖,而Ku频段的波束除覆盖中国以外,多颗卫星携带了针对特定市场的波束,如覆盖中东、非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区的波束。另外,大多卫星都设计了Ku频段点波束,其目标市场也大多是境外客户。从市场角度看,上述地区都是卫星通信需求较活跃的区域。在这些境外市场,卫星运营业竞争异常激烈,参与竞争者有其本土的卫星运营商,还有一些区域的或全球的卫星运营商。  相似文献   

9.
2016年8月6日,我国用长征-3B火箭成功发射了天通-1的01星。该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我国首颗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技术指标与能力水平达到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水平。它可为中国国土及周边海域的各类手持和小型移动终端提供话音和数据通信覆盖,填补了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空白,将在个人应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使我国进入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干涉SAR卫星编队姿态偏航导引要求,提出了两种兼顾偏航导引的编队波束同步方法。第一种方法结合星地、星间位置关系并通过坐标变换,规划了使系统满足波束同步要求的卫星姿态。考虑到该方法建模抽象、求解繁琐等不足,又提出了基于欧拉旋转的波束同步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实现系统波束同步,且后者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概要介绍了中国移动卫星通信市场的基本需求;提出了建立中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一些基本设计考虑,包括系统的设计目标及任务、通信体制的选择、轨道的选择、频段的选择等;并摘要介绍了中国及亚太地区区域性移动通信卫星方案的基本性能参数,如卫星EIRP,SFD,G/T值等,并证明了利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进行手持机通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发展我国星基定位通信系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系统的组成,并给出了部分的工作结果,同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严格推导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天线任意方向线性化情况下地球表面任意场点处的视在极化角计算公式。作为实例,同时给出了我国1988年发射的两颗实用通信卫星的线极化辐射在全国一些主要地球站的视在极化角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把气象卫星业务定义为用于气象目的的地球探测卫星业务。但对静止气象卫星业务来说,气象业务部门希望它不仅要具有气象观测功能,而且要具有收集、传送和分发各种气象信息的功能。因此,静止气象卫星不仅是位于静止轨道上的空间气象观测平台,而且也是收集,传送和分发气象数据的中继站,其有效载荷主要是观测地球大气的各种遥感仪器及收集、传送和分发气象数据的通信系统。它兼有地球探测卫星和通信卫星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陈述了自旋稳定通信卫星姿态确定的矩阵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的七种情况。这种方法是同时应用地球角θ_s、太阳角θ_s和从太阳到地中的转动角λ_s。确定地球同步自旋稳定卫星的姿态。这种方法可唯一确定卫星姿态,简单了计算,并仅受地球矢量和太阳矢量共线的几何限制条件,姿态确定精度较高,这种矩阵方法得到了中国成功发射的五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满意的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和正在发展的地球同步卫星的两种姿态控制问题:星地大回路姿态控制;星上自主姿态控制。文中叙述了我国已经研制成功的STW—1,STW—2的姿态控制,同时指出了我国今后研制双自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方向。由于讨论了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控制,因而对我国正在研制的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在设计方法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任务通常由地面测控系统完成.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 如果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能够实现自主工程测控, 将大大减轻地面测控系统负担, 提高卫星独自生存能力, 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并将成为卫星测控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提出卫星自主在轨测控方案, 研究了当前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的主要项目及实现算法. 对其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表明, 尽管受到轨道测量能力的制约,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仍可实现完全或地面有限参与情况下的自主工程测控. 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地球同步在轨卫星完全自主工程测控的原理方案, 通过分析其技术难点及存在的风险, 提出应对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目前卫星制造水平和成熟的在轨测控技术, 实现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技术可行, 其是解决卫星数量急剧增加与地面测控能力有限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电推进系统在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上应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电推进系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氙离子电推进系统(XIPS)应用于静止轨道卫星平台,除了要解决电推力器本身的问题之外,还要在系统应用方面做大量工作。以该静止轨道卫星对电推进系统的需求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电推进系统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类及梳理:一是电推进系统与电推力器之间的关系,包括电推力器与推进剂贮存和供给子系统、电源子系统、控制子系统联合工作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二是电推进系统与化学推进系统的协调工作,包括两种推进系统的任务分工及相互影响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三是电推进系统对整星及大系统的影响,包括电推进系统对电源、热控、羽流污染控制、电磁兼容性(EMC)、遥测遥控、自主管理等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明确了电推进系统在整星上应用所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卫星瞬态温度场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热设计中的几个典型瞬态溫度问题,采用Stiff稳定的自动积分法,对250阶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在校正迭代计算中配合以稀疏矩阵的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Orbital robotics focuses o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as e.g. inspection and repair activities, spacecraft construction or orbit corrections. On-Orbit Servicing (OOS) activities have to be closely monitored by operators on ground. A direct contact to the spacecraft in Low Earth Orbit (LEO) is limiting the operational time of the robotic application. Therefore,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are desirable to relay the OOS signals and extend the servicing time window. A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in the communication chain not only introduces addi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mission but also increases the time delay in the system. The latter is not very critical if the servicer satellite is operating autonomously. However, if the servicer is operating in a supervised control regime with a human in the loop, the increased time delay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operator’s task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