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装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航天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多为传统方法,对于高可靠长寿命的航天产品,用传统方法来发现潜在缺陷是极其困难的。可靠性强化试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试验技术,效率高、成本低,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航天产品固有可靠性,目前已在航天运载火箭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智能制造国际、国内标准概况进行调研分析,界定航天科工集团装备智能制造概念的边界,分析航天领域装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需求;围绕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引导加快重点应用领域标准的研制;建成满足航天国际合作需要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装备智能制造标准框架。  相似文献   

3.
6月2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十一五”星箭可靠性增长工程二级合同签字仪式。出席签字仪式的有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航天装备局、总装备部航天装备总体研究发展中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院、六院、八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七○八所等单位的领导及代表。  相似文献   

4.
针对航天型号可靠性工作现状,综合考虑型号的产品结构和可靠性保证工作项目,提出按横向和纵向结构相结合进行展开的可靠性规范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航天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够显著压缩研发时间与成本的商用货架产品(COTS)在航天装备中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因此如何对COTS开展试验鉴定以保证航天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文章从横向范围、纵向深度及存在问题3个维度全面立体地对美军航天装备COTS试验鉴定工作进行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开展航天货架产品试验鉴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航天产品长寿命高可靠的特点促使了加速寿命试验在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寿命试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试验效率,对于价格昂贵的航天产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航天产品可靠性评估主要关注可靠度置信下限,本文以置信下限覆盖率作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加速寿命试验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结合实际约束条件,工程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工程为航天装备研制模式变革提供了全新机遇,也对装备数字化建设的推进落地提出了巨大挑战。给出了航天装备数字化建设的定义与内涵,系统分析了我国航天装备数字化建设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围绕装备数字化建设的方案规划、能力建设、应用实践及持续改进这一复杂系统工程过程,提出装备数字化建设生态治理建议,保障装备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航天器仿真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仿真技术是指系统仿真技术与航天工程技术的结合,为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分析、性能评估、体系对抗、指控及作战训练、故障诊断、运行管理等提供数学或半实物的验证手段和模拟平台.航天器仿真技术主要包括航天工程仿真和航天器系统仿真,涉及分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多物理场耦合的总体仿真技术以及高效协同的仿真技术.本文在总结航天器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航天器仿真技术的航天工程研制全过程、全系统的多学科多场耦合的总体级仿真体系架构思想,论述了航天器仿真技术体系的需求与构想,阐述了航天器仿真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航天器仿真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型号的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型号的质量与可靠性体系和集团公司的质量监督系统,2001年11月20日,中国航天科天集团公司质量与可靠性信息中心正式成立。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承文、三院副院长沈维伟出席成立会议,为中心揭牌并讲了话。 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国防科工委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船舶重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航天型号可靠性工作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当前航天型号可靠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从可靠性工作理念、可靠性工作体系及职责、型号可靠性设计、分析与试验、通用产品的可靠性工作和可靠性技术基础几个方面提出了强化航天型号可靠性工作的途径,指出了强化型号可靠性工作的具体方向,为开创航天型号可靠性工作新局面,推进航天型号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了准则。  相似文献   

11.
深空探测对航天器热控技术的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热物理学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一方面解决了具体航天工程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发展成为交叉学科——空间热物理。随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不断拓展,以深空探测器研制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为需求背景,推动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防热技术等取得新的发展。文章在介绍深空探测器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热设计、热分析、热试验、热控硬件、防热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就深空探测领域进一步拓展对工程热物理发展的牵引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工程热物理学与航天技术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结构系统是运载火箭关键系统之一,对运载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深入研究了国外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发展现状,根据我国运载火箭发展需求,结合我国航天发展和基础工业实际情况,从材料、结构形式、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结构系统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关键技术,对提升运载效率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冗余航天火工装置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工装置在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航天关键产品,本身具有价格昂贵、高可靠性(多数要求达到0.9999以上)等特点。火工装置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员的安危和任务的完成。产品在使用前,必须要通过试验来评估可靠性。因此对火工装置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针对冗余设计航天用火工装置,结合应力-强度等可靠性相关理论,采用强化试验思想提出了冗余设计航天火工装置的可靠性试验评估原理和可靠性试验验证方案。根据提出的原理及验证方案,首次通过试验评估并验证了冗余设计火工装置--某拔销器的功能可靠性,同时两种加严方式的试验也实现了相互验证,从而证明了提出的可靠性评估原理和试验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解决了小子样评估冗余类航天火工装置高可靠性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14.
面对商业航天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围绕高可靠、高效率、高效益的航天发展目标,针对卫星有效载荷的载荷核心——星载信号处理载荷部分,参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无线电通信体制设计思路,以硬件平台化、功能软件化、软件构件化为特征基础,通过对软硬件体系、载荷时频、重构方式、资源共享等多元化的设计,构建了一种灵活、通用、易扩展、需求适应强的全数字化星载信号处理载荷架构。相比于传统星载信号处理载荷,采用该架构设计的星载信号处理载荷可以广泛适应各类星载信号处理的需求,极大地提升有效载荷的信号处理能力及可靠性,降低载荷的研制周期与成本,为未来卫星有效载荷的软件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is facing a major task of increasing the reform of aerospa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peeding up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which leads to an urgent demand for new aerospace think tank products. Thankfully, with "information space" as the carrier, the "systems science" as the guidance, and QIAN Xuesen's "metasynthetic wisdom system" as the core, QIAN Xuesen think tank provides the decision support for China to develop an aerospac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space soft power". In this paper, the framework of the meta-synthetic wisdom system guided by systems science is presen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ideas of QIAN Xuesen think tank and meta-synthetic wisdom system is explained and the construction items of aerospace hall of the workshop for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aerospace HWMSE)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机热备的航天发动机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鹏  来新泉 《火箭推进》2010,36(3):58-62
为提高控制器乃至发动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提出了基于双机热备控制器的冗余设计方案,通过对双机热备关键技术的研究,对技术难点进行攻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了双机的同步运行和主备机的可靠仲裁,从而构建了一个可靠的控制器系统,实现了双机热备控制器的自主研发技术储备,可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材料基因工程的理念和将空间环境与效应纳入到航天材料研制全流程的思路将对航天材料的开发带来颠覆性的革命。文章在对国内外材料基因组计划和航天材料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航天材料基因工程的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对基于航天材料基因工程的航天材料研制流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空间环境效应及材料基因工程,从计算工具、试验工具、数字化数据三个维度,提出空间多因素环境与航天材料的耦合作用机理、航天材料空间多因素环境效应等效评价方法、空间复杂使役环境下航天材料性能演化模型、航天材料空间环境效应数据库、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航天材料设计模型、航天材料研制的不确定性及优化方法等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卫星互联网和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测控网络朝着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自主测控、资源分配等方面进展良好。因此,建立智能天地一体化的航天测控网是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针对智能航天测控网中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相关原理与技术。同时,结合CCSDS提出的空间数据链路标准协议详细介绍了TM、TC、AOS、Proximity-1以及USLP标准,分析了不同标准所使用的技术与实际应用。本文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角度介绍了智能航天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为我国智能天地一体化卫星测控通信网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lligent Synthesis Environment (ISE), 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strategic technologies under development at NASA centers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s described. One of the major objectives of ISE is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apid creation of innovative affordable products and missions. ISE uses a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leading-edg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igh capacity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human-centered computing, knowledge-based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virtu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environment will link scientists, design teams, manufacturers, suppliers, and consulta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mission synthesis as well as in the cre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aerospace system. It will radically advance the process by which complex science missions are synthesized, and high-tech engineering systems are designed, manufactured and operated. The five major components critical to ISE are human-centere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for 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rapid synthesis and simulation tools, life cycle integration and valid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both the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reative process. The five components and their subelements are described. Related U.S. government programs are outlined and the future impact of ISE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环境适应性及其与可靠性区别,环境适应性要求及其特点,探讨环境适应性的表征方法,介绍了我国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论述环境适应性的验证要求,介绍目前型号中的“环境要求”、“环境技术要求”、“环境条件”等提法的实际含义和不足之处,并建议使用更为合理的名称;此外,通过分析装备环境适应性要求的类型和指标体系,给出了整个装备(整机)和下层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指标体系框架和示例。此篇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