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测控通信干扰抑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复莲  卢满宏  郭黎利 《宇航学报》2009,30(5):1757-1764
测控通信经历了独立测控体制,并正逐步由统一载波测控体制向扩频测控体制过渡。无论哪种测控体制,在无线信道中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且不同的测控体制受到的干扰不尽相同,干扰抑制能力也有所差异。从干扰抑制的角度对不同体制无线测控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FQPSK调制体制的分析与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QPSK体制是近年来在遥测领域快速兴起的一种新的调制体制 ,并已被列入 IRIG标准之中。文中分析评介了这种体制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体制性能及与其他体制的比较 ,简单介绍了近年来有关设备的研制情况。最后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新型主字母安控体制原理研究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岭 《宇航学报》2007,28(6):1728-1732
为提高航天试验靶场安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展了针对最新的改进型主字母体制的分析研究。对该体制原理与演进过程进行了介绍,对其在加性高斯信道下的误符号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并研制和测试了样机。研究表明,该体制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与通常采用的PCM-PSK-FM体制有了大幅改进,在一定比对条件下的误符号性能和漏指令概率等主要技术指标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该体制在航天试验靶场是一种高度安全可靠的安控体制。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多体制的卫星测控模拟器的设计,兼容统一载波测控体制和扩频测控体制,也兼容脉冲编码遥测格式和高级在轨系统遥测格式。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在相同的硬件平台下,用不同的基带软件实现不同的测控体制,通过与不同的上下变频器相连,实现不同的测控点频。文章详细阐述了一种多体制卫星测控模拟器的系统组成、重要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的PCM-PPK(脉冲编码-脉位键控)遥测体制是一种数字化的2~M元脉冲通讯体制。这里介绍了PCM与PPK信号的变换与反变换原理,并从通讯理论的角度,计算了该体制的通讯效率。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误差概率下,本体制传送每比特信息所需的载波能量,低于PCM-FSK及PCM-PSK体制。这种体制可望在激光通信及再入遥测中获得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直接序列扩频体制的一种具体方法,分析并说明了这种体制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与参考文献[1]得出的“扩频体制无抗白噪声干扰增益”的结论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可用于载人航天遥测的各种调制体制的基本性能,全面比较了QPSK、OQPSK、MSK、GMSK四种体制。最后提出了选择载人航天遥测调制体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21,30(1):108-114
微波辐射计能够探测获取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海表盐度和温度,在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文章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在轨及在研载荷的技术特点。通过对比载荷的性能参数,分析了实孔径体制和综合孔径体制在探测幅宽、空间分辨率、探测精度及系统可实现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通过分析,空间分辨率将显著影响微波辐射计实孔径体制或综合孔径体制的选择。此外,对比现有在轨载荷实际性能,采用综合孔径体制的灵敏度较差,实孔径圆锥扫描体制次之,采用实孔径推扫体制最好。最后,针对载荷现有技术能力,对未来用于海表盐度和温度探测的微波辐射计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6,(3):9-16
对地面蜂窝系统通信体制进行了研究,选择宽带码分多址(WCDMA)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参考技术体制,并利用线性预测法和燕尾交织法解决了该体制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存在的功率控制非实时性和时间分集技术的不适应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WCDMA体制能够用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0.
微波散射计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固定扇形波束体制,另一种是笔形波束圆锥扫描体制。将两种体制的散射计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体制的散射计——星载扇形波束圆锥扫描体制散射计(RFSCAT)。这种新型散射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多于其他体制散射计的观测数,因此能提供优于其他散射计的风场反演精度和去风向模糊的可能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扇形波束圆锥扫描散射计(RFSCAT)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扇形波束圆锥扫描散射计的观测数;随后对波束观测到海面分辨单元时的方位角和入射角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系统的各项工作参数,给出了观测数仿真分析及其方位角和入射角特性仿真。  相似文献   

11.
多用途液体上面级GNC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一种多用途液体上面级的GNC系统方案,提出了SINS GPS组合导航方案,轨道霍曼转移 最优制导方案和姿态预测控制方案。对GNC系统功能和特点,系统组成及系统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介绍了其针对现有任务和现有技术的设计思路和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步的仿真结果证明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面向飞行器控制的切换系统分析与综合是近年来飞行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切换系统在飞行器控制领域的优越性出发,首先对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给予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切换系统在飞行器控制领域的应用,而后展开论述面向飞行器控制的线性切换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综合方法,重点介绍局部重叠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和基于切换系统的综合方法等内容。最后,提出面向飞行器控制的切换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彭灿  徐向华  梁新刚 《宇航学报》2015,36(8):974-980
针对典型的含有低温内回路、中温内回路和外回路的载人航天器主动热控单相流体回路系统,研究了给定温度的热负荷布置在低温或中温内回路对系统总质量的影响,给出了根据热负荷温度和功率进行布置的原则。根据系统质量的数学模型和能量平衡关系,采用Lagrange乘子法对热控系统进行了轻量化建模和求解。结果表明,存在一个热负荷的临界温度使两种布置方案系统的总质量相等:热负荷温度低于该临界温度时,布置在低温内回路可使系统总质量更小,反之应当布置在中温内回路。热负荷布置在低温内回路还是中温内回路需要根据其温度和功率来选择。最后,对热负荷布置原则从换热温差分配的角度进行了定性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惯性导航系统/双星距离差组合导航算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由相对于双星的距离差量测与惯性测量系统构成实时的适用于跟踪高动态目标的组合导航系统的可行性。阐述系统工作原理 ,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 ,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出了解析解 ,用 Matlab软件验证其结果并作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 :相对于双星的测距差对于惯性测量系统沿双星连线轴向的测量误差算法有十分明显的修正效果 ,但对与双星连线轴正交方向的测量误差 ,其修正能力很差。指出距离差量测本质上是与双星连线轴向相关的一维量测。欲构成对惯性测量三维方向均有修正作用的实时组合导航系统 ,应当在系统中另增加独立的量测量。  相似文献   

15.
导航系统的性能与其可观测性密切相关,而可观测矩阵是分析导航系统可观测性能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分段线性定常系统(PWCS)方法给出导航系统的可观测矩阵,进而针对测角测速组合导航系统开展可观测性分析。通过分析测角测速组合导航系统可观测矩阵的秩和条件数,得到导航系统的可观测性和整体可观测度,并研究导航系统的可观测阶数对导航系统的影响;同时基于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给出测角测速组合导航系统各个状态分量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最后,以小行星探测工程任务巡航段为背景,系统地给出了不同量测模型的导航系统可观测性结果,分析了不同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对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刻画的适用性。本文所提出的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对导航系统可观测性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可为组合导航系统量测模型的优选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卫星服务舱湿度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采用分析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传递函数的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并用模型分析了系统性能, 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性能满足了技术指标的要求。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途径,这为改进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传统雷达旁瓣干扰对消系统在强近地杂波接收时对消器收敛环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收敛权值存储的自适应旁瓣干扰对消系统,并给出了详细的软硬件实现方法.整个系统以EP1K100为控制核心.实际设备装调的结果证明该系统能有效消除近地接收时强地杂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视觉系统是空间机械臂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机械臂除开环控制外的所有工作模式都不能离开视觉系统的引导和辅助而独立实现。文章以建立满足空间机械臂实际应用需求的视觉系统为目标,提出通过分布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多个相机的协同工作扩展并增强视觉系统的监视和测量能力,并从系统组成、工作模式、测量方式等多方面完成空间机械臂视觉系统方案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目标三维位姿的测量误差与视觉标记点检测结果的误差近似成线性关系,视觉标记点检测的准确性对目标位姿测量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室内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机械臂能够自主完成对目标的定位和捕获,视觉系统满足空间机械臂大范围运动和精准操作任务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9.
Terai M  Nitta K 《Acta Astronautica》1991,25(4):239-243
A plan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for the crew on the lunar base i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The health car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subsystems. The first is the daily health care system. The system contains health care menus, similar to those on Earth, and some biochemical and ordinary medical examinations. The second system is a periodic medical inspection for the crew's bon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radioisotopes in the body. These care systems are automatically treated with the examination and data filing. Usually these examinations are carried out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 medical doctor. Examinations and files of the whole results are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The daily results of examin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data in the file. If any abnormal values are found in the results, an appropriate message is sent advising whether he must receive an in-depth examination by a medical doctor, or be reexamined by the same submenu. The automatic health care system also records transactions with the life support monitoring system.  相似文献   

20.
Dynamics of a satellite-stabilizer system is studied. It is supposed that there is a viscous friction in a hinge connecting two bodies, but there is no elasticity. The attitude motion in a plane of circular orbit is considered, and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at which natural oscillations near a stable equilibrium position in the orbital coordinate system are damped out most rapidly. The rate of transient processes is estimated by a value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of linearized equations of mo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is sequentially performed in dimensionless damping coefficient (the first stage) and in inertial system parameters (the second stage). The result of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artition of system parameter space into the regions, in each of which the maximum of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is reached on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root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It is shown at the second stage that the global maximum is reached at two points of parameter space, where one of system bodies degenerates into a pla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has four equal real ro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