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前言 本文主要对APD-10自动粉末X射线衍射仪所带的P851计算机定量分析模式中的一个计算相浓度的公式加以推广,使其能直接用于测量钢中残余奥氏体,并直接给出残余奥氏体含量。本文还进一步表明,在样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已知的情况下,可直接测出G_a~γ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了试样表面应力对残余奥氏体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同一块试样施加应力后测得的残余奥氏体量与经电解抛光、消除应力后测得的残余奥氏体量有差别,试样表面存在应力时比消除应力后的残余奥氏体量低。因此,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钢中残余奥氏体时,表面状态很重要,务必经电解抛光后再进行测量,方能获得比较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材料为9Cr18的三极管封装模具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模具的裂纹形态、表面组织结构、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表面残余应力等进行测试与分析,指出模具产生裂纹及其表面变质层的主要原因是模具的磨削规范不合理,其次是模具的基体组织内残余奥氏体含量偏高。改进模具的磨削工艺参数、改善模具的磨削冷却条件、提高模具的回火温度是降低模具基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有效途径。9Cr18钢缺口敏感性极大,易发生脆化而产生应力裂纹;对于超高强度钢、新型不锈钢磨削产生的表面变质层的问题,人们日益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4.
对航空轴承用钢GCr15进行了硼离子、氮离子及其复合注入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注入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注入层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结果表明:GCr15离子注入层形成了多种弥散相和非晶相,表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也有所减少。表层的硬度、耐磨性以及耐蚀性经离子注入后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低碳硅锰系结构钢中,也可获得TRIP效应,使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延伸率大幅度提高。本研究硅含量较高的B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增强,TRIP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1.1 残余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相,在可淬火钢中,它在ACs和ACm相界以上的温度时是稳定的,但在这些温度以下则是不稳定的。从稳定的奥氏体区进行冷却时,它可能分解或转变为几种组成物之一,其类型取决于三个因素:(1)化学成份,就是淬火时固熔体中的合金元素和碳含量(若未溶解的碳化物或其它组成物跟奥氏体共存,这可能和基本成份不同),(2)  相似文献   

7.
将Q-P工艺应用于300M钢,得到300M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对拉伸各阶段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TEM、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Q-P工艺对300M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Q-P工艺下超高强度300M钢的强度大幅降低,弹性变形能E e降低,均匀塑性变形能E p和裂纹形成能E e+E p则大幅提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可提高至15.62%,并以薄膜状存在于板条间或以小块状存在于原奥氏体晶界、板条束界;其相组成为先形成的板条状马氏体+新鲜马氏体+残余奥氏体+ε-碳化物。Q-P工艺明显提高了300M钢抗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延长了材料的均匀塑形变形阶段,推迟缩颈发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经270℃等温+不同温度回火后的40CrNi2Si2MoVA钢中残余奥氏体(AR)及其在拉伸条件下的连续变化。研究表明:热处理不同,AR形态及分布均有所不同,各自的稳定性也不同。经油淬和等温热处理加300℃回火的40CrNi2Si2MoVA钢中的AR稳定性好,对性能有益;机械不稳定AR的存在使钢性能变坏。在拉伸变形后,板条间的AR转变为未回火板条马氏体,而板条内AR可转变为孪晶马氏体。  相似文献   

9.
孙希桐  臧鑫士 《航空学报》1992,13(10):547-550
对18Cr2Ni4WA钢表面渗碳层内的残余应力在接触疲劳过程的变化进行了跟踪。钢经930℃ 4h渗碳,850℃二次淬火,170℃ 2h回火,磨削加工后,表面硬度HRC 55~57,直径60mm的滚子试样转速1470r/min,滑差-5%,30号机油润滑,油温35~45℃,最大接触应力2668MPa,不同循环周次后用x射线应力分析仪测定残余应力沿表面层的分布,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残余奥氏体。结果表明,渗碳硬化处理后,在表面层所形成的残余压力在整个接触疲劳过程中变化不大,残余奥氏体转变、马氏体分解也很少。高的组织稳定性是残余应力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粉末锻造钢12Cr2Ni4A和18Cr2Ni4WA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粉末锻造钢12Cr2Ni4A和18Cr2Ni4WA的组织与性能。氧含量低于0.2%,碳含量为0.08~0.12%的粉末锻造钢12Cr2Ni4A和碳含量为0.11~0.16%的粉末锻造钢18Cr2Ni4WA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长时间扩散退火可有效地提高粉末锻造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超高强度钢氮基气氛保护热处理氢脆问题。测定了40CrMnSiMoVA钢经氮基气氛保护加热后淬火、回火和自然停放情况下的氢含量及缓慢扩伸、延迟破坏等性能。试验表明:氮基保护气氛中氢含量约6%,保护加热叶,氢由钢件中向气氛中扩散,钢不会渗氢.40CrMnSiMoVA钢经氮基气氛保护加热后淬火或225℃等温淬火时,钢中氢含量降低,但仍有氮脆危险,回火后可以消除氢脆;室温自然停放时氢扩散逸出较慢.故超高强度钢经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后及时回火可避免氢脆.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解充氢和三点慢弯曲试验方法研究了23NiCo钢的淬火态以及200℃、450℃、482℃和600℃回火处理的试样的氢脆敏感性。结果表明,23NiCo钢的氢脆抗力与组织中奥氏体的形态、分布有关。482℃回火,在马氏体板条边界形成薄膜状的逆转奥氏体,钢的氢脆抗力有大幅度的提高。此时,延长充氢时间(4~10h)对断裂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D6AC钢奥氏体湾分级淬火优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D6AC钢奥氏体湾分级淬火优化工艺对力学性能。断裂韧性、显微组织、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奥氏体湾分级淬火工艺为900℃/30min→530℃/30min油冷,530℃回火2h。此工艺可保证材料常规力学性能,提高断裂韧,降低淬火应力,减少了壳体变形,解决了D6AC钢用常规淬火变形超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 D6AC 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曲线中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曲线分离的特点,研究了 D6AC 钢的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及其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6AC 钢采用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后,不仅具有常规淬火后的组织和相同的机械性能,而且还能减少钢的热处理残余应力和变形,提高钢的断裂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并成功地应用于φ286壳体模拟件的热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等温淬火对30CrMnSiA钢抗氢脆性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状态下,钢的氢致延迟断裂下临界应力值σ_c、缺口强度σ_(bH)、氢含量、残余奥氏体量及常规力学性能,并进行了断口和组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经900℃加热保温后,于370℃等温30min后,和现行900℃油淬并500℃回火状态相比,能在保证钢的强度、硬度不降低的情况下,显著提高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抗力。  相似文献   

16.
零件处理时残余奥氏体较多,不经冷处理,在以后经受低温时发生相变,会导致零件尺寸变化,是许多合金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基于Thompson-Lampard原理的交叉电导率标块测量系统。基准标块的电导率范围为13%~100%IACS,其不确定度为0.08%,对未知标块传递测量的不确定度为0.14%+0.1%IACS。  相似文献   

18.
郑修麟  张铮  江春生 《航空学报》1989,10(10):562-563
30CrMnSiNi2A钢用作飞机的主要承力件。该钢通常经等温淬火和低温回火后使用。在这种热处理状态下,钢的组织中总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夏日飞机停在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飞上同温层后,温度可降至-60℃,甚至更低一些。故一次地-空-地循环即相当于材料经受一次50℃--60℃-50℃的冷处理。因此,本文用循环冷处理来模拟飞机的地-空-地循环,以研究高强度钢中介稳奥氏体在飞行过程中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这些测验题适用于非热处理专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判断以下题目所述是否正确?正确画○,错误画×: 1.铁中含碳0.03~2.0%为钢,含碳少于0.03%为纯铁,含碳超过2.0%为铸铁。 2.未经热处理的钢件,在常温下的组织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 3.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其组织全部变成奥氏体后,如果渐渐冷却,那么首先析出铁素体或渗碳体,等冷却到723℃以下,残余的奥氏体就变成珠光体。 4.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其组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6Co14Ni10Cr2Mo钢不同温度回火5h强度、冲击韧性、断裂韧性和应力腐蚀性能(在3.5%NaCl水溶液中)。在510℃回火可以获得较高的强度,最高的断裂韧性及抗应力腐蚀性能,此时K_(ISCC)可达,K_(IC)为,屈服强度为1580MPa。应力腐蚀性能(SCC)的改善主要与在较高温度回火,使Mo_2C共格造成的应力下降,位错亚结构的恢复及碳化物的粗化,并导致氢的偏聚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