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电磁干扰环境进行逼真构建是武器装备开展抗干扰试验的基础,通过分析防空反导武器实战中面临的典型电磁干扰环境,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试验电磁干扰环境构建方法,对防空反导武器的研制、部队训练与演习等具有重大意义.分析了国外电磁干扰环境构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干扰场景、干扰技术和干扰战术的等效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磁干扰环境的量化表征是武器装备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试验与评估的基础。针对电磁干扰环境量化表征参数如何计算的问题,归纳并补充了武器装备天线口面感受到的电磁干扰环境的量化表征指标体系,在“时域、频域、空域、能域、极化域、调制域”六个域上梳理了常见有源干扰样式的描述参数,通过推导计算建立起干扰样式描述参数和量化表征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明确了天线口面电磁干扰环境表征参数的计算方法,可为武器装备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试验与评估提供输入条件。  相似文献   

3.
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侦察设备的工作方式都是依赖电磁波的传播,其感知的准确性不同程度地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文章从复杂电磁环境的本质出发,重点分析了人为形成的几类电磁干扰,包括对卫星电子侦察、光学成像侦察、雷达成像侦察和卫星导航定位的干扰以及干扰应对措施,为最大限度减少复杂电磁环境对卫星感知的干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深空测控活动具有信号空间衰减大、传输时延长、传播环境复杂等特点,电磁干扰对活动影响较大。对某型深空站电磁干扰现状开展分析,区分各类干扰源,对常用的抗电磁干扰对策方法进行研究。以电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来研究电磁环境实时监测在深空站的实现,探索适宜深空站使用的电磁干扰监测方法和抗电磁干扰的对策,并从体制机制上对深空站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短波通信方舱车电磁歉进行了研究。并对短波通信方舱车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的传导、辐射干扰进行了测试。对电磁干扰的原因和抑制方法作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短波通信方舱车的使用和对比测试,证明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指出我国生产的汽车电磁干扰远远超过GJB151-86UM03的极限值。要彻底解决短波通信方舱车中汽车带来的干扰必须从汽车制造厂做起。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和今后的电磁干扰坏境的变化趋势,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必须具有抗舰载杂波干扰,抗角度、距离欺骗干扰,抗同频异步干扰、抗海杂波背景干扰,抗舰载箔条干扰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抗上述几种干扰(舰载箔条干扰除外)的试验方法和结果的定性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机载火控雷达的目标环境,给出了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目标的简要特性;然后分析了机载火控雷达的电磁干扰环境,总结了自然干扰、己方无意干扰和敌方恶意干扰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其影响,着重对敌方有源干扰、无源干扰、复合干扰的技术样式和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因双超平台姿态控制引入非接触磁浮机构这一关键执行机构,而可能引起的卫星平台新的电磁兼容问题,开展了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首先,介绍了非接触磁浮机构及其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其次,分别对非接触磁浮机构驱动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信号高频干扰特性和传导电磁干扰特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分析,并将其频率特性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的工作频率进行了比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接触磁浮机构的电磁干扰频率与星上其他典型单机之间间隔较大,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电磁干扰可忽略,磁浮机构的引入不会产生新的电磁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9.
DRFM系统中A/D变换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DRFM系统中高速高精度、低噪声和强抗干扰性A/D变换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建立A/D变换所受电磁干扰模型的基础上 ,分析各种电磁干扰因素 ,采取相应措施抑制干扰源 ,切断干扰途径 ,取得理想的工程设计效果。瞬时工作带宽、输出信杂比、频率复制精度和MTBF等重要参数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磁继电器存在的二次释放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运用小波理论对采集的波形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去除噪声干扰后的线圈电压和触点电压波形;然后通过对多种型号的电磁继电器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发现电磁继电器存在二次释放的普遍特点,分析二次释放过程产生的机理,发现:二次释放时刻与常开触点电压上升时刻为同一时刻;继而对继电器的二次释放过程进行改善,减弱继电器的二次释放现象,并研究二次释放对继电器性能的影响,得出二次释放会导致继电器的释放时间延长,而且还会导致触点燃弧时间增加,使得继电器的寿命缩短。本文研究结论对改善电磁继电器动态性能有较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航天继电器浪涌电流作用下电接触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卫星上的航天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多次触点粘连故障,经分析发现,虽然在继电器设计中均根据其稳态工作电流进行了一级降额设计,但由于非纯阻性负载的存在,继电器在通断瞬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浪涌电流,该浪涌电流可以使触点迅速熔蚀,甚至熔焊失效。文章针对继电器接通瞬间浪涌电流对触点的熔蚀现象开展研究,利用试验测试并验证航天继电器的抗浪涌电流能力,对触点熔蚀、熔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论可以指导航天继电器的使用,提高继电器在轨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本文介绍了搭载于该卫星的新一代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通过发展紫外高光谱大幅宽高分辨超光谱成像技术,使紫外谱段高光谱大气观测空间分辨率提升一倍,大幅提升气态污染物监测能力,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固体发动机界面结构试件脱粘健康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合材料壳体和绝热层脱粘模型试件为对象,利用粘贴于壳体外表面的压电主动激励传感器,基于高频机电阻抗方法,对模拟药柱/绝热层界面脱粘的结构健康状态监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脱粘损伤工况下的导纳频谱曲线,计算了能表征脱粘程度的平均绝对偏差损伤指标。结果表明,高频机电阻抗方法可利用粘贴于壳体外表面的压电传感器有效地识别内部结构的界面脱粘,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能实现实时的结构健康监测,损伤指标能量化表征脱粘程度,实验采用的两种压电传感器中,MFC传感器较PZT传感器更适合于曲面固体发动机壳体脱粘检测,为开展实际工况下的固体发动机药柱结构界面脱粘损伤监检测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电磁干扰的产生及PCB设计中的抑制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兼容性(EMC)常是制约设备间匹配性和正常性能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电磁兼容性设计也是航天器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文章主要介绍了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并从合理布局与布线、电容的设计、逻辑电路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过程中减少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5.
中继卫星在轨动态捕获跟踪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继卫星在轨捕获跟踪高速运动目标的动态性能测试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止目标(中继卫星地面站),利用中继卫星姿态连续偏置运动模拟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开展中继卫星在轨动态捕获跟踪测试方法的研究。仿真分析和在轨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我国首次天基数据中继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航天继电器触点粘连故障机理分析及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卫星供配电系统功率继电器接通瞬间浪涌电流导致触点粘连故障进行研究,分析电路导致浪涌电流的机理,并对一种继电器触点浪涌抑制保护电路开展分析和试验测试,提出有效消除继电器触点粘连故障的方案。研究结果对帮助指导航天继电器的使用,提高航天继电器在轨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继卫星的定点位置,对我国中继卫星-空间站的几何覆盖率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空间站中继测控覆盖率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不同舱段的2副中继天线融合使用,并通过调整天线安装布局提高中继测控覆盖率的方法。经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站中继测控覆盖率,可为我国空间站中继天线的安装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深空通信中,由于信号传输距离遥远,功率受限的下行链路信号衰减巨大。为解决上述问题,分析地球大气层和外层自由空间的传输特性差异,提出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中继站的下行链路的构想,根据每一段链路特性的不同选择载波频率。仿真结果表明,中继链路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信噪比、增大信道容量、降低误码率,提高了深空通信下行链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用于雷达侦察的电子设备应具有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宽频带以及小体积等特性。但高速数字电路与微波模拟电路的混合设计,使电磁干扰(EMI)问题变得复杂,给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带来困扰。探讨了雷达侦察电子设备中EMI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EMC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通信是近代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它能够有效地满足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测控通信需要。文章分析了美国"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和欧洲"阿特米斯"(ARTEMIS)中继卫星对"自动转移飞行器"(ATV)与"国际空间站"(ISS)交会对接任务的测控通信支持,总结了国外中继卫星系统支持航天器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