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车载颤振试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的方法对车载颤振试验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研究。制作了一个单梁式半机翼弹性模型作为试验模型,建立了其结构与气动力有限元模型。非定常气动力的计算基于偶极子格网法,并由PK法估算其颤振临界速度。在颤振风洞试验和车载颤振试验中,除了用目测颤振现象记录颤振临界速度外,还采集和分析翼尖加速度的亚临界响应信号以推算出颤振临界速度。对比数值仿真、风洞试验和车载试验得到的颤振临界速度可知,三者的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车载颤振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奇凯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91,12(10):453-458
 本文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小展弦比带外侧导弹的机翼颤振模型,模型具有外侧后缘控制面。依据该模型的全部动力特性和刚度特性,以最优控制为基础,采用动态补偿器方法,设计了两阶控制律。对该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14%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亚跨风洞中舵面亚临界颤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舵面颤振试验装置,在亚跨超风洞中对展弦比2.0的NACA0012矩形舵面开展了颤振试验研究。试验马赫数范围为0.3~0.75。试验采用直接观测法获得舵面在不同质量特性条件下的亚声速和接近跨声速的颤振特性。同时还采用亚临界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验的扭转应变信号进行了离线分析,即通过采用ARMA方法识别扭转应变信号的阻尼和频率,并通过阻尼外插得到颤振临界动压值。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在现有亚跨超风洞中开展舵面颤振问题研究。当采集的亚临界信号为典型指数衰减信号时,以ARMA方法为基础的亚临界颤振试验技术可以稳定地识别出信号阻尼和频率,并较为准确地获得舵面的颤振临界动压、颤振频率等颤振参数。  相似文献   

4.
FL-2风洞在国内首次进行了飞机型号的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本文详细叙述了包括模型的设计、风洞的进行、模型亚临界响应的测量与数据处理等试验各技术环节的特点以及其中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创新点。FL-2风洞的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跨音速风洞颤振试验的空白,对我国航天航天的重点型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滩水电站木材过坝机械系统中,斜坡段钢引桥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在光滑流和大湍流密度条件下进行,包括涡激振和抖振试验,以及颤振临界风速和颤振导数测定。试验救是的结果可作为该钢引桥结构动力计算风振稳定性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T型尾翼由于布局形式的特殊性,颤振行为往往较常规布局复杂。根据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需求,建立了T型尾翼颤振分析的理论模型,并开展了T型尾翼缩比模型颤振风洞试验,研究了T型尾翼的颤振特性及来流迎角、部件连接刚度、操纵面连接刚度等因素对颤振特性的影响。理论和试验结果均表明,大型水陆两栖飞机T型尾翼的颤振临界型态为垂尾扭转型颤振,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来流迎角;在给定的范围内,部件连接刚度、操纵面连接刚度均对垂尾扭转型颤振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亚临界响应的颤振稳定性边界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面模态试验事先获取的结构模态参数,通过弹性机翼在气流中的亚临界响应,解算出作用在机翼上的非定常模态气动力系数。以弹性机翼的模态位移作为系统输入,模态气动力系数作为系统输出,通过辨识方法获得弹性机翼振动的气动力模型。在时域内耦合结构运动方程和气动力模型,建立基于试验数据的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模型。通过分析系统稳定性随动压的变化规律,获得弹性机翼的颤振稳定性特性。与经典颤振边界外推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方法实质上只需要一次亚临界响应试验即可预测颤振临界点,可极大降低颤振试验的风险和成本。该方法既可用于颤振风洞试验,也可用于颤振试飞。  相似文献   

8.
低速全模颤振试验悬挂支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低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的需要,发展颤振试验技术,在气动中心低速所3.2m 风洞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悬挂支撑系统。该悬挂系统分为垂直和水平两部分,水平悬挂系统由水平钢索装置和张紧机构组成。系统可提供模型沉浮、俯仰、横侧向、偏航和滚转5个方向的自由度;可单独改变模型某一方向的自由度而不影响其它方向的自由度;可确保模型上下、左右、前后位置都处于试验段正中心;可方便地调整模型的迎角和滚转角。对采用该悬挂系统的颤振模型,文中提供了技术要求和参数选择方法。采用同一颤振模型在3.2m 风洞与TsAGI的T-103风洞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到的颤振临界速度、频率基本一致,证明该套悬挂系统设计合理,可以应用于低速全模颤振试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研究颤振亚临界实验技术的意义及随机衰减法的发展概况,叙述了一个机翼模型的风洞实验和分析情况。结果表明,以随机衰减法为主,功率谱法为辅的颤振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是成功的,可在风洞模型颤振实验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程坤仪 《航空学报》1987,8(1):29-39
本文用假想的结构修正法和乃氏判据法对一个三角机翼模型的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进行了控制规律的设计。在精确地确定型态结构参数、电液舵机的传递特性和对传感器位置进行正确选择的基础上,利用简单的、不同的控制规律,使最低的临界颤振速度提高了23%。并与风洞试验结果达到很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1.
几种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理勋 《飞行力学》1995,13(3):18-23
目前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包括三种方法,即:水平风洞模型自由飞,垂直风洞模型自由飞和露天投放模型自由飞,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说明在型号设计中应用范围。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并建议尽快建立必要的试验设施,研究试验方法,加速我国大迎角/尾旋动态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为型号设计和航空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2.
加温加压压气机试车台在发动机研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研究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简要概括了航空发动机三大部件之一的压气机部件在研制中须开展的试验研究工作,介绍了国内外压气机部件试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在压气机部件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屈建兵 《直升机技术》2014,(1):59-64,68
我国目前正处于武器装备维护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国外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对于我国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人手,指出现有通用测试系统的特点和不足,介绍了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研制的总体目标以及我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掌握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细化飞行试验课题设计和项目管理,提出了基于WBS理念的课题试验分解结构的概念,探讨了试验分解结构的原则、方法和试验点的概念,为飞行试验项目课题设计的规范化、数字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仿真系统的GUI测试模型的规划方法,将GUI软件界面的各种图形对象以及其属性看作是维度,图像对象的属性的具体值作为维度数据,将软件的各种功能操作看作是事件,在不同的事件交互中,通过抽取不同的维度,建立测试模型,并对模型中抽取的维度映射维度数据,用模型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被测试软件系统,并使用事件交互图完成测试模型与自动化的测试工具的对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GUI软件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二(VDLM2)通信协议是航空电信网(ATN)所支持的四种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之一,已被定为过渡时期ATN空地通信的主要方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甚高频数据链。本文以自主开发的甚高频模式二协议栈通信系统为被测系统,设计了一种与之适合的一致性测试系统,通过该测试系统对模式二协议栈进行了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可以很好地完成一致性测试的功能,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为系统性能进一步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试验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严 《推进技术》2000,21(4):5-8
讨论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的试验研究,并分析了某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的有关问题,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建立了该发动机启动加速的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8.
并行测试能够显著提高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吞吐量和测试效率,本文在介绍分布式多客户端的单处理器并行系统硬件架构和基于ABBET分层的软件标准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对实现资源调度引擎机制的遗传算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采用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校准在飞行试验测试中的作用,试飞测试校准技术的现状及主要工作,测试校准的种类及测试校准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对发动机试验设备建设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发动机技术进步对发动机试验能力和试验设备建设的要求。介绍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满足性能、适用性和耐久性试验而建设的典型试验设备。最后,分析了发动机试验要求和设备建设的发展趋势以及改善测试设备的重要性。并指出,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双减少试验工作量,但对试验技术和试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