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 第17届国际空间技术和科学会议于1990年5月20日至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国际空间技术和科学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自1959年在日本召开首次会议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国际空间技术和科学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空间技术科学的全部专业.会议主要是交流各国空间技术和科学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研究成果,促进各国空间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风生水起     
风水,也称堪舆,是巫师借环境情况确定墓穴或住宅方位朝向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是传统方术的一种.风水术虽然在理论上掺和了古人的环境经验,但更多的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相去甚远.如果一定要把这样一个与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标榜成科学,那这样的科学就是假冒科学,通常称为伪科学.如果要从信仰的角度为风水归类,则答案是唯一的:迷信!  相似文献   

3.
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的共享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促进鸿鹄专项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资源的有效应用,为国家科学数据资源增加新的数据成员,开展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共享相关技术研究.依据相关元数据国家标准与规范,借鉴参考多个领域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构建方法,通过分析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的数据特征,研究设计了符合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共享需求的核心元数据模型,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的数据特征和用户访问数据时所关心信息,并基于该模型实现了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资源目录服务,设计了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临近空间科学探测数据的归档管理和共享分发,为使用鸿鹄专项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和有效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
日本根据空间研究委员会制定的1984—2000年空间规划,提出了1984年的空间研究项目及预算: 1.科学卫星①加快第十颗科学卫星——行星的研制。②开始研制第十一颗科学卫星——天文学卫星—C。③设计第十二颗科学卫星(EXOS-D)样星。 2.对地观测①用N—2火箭发射同步气象卫星3号  相似文献   

5.
正第九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11月9至13日在中国厦门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全国微重力科学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自1993年开始,每隔两  相似文献   

6.
《空间科学学报》2020,(1):125-125
2019年12月7-8日,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微重力科学青年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举行.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12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产业部门的青年学者和学生2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微重力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海副教授主持.魏进家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强调了发展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他殷切期望青年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文化沟通,推进区域开放发展.赵建福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了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特点,希望充分利用微重力青年论坛这个平台,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推动微重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思想是关于实在行为的思想,玄学思想是关于空白行为的思想.玄学是从空白的行为规律分析研究实在行为的知识体系,它与直接研究实在行为的科学体系有所不同.空白使我们有机会避开自然给人造成的种种限制,从自然的个体回归自然.能够自由重复的事实即实在的行为是生长科学思想的营养,不能够自由重复的事实即空白的行为是生长玄学思想的营养.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日本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讨论会于2002年9月3至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中方和日方各有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双方各有3篇邀请报告,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共64篇(双方各32篇).其中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研究方面的报告24篇,微重力材料科学和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报告23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报告10篇,实验技术和设备研究报告6篇,微重力科学培训和技术方面1篇.除了报告近年来中日双方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之外,中方报告了今年3月末4月初在“神舟3号”飞船上所进行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的一些初步结果.日方报告了准备2005年升空的国际空间站日本  相似文献   

9.
《空间科学学报》2019,(3):372-372
中国国家航天局拟于2019年7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珠海举办第四届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会议.旨在推进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广泛交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开发科学研究新思路,并为全球行星科学界建立密切联系,会议主题包括:月球科学与行星科学的前沿,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及有效载荷新技术,未来月球与深空探测的科学愿景.  相似文献   

10.
嫦娥三号着陆器有效载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三号着陆器配置了地形地貌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降落相机等四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介绍了有效载荷的科学探测任务、系统设计方案和系统组成,描述了各有效载荷的方案设计和主要技术指标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以校园、社区科普的形式,向广大未成年人提供知识性、科学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科普空间,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2.
申坦 《国际太空》2007,(12):22-27
根据我国绕月卫星工程的4大科学目标,在嫦娥-1月球探测卫星上搭载了8种24件科学探测仪器.它们通过数据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对月球进行为期1年、全球性的综合探测.  相似文献   

13.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 也是最有可能在其上发现地球以外生命现象的一颗行星, 因此特别受到人类的关注. 近年来, 有国家已经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并启动了载人火星探测研究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具备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但是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才刚刚起步. 2007年中俄两国签署了联合探测火星计划, 俄罗斯负责将中国研制的一颗微小卫星------萤火一号发送至火星轨道. 萤火一号将开展自主探测, 并与俄罗斯的火卫一探测器开展联合探测. 本文综述了萤火一号任务提出的科学背景及科学目标, 简要介绍了为实现科学目标配置的有效载荷, 以及入轨后的主要探测任务, 并对其科学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2):139-146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号4颗科学卫星,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正在不断地产出.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或称计划)与应用卫星从提出到评价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空间科学界从科学团队、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提高认识,确保未来的空间科学任务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大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空间平台开展的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对中国载人空间站时代微重力科学发展的前景予以瞻望,推动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科技突破对生物学家来说是个丰收年,但全球的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能源专家也给了大家不少惊喜.太阳系外那颗被探测到的行星绝对是颗幸运星,继入选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后,又荣登2008年十大科学突破的榜单.  相似文献   

17.
嫦娥三号巡视器有效载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三号巡视器配置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四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 介绍了有效载荷的科学探测任务、系统设计方案和系统组成,描述了各有效载荷的方案设计要点,设计中的主要关注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等.   相似文献   

18.
相信每个人听说微生物学家"复活"了长期沉睡的致命病毒,士兵服用了清醒药丸可以24小时在战场上拼杀的时候,都会不寒而栗.这可不全是恐怖电影中的情景,一些科学家正在进行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罢了.2008年1月24日,美国<大众科学>评出了最恐怖的六大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9.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6):780-781
正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ARSIS)与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于2003年联合申请组建,2005年对外开放运行,是中国目前进行遥感科学基础研究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中国遥感界一批骨干科研力量,推动中国遥感科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施建成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郭华东院士。1.总体定位通过遥感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第10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将于2017年8月18—2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这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年来中国在微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