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日本工程试验卫星-Ⅵ(ETS-Ⅵ,将于1992年发射)上的S波段星间通信设备(SIC)的星上轨道计算和跟踪系统。该星间通信设备有一副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用54个移相器调整波束指向。根据星载微处理器的星上轨道计算结果来控制54个移相器,使波束指向任何所需的用户卫星。星间通信要求精确的星上波束指向,本文介绍了一种方法,可用于星上轨道计算并估计由系统所考虑的各摄动所引起的波束指向误差。  相似文献   

2.
当前卫星互联网建设迅速推进,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对终端天线跨星波束切换、低成本、低剖面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K频段圆极化可切换接收相控阵天线。采用“双线极化天线+旋转馈电+移相控制”实现天线圆极化设计,将相控阵天线层、电源层、控制层、功合网络层和芯片层等多层PCB一体化集成,研制出64阵元的接收相控阵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频段为18.5GHz~20.0GHz, G/T值为-7.82dB/K,可实现±60°扫描,天线厚度为3.3mm。相比传统砖式相控阵天线,该相控阵天线剖面低、质量小、扩展性好,对卫星通信终端天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0月21日,俄罗斯利用“联盟-FG”(Soyuz—FG)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美国“全球星”备份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全球星”系统在轨卫星数量达到60颗。  相似文献   

4.
分析研究了如何设计平面相控阵雷达天线多波位相扫的基本原理,提出了36行平面相控阵雷达天线在俯仰上实现多波位发射波束、接收波束形成与展宽方法.通过微波暗室的测试,天线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平面相控阵雷达天线多波位相扫的技术要求,实现了一维相控阵面高增益、高灵敏度、低噪声、大动态范围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频率无关移相器的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指向会随频率发生变化.实时延迟线是提高宽带相控阵天线指向精度的重要方法.分析了平面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随频率改变而产生漂移的现象,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当频率改变时,平面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指向仅在俯仰角面发生漂移,而在方位角的指向不变.详细讨论采用子阵分割技术,并在子阵级别用实时延迟线,单元内采用移相器的混合波束控制技术.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扩展相控阵天线的带宽.  相似文献   

6.
1月8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香港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签订了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劳拉公司制造的“亚太”五号通信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卫星发射将于2003年一季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该合同的签约,打破了近几年因美国政府干扰而致使中国对外发射台同甚少的局面。在签署发射服务合同的同时,亚太公司还与美国劳拉公司签订了卫星购买合同、与新加坡电信公司签署了卫星转发器租赁合同。三项合同涉及资金约2.3亿美元。长城公司已为香港亚太公司实施过4次发射服务,与劳拉公司也有过3次符合国际规范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相控阵无线     
波音公司已在赛斯纳206上完成了一种新型相控阵天线的试飞,这种天线能在飞机作一系列机动时捕获和跟踪卫星。航空公司采用这种天线可使乘客直接观看卫星电视广播,军用机则可从GBS卫星接收大量数据和图像。目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9月29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VRSS-1("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也是中委双方继2008年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之后的再度合作。  相似文献   

9.
针对星载相控阵天线在轨标校技术,重点研究了S频段星载相控阵天线标校方法,论证了标校站的数量及配置要求,同时分析了标校时间和标校流程,从而提出了使用1个标校站进行粗略标校,然后再使用3个标校站进行精确标校,即改进的粗略标校+精确标校的在轨标校方法。在保证标校精度的同时,使标校站天线口径从3个7m天线降低为1个7m天线和2个0.5m天线,大大降低了系统对标校站的建设要求。当相控阵天线波束合成损失大于1dB,系统可采用单站粗略标校+三站精确标校的改进算法进行天线标校;当相控阵天线波束合成损失在1dB以内,系统可省略单站粗略标校过程直接进行三站精确标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要介绍了GZLS-1型双轴角速率测量装置的系统配置,进行了稳定性及误差分析,给出了动态、静态、环境及可靠性试验结果。该装置已经很好地应用在“远望”系列卫星测控船载“185”、“180”以及双频跟踪天线上,多次参与卫星发射,无一例故障发生。经过七年的实用考验,证明该装置精度高,线性度好,寿命长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灵活的全空域同时多波束测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发展的多星同时测控需求,给出了一种灵活的全空域多波束同时测控阵列天线实现技术。在分析国外GDPAA(网格球顶相控阵天线)相控阵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子阵有源相控阵+多面数字波束合成的综合实现架构,比较了多面拼阵和球面拼阵工程实现的优缺点;并在单元天线建模的基础上对多面拼阵和球面拼阵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其半球覆盖的波束性能和全空域覆盖的可行性。考虑工程实现,给出了多面拼阵的实现建议,并对其发展构思、预期性能和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1日,在库鲁航天中心“阿里安-5G”火箭将泰国的大功率(14KW)宽带卫星Thaicom4(IPSTAR)成功送入轨道。火箭发射升空约28分钟后,卫星顺利入轨。这颗卫星将在近地点575km,远地点约36000km,东经120。的预定轨道上飞行。Thaicom4卫星基于LS-1300S平台,共有114个转发器,设计寿命为12年。卫星发射重量为6486kg,这是迄今为止被送上地球同步轨道的最重的商业卫星。Thaicom4卫星将向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和商业客户提供宽带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RO)已透露了其高度保密的“长曲棍球” 成像雷达卫星及其地球同步轨道中继卫星的一些图片,从而为了解美国如何从太空得到关键区域,如伊拉克等地的侦察图像,以及如何传输这些图像提供了新的线索.下面对这两颗卫星及美国最近发射的“喇叭”信号情报卫星和GBS通信卫星作一简要的介绍.“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长曲棍球” 和NRO同步中继卫星正在扩大对美国军方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美国空军正通过在外形修改成与F-22隐身外形一致的YF-22原型机机体上试验F-22天线系统来消除技术风险。这是罗姆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在军机研制的最早阶段试验安装在全尺寸机体上的天线系统。由于采用了自动高速测量系统,这些试验也是罗姆实验室所进行的最为详细的试验。 由于F-22采用若干具有电子操纵波束的多元相控阵天线,比常规天线需测量更多的参数。罗姆实验室研制的新型计算机化测试系统可使工程师们控制相控阵雷达形成的可操纵电子扫描波束,并使波束在测量期间高速扫描。  相似文献   

15.
GEO通信卫星姿态对点波束天线指向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姿态变化将直接导致星载点波束天线的指向发生偏移,从而改变点波束的覆盖区域,降低用户的通信质量。为此,建立姿态偏差角度与点波束天线指向的计算关系,为量化评估卫星姿态对点波束指向影响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通过仿真直观展示了不同姿态偏差下点波束天线指向的变化情况,定性分析了其变化趋势。仿真表明:卫星存在俯仰和滚动姿态偏差时,点波束天线指向将分别发生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偏移,卫星存在偏航姿态偏差时,点波束天线指向将绕星地连线发生转动。所建立的计算关系将卫星姿态变化与点波束通信相结合,使卫星姿态控制更加及时准确,显著增强了点波束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小卫星的空间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T空间系统公司(原DSI)在80及90年代的“小卫星”计划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低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及操作成本高,时间长。这些问题一直在激励人们去开发新的工艺、技术,以及低成本、毋需严格调整的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低功率“小卫星”通信设备(TDRSS用于NASA低轨星则要求大功率),通常搭载不需要大量冗余备份系统并且不需要大型地面设备和人员保障的有效载荷/实验设备。这种小型且适应性强的卫星还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利用耦合振荡器阵列实现共形相控阵天线波束扫描的新方法。建立了任意拓扑结构的耦合振荡器阵列幅度和相位动力学方程,采用图论的方法分析了稳态相位方程解的唯一存在性和稳定性,通过控制振荡器每个单元的自由振荡频率,对相位进行加权,实现了共形相控阵天线无移相器的波束扫描,最后对圆柱形耦合振荡器阵列天线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4月24日,波音公司的“德尔它-2”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升空,将欧洲制造的4颗“全球星”电话中继卫星送入高1240千米、倾角51.9°的太空轨道,此后卫星携带的变轨推进系统将使卫星进入预定的低地轨道.此次发射使“全球星”系统的入轨卫星数量增加到8颗.“全球星”系统是由5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按计划于1999年全部发射入轨,从而能够向全球提供移动  相似文献   

19.
面向多星测控应用提出了一种发射多波束形成方法,采用在数字基带进行多波束加权的处理方法,并联合正交投影算法,实现了独立可控的发射多波束形成,使各波束之间具有较高的隔离度。通过计算机仿真,对发射多波束的方向图性能以及各波束之间隔离度进行了性能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围绕中继卫星应用于航天发射测控的跟踪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了对运载火箭的高精度指向控制计算方法,并通过对仿真发射弹道的模拟跟踪,完成了中继卫星星间天线对运载火箭高精度的跟踪指向控制计算。研究表明采用中继卫星系统可以完成对运载火箭的高精度指向跟踪任务,满足航天发射测控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