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我国开展的大飞机开发与研制,对飞机操纵装置优化布局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与探讨。1)采用计算机图形学和人机工效评价软件JACK对座舱布局特别是操纵装置布局进行工效分析,从手的作业舒适域和腰椎受力分析探讨了操纵装置布局的合理性;2)提出了人体简易力学模型对腰椎受力进行了计算;3)采用人体运动仿真给出了适于操纵装置布局的手的作业舒适域。  相似文献   

2.
针对客机座舱围护结构的瞬态传热问题,论文以ARJ21-700型飞机为例,通过对飞行包线内的环境条件、座舱围护结构布置等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温度场求解,获得了飞行包线内的飞机座舱围护结构各层温度随时间及飞行高度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材料层布置方式对座舱围护结构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工作对于飞机座舱瞬态热载荷的计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飞机座舱结构声的弹性波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控制飞机座舱结构振动的弹性波的传播来减少由振动产生的辐射噪声的方法。制作了飞机座舱原理性模型,分析了外界气动力作用下弹性振动传播的主要路径,确定了压电元件的布置方案。利用弹性波控制的基本思想,采用IIR自适应滤波嚣识别被控通道的特性,实现对座舱结构振动的前馈控制,以抑制其辐射噪声.进行了不同单频激励下的振动和噪声控制试验,并测量了控制前后的振动和噪声。结果表明,控制后振动和噪声衰战了10dB以上。  相似文献   

4.
飞机座舱有机玻璃结构疲劳寿命估算的局部应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飞机座舱有机玻璃为脆性材料的特性,提出估算飞机座舱有机玻璃结构件疲劳寿命的局部应力法。它以缺口件韧带上距离缺口根部d处的局部应力为参数,对照光滑试验件的S-N曲线,利用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可以较好地预测结构件的疲劳寿命。对飞机座舱有机玻璃YB3的三种结构件进行了疲劳试验和寿命分析,结果表明:寿命估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近20年来的飞机座舱空气调节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对飞机座舱微环境下的空气质量、污染物扩散、热舒适性等进行了分析评估.然后,阐述了飞机座舱空气环境研究的实验和数值方法.最后,进一步分析了相关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前瞻性研究对象和新一代环控系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飞机座舱内空气速度和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座舱内空气的流场和温度场直接影响到乘员的舒适性。本文应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Launder-Sharma低雷诺数模型计算了飞机座舱内的流场和温度场。文中对对流-扩散方程中的对流项分别采用低阶和高阶精度格式进行了离散,计算结果表明高阶精度格式更适合飞机座舱内空气分布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7.
首先确定飞机推力、过载限制以及座舱压力这三个限制因素;然后运用飞机最大爬升推力表求最大爬升推力,并对极曲线的运用得到相应的阻力,再将所得数据进行爬升公式的带入,并得到了推力限制高度。同时通过公式的转换得到飞机过载公式,通过确定飞机不同速度下的升力,最终得到相应过载下的限制高度。综合的座舱压力限制值、飞机的推力和飞机的过载限制高度,最终得到飞机的使用升限和飞机使用升限的计算方法。选定B737-800机型来进行具体的算例分析,通过对该机型进行推力限制、过载限制以及飞机座舱压力限制三个方面分析及计算,最终获得了该机型的最大使用升限。  相似文献   

8.
针对空间站舱外固定扶手难以满足航天员复杂舱外作业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航天员出舱活动用的移动扶手,并对其进行了参数设计与试验研究。首先,在充分考虑着舱外服加压航天员手部施力特性的基础上,对舱外移动扶手操作机构的几何尺寸和弹簧刚度进行了参数设计。其次,为满足航天员在轨出舱单手操作移动扶手的人机工效学需求,对操作机构进行了自锁设计,并利用ADAMS对操作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各操作机构能够实现自锁功能,且操作力符合着服加压航天员手部施力特性。最后,研制了舱外移动扶手原理样机,从功能、环境适应性及人机工效学方面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述方案可顺利完成舱体扶手夹持、长度和角度调节,且实测操作力与理论值基本吻合,在力学和热学环境试验前后操作力无明显变化,各操作机构满足空间站舱外低轨环境及人机工效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着色Petri网和CPN Tools平台,研究了维修作业过程的建模方法,提出了维修作业过程建模方法与步骤,采用模特法计算每一步操作所需时间值,采用人体动作代谢能耗预测模型计算每个操作的能耗值,实现了维修作业建模与仿真、作业序列的控制以及维修人员工作负荷和工作时间的定量计算。以A320飞机前起落架轮胎拆卸作业为例,采用CPN Tools软件进行了维修作业建模和仿真模拟,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方法引入了传统维修作业模型中没有涉及的人机工效因素,能够有效评价维修人员的作业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手段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对飞机座舱附近区域气动加热的影响,计算的来流马赫数为0.8~2.0,基于翼展的雷诺数为107。通过分析飞机蒙皮表面的温度分布、表面摩擦因数、壁面法向速度梯度和热流量等物理量,给出了飞机头部座舱附近区域的气动热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壁面法向速度梯度增大,飞机对称面上的平均温度、表面摩擦因数和热流量随之增大。此外,针对某型号飞机的计算结果表明,座舱附近区域上表面中心线上的平均温度与来流马赫数、自由来流温度之间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超机动飞机的非线性控制与飞行员在环实时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空中格斗中,使用过失速机动可获得显著的战术优势,而飞机在大迎角和高角速率的情况下,其动力学具有强耦合性和非线性,本文讨论了应用非线性动态道进行超机动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飞机的动力学可分成快慢两组变量,角速率是快变量,姿态角是慢变量,对快变量进行非线性逆控制器的设计,以此来稳定纵向短周期运动,并通过气动舵面与推力矢量的融合,来改善大迎角范围内的侧向响应。对慢变量进行非线性逆控制器的设计可使飞行员控制飞机慢动力学,即迎角、侧滑角和速度矢量滚转角。本文还讨论了一个飞行员在环实时仿真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了多台计算机的结构,可用于非线性动态逆控制律的飞行员在环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模拟飞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所处大气环境压力的变化,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的高空模拟舱系统,以实现飞机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在分析高空模拟舱系统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数字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ation,PID)控制器,基于SCXI硬件系统构成的虚拟仪器测控平台,实现了高空模拟舱系统的压力控制。在高空模拟舱系统上进行了数字气动式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空模拟舱系统能够准确模拟飞机的飞行状态,为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失速教学     
飞行员一般不在超过失速警告的大迎角下进行过多的训练,因而对飞机在失速后的特性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本以TB20飞机为例,认为在理论教学中消除学员对失速现象有的模糊和错误概念,在飞行教学中教会学员检查飞机的失速速度,体会其失速特性,掌握预防意外进入失速及正确改出失速状态的方法,就可帮助学员建立起正确的失速概念。  相似文献   

14.
飞行员的文化背景对机组行为有无影响?这个问题在航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趋势会导致文化的同化———在航空领域更是如此。由于操纵飞机是一项协调统一工作,而世界上的大部分飞机是由少数几个厂家制造的,其设计和操作上的文化差异性有限,因此,机组行为将趋于一致。90年代初,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对欧亚几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他们对机组行为和CRM方面的意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飞行员的看法很不一样。因为飞行员的这些看法可以用来预测其操作行为,于是研究人员开始了一项有关文…  相似文献   

15.
为提供舵面需用功率的计算依据,对工程作动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提出了一种飞机升降舵需用功率的计算方法,通过不同类型飞机实例进行计算。首先,针对不同种类的工况进行阐释,并详述速率计算所用的评价准则;然后,提出带载荷平均速率计算方法步骤,分析铰链力矩特性;最后,通过计算空载速率,分析舵面需用功率,并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需用功率不仅保证稳定裕度,且与舵面载荷具有理论相关性,设计结果安全合理,对工程设计具有实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K8教练飞机设计中的颤振分析包括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等工作,这些工作是在飞机设计和制造的不同阶段进行的,且彼此相关密不可分。文中对每一项工作作了评述。指出若仅采用其中的某一项分析或试验表明飞机的颤特性尚有不充分之处。只有将各种分析和试验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比较和修正,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该飞机颤振安全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7.
航空供氧面罩是保证飞行员正常飞行的重要部件,它能为飞行员提供纯氧气或者氧气混合气,在爆炸减压时,能及时将气体从肺部排出,本文主要针对某航空供氧面罩,介绍其工作原理,分析呼气活门的受力,同时对肺部压强PV曲线以及座舱在爆炸减压瞬间的压强变化进行分析。通过FLUENT软件仿真模拟爆炸减压过程,分析供氧面罩呼气活门的减压峰值,计算得出满足生理要求,为解决爆炸减压时飞行员生命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飞机抖振的形成机理及抖振试飞的研究进展、常用的几种抖振试飞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收敛转弯试飞方法的选取进行了理论分析。飞行试验采取减速法、收敛转弯法等试飞方法,在平尾及飞行员座椅地板处加装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得到在低、中、高3个高度剖面上飞机的抖振响应。对抖振响应数据进行均方根分析及谱分析,得到平尾和飞行员座椅地板的抖振响应。分析发现:平尾尖部后缘的抖振响应最为剧烈;平尾抖振响应随马赫数和迎角的增大而增大;平尾的抖振响应集中在平尾对称一阶弯曲、机翼对称二阶弯曲、平尾反对称二阶弯曲模态频率附近;飞行员座椅处的抖振响应集中在平尾对称一阶弯曲模态频率附近;飞机的抖振响应会影响飞行员的舒适性;应综合考虑飞行员座椅地板处和飞机翼面结构的振动响应来确定抖振边界。  相似文献   

19.
应用系统辨识理论,利用纵向大振幅非定常气动力实验数据,在频率域内建立了基于Fourier 变换法的非定常气动力数学模型,并发展了一种获取常规动导数的仿真实验方法,分析了迟滞环的物理意义。对60°三角翼和F-18 飞机模型进行动导数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振幅、频率及迎角变化对动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Fourier 变换模型可以用于动导数仿真计算,使大振幅非定常实验与小振幅常规动导数实验合二为一。迟滞环的方向反映了飞机运动的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从一架双发康曼什(Comanche)飞机起落架故障出发,对飞行员的故障处理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另外两起类似事件,阐明了这样一个主题:飞行员改善应注意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