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在超声速湍流情况下,尾支杆对弹丸底部压力的影响没有层流情况下的影响大。但是实验研究表明,带尾支杆的超声速弹丸湍流底部压力随湍流边界层相对厚度增加而增加,随天平尾支杆的相对直径增加而减小。本文介绍一种考虑圆柱体上边界层状态以及尾支杆对绕弹丸超声速湍流底压影响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还根据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了尾支杆对底压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用在超声速飞行器底部的压强对飞行器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能提供飞行器总阻力的一半以上。目前,底压数据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实验。而风洞实验时支杆的存在又增加了底阻估算的困难。本文用隐式有限体积法求解轴对称NS方程,在PVM平台下数值模拟超声速底部流场,根据底压分布计算出了底压系数。分析了网格密度,支杆直径对底压系数的影响,网格足够密时,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尽管在超声速湍流情况下,尾支杆对弹丸底部压力的影响没有层流情况下的影响大。但是实验研究表明,带尾支杆的超声速弹丸湍流底部压力随湍流边界层和对厚度增加而增加,随天平尾支杆的相对直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作用在超声速飞行器底部的压强对飞行器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它可能提供飞行器总阻力的一半以上。目前,底压数据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实验。而风洞实验时支杆的存在又增加了底阻估算的困难。本文艇隐式有限体积法求解轴对称NS方程,在PVM平台下数值模拟超声速底部流场,根据底压分布计算出了底压系数。分析了网格密度,支肝直径对底压系数的影响,网格足够密时,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作者发展的基于Chapman-Korst理论的超声速底部压强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CRMBP,并用它分析了在风洞中做有关喷流的一种实验方法。这种方法用一空心通气杆穿过模型喷管支撑模型和给喷管提供高压气体,并测量底压及力。本文给出了关联有/无此通气尾支杆底压的曲线,以说明这种实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这些曲线还可用来分析和修正这种实验方法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风洞之间战术导弹模型测力试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同一台测力天平及外形相同的尾支杆在五座风洞中对ZSDD-1战术导弹标模进行了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状态下对比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普遍大于重复性实验的标准偏差,其中底阻系数测值的标准偏差明显大于同一座风洞中底阻系数的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7.
亚,超音速弹丸底排冷空气减阻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底排冷空气方法减少弹丸底部阻力的风洞实验研究情况,描述了马赫数、排气孔几何参数对底压、底阻的影响以及底压、底阻和剪切角随排气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它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超声速底部排气弹底部流场与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超声速底部排气弹气动特性,采用AUSMPW+迎风格式、k-ωSST湍流模型、8组分12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和二阶矩湍流燃烧模型耦合求解三维带化学反应的Navier-Stokes方程。在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验证的基础上,对超声速底部排气弹底排真实气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攻角和船尾角对底部排气弹的底部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攻角对底部流场结构影响较大。随着攻角的增大,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初始回流区体积逐渐减小,且迎风面的初始回流区体积始终小于背风区;随着攻角的增大,底部阻力系数、总阻力系数等气动系数均增大;不同工况下存在着相应的最佳船尾角。船尾角的改变会引起底部流场结构的变化,同时影响着富燃气体的二次燃烧区域与强度。有底部排气时对应的最佳船尾角比无底部排气时的最佳船尾角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压强测量及纹影观测技术研究弹翼对旋成体底部流动及底阻的影响,研究对象包括有无收缩船尾的两种后体,并同时测量了模型的底面和侧面压强分布,通过实验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得到较细致的弹翼干扰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底部注以动特性及上游干扰,对飞行器设计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了弹丸头部喷流风洞实验中的实验方法、气动力干扰影响及预测方法。介绍了气动力测量、压力测量、底阻测量的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底部边界排气的减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底外侧周向多孔排气的方法研究具有圆柱后体的超声速旋成体底部流动特性及减阻问题。研究工作在超声速风洞进行,来流马赫数从1.53到3.01,单位雷诺数为2.×10^7/m到2.8×10^7/m。文中讨论了排气流量、气体介质对尾流结构与波系分布的影响,对底部增压减阻的效果,测量了底压分布,拍摄了尾流场纹影。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干扰尾流边界,控制尾流特性,其中氦气在最佳排气流量  相似文献   

12.
固体燃料底部排气空气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固体燃料底部排气燃烧空气动力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若干结果。给出喷射参数、来流M数、模型船尾角、船尾长、排气口直径、模型转速等参数对底排减阻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固体燃料底排条件下的底压解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尾支杆干扰非线性修正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方法,采用两套网格重叠的形成,研究了一种对尾支杆干扰进行修正的非线性方法。运用本方法,研究了尾支杆等直段长度、直升和锥角对模型气动特必的影响,了四个模有攻有时的尾支杆干扰,并对GBM-04A模型的零阻进行了尾支杆干扰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飞行数据和激波风洞中的实验结果,给出了一个计算湍流底部热的工程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来流、锥角和钝度对底部热的影响。由悬挂和侧支杆模型底部热流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目前条件下,菱形侧支杆对底部热的影响可以略而不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用低超声速喷管代替声速喷管,解决了大迎角大堵塞度跨声速实验时的风洞壅塞问题。低超声速喷管可以在大堵塞的实验条件下,形成稳定的低超声速流场,消除风洞在大堵塞度实验时的马赫数空白区,从而使风洞的允许实验迎角和堵塞度范围增加一倍,并且能确保流场达到使用指标。模型实验结果和同一尺寸的模型在口径大一倍风洞中实验结果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速高超声速风洞测力数据衔接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半锥角θc=1 0°尖锥模型和HB 2标模在FD 0 7风洞的气动力测量结果。通过与FD 0 6跨超声速风洞及国内外其它风洞实验数据的比较 ,讨论从超声速到高超声速的不同风洞设备中气动力测量数据随 Ma数的衔接变化 ,分析新建的FD 0 7风洞气动力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带环量控制尾梁的直升机模型在风洞中和旋翼下的测压实验。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尾梁上气动力随环量控制参数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成曲线。主要研究动量系数和缝隙几何参数对圆柱尾梁上气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飞翼布局模型在不同风洞的测力试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飞翼布局模型风洞测力试验精度水平,为以融合体飞翼布局为代表的未来作战飞机气动力试验精度提供参考,采用同一台测力天平及外形相同的尾支杆在国内三座1.2 m 风洞中对小展弦比飞翼标模进行了重复性试验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展弦比飞翼标模风洞测力试验精度及不同风洞数据相关性与飞翼布局流动特性关系较大,在小迎角附着流状态,不同风洞的数据相关性较好,测力精度较高,随着迎角的增加,飞翼布局背风面前缘涡会发生破裂,涡破裂后不同风洞的数据相关性和试验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跨声速条件下由于飞翼布局背风面复杂的流动特性,使得其试验精度较超声速略差。不同风洞数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升力特性拐点起始迎角、近声速附近马赫数的零升阻力系数和零升迎角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速风洞支架干扰数值修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计算高速风洞支架系统对飞行器模拟纵向气动力干扰量的数值计算方法,从跨声速全位势积分方程出发,编制了适用于飞行器全机模型及其带支架情况下的跨声速绕流计算程序。通过对双垂尾模型和GBM-03模型两个算例的计算,讨论了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对模型气动力的影响,并对GBM-03模型带短支杆情况下的纵向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表明该方法对于分析研究风洞模型支架干扰问题并进行支架干扰修正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作为选择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和对跨声速风洞纵向实验结果进行支架干扰修正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跨声速风洞斜孔壁非线性流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远  张林  陈德华  林学东  贾智亮 《航空学报》2019,40(5):122497-122497
为分析跨声速风洞斜孔壁近壁区域的流动特性,评估气流偏角-压力系数的非线性关联,在0.6 m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基于七孔探针的流动特性测量试验。通过气流偏角和压力系数分布分析了斜孔壁流动的差阻特性,以及马赫数、模型升力对斜孔壁流动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发展了计算斜孔壁特性参数的微分法,并与经验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斜孔壁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差阻性和非线性,在负压差范围内,近壁流动仍以出流为主;高亚声速时,空风洞模型区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实壁;安装模型后,随着升力的增大,升力面对应的孔壁区域流动向入流发展,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开口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