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几种大平面平面度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几种大平面平面度的测量方法,分析了间接测量法、激光双光束扫描法、激光准直扫射法、衍射平面基准法、液面法等几种方法的特点及其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
瞬态平面热源法作为一种非稳态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其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和试验参数的确定是正确评价和应用这种测试技术的前提条件。详细介绍了瞬态平面热源法的测量原理以及常温下的测量装置,描述了采用Pyroceram 9606热物理性能标准材料研究瞬态平面热源法在实际测试中各种试验参数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并由此考察这种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用计算机评定平面对平面的垂直度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平面对平面垂直度误差最小二乘评定法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数据处理程序,并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一组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误差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多测头平面度误差分离的几种方法,包括递推逐次两点法、最小二乘逐次两点法、二维频域直线三点法等,并对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说明。最后指出相对于直线度误差分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言,平面度误差分离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 浮板是大型气浮轴承三大件之一。它的工作面是个超零级的大圆平面,加工中的检测和检定成为关键技术问题。一、测量方法的选择图1是大圆平面,工作面A不平度误差不大于0.003mm。因被测平面精度高、研磨面的面积大,故平晶法、刀口尺法、色点法都不适用。另外,由于难以获得超高精度的大平尺和平台,  相似文献   

6.
瞬态平面热源法作为一种非稳态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其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和试验参数的确定是正确评价和应用这种测试技术的前提条件.详细描述了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装置对热物理性能标准材料VespelTM SP1所进行的比对测试,并由此考察这种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测量准确度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三点法误差分离技术,建立了测量和评定工件直线度、平面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小节距法测量直线度和平面度时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误差 ,采用最小二乘平差理论解决了直线度测量平差的理论问题 ,并对平面度测量平差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平差方法的有效性。对平直度测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提高工程检测准确度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广度优先搜索求割点和块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作者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子树径和独立子树径的概念,深刻分析了在广度优先搜索下简单连通无向图的结构特征,并给出判断割点和块的准则,为设计用广度优先搜索寻找割点和块的有效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个全新的八面体航天器编队构型,该构型体现出当前编队飞行多种轨道构型的特征,同时也适于作为空间演示试验的编队飞行模式。八面体编队构型的设计思路是基于C-W方程,轨道平面内沿航向编队构型可利用轨道动力学自然保持,正上方或正下方编队构型则需要依靠平面内控制来实现,垂直轨道平面的编队构型需要施加法向控制来实现。对基于C-W方程的悬停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最后以低轨道航天器的八面体编队构型为例进行了数学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本文的解析结果,在T/LC为横轴、D为纵轴的平面中,将LC串联谐振磁复位正激变换器(无磁复位绕组)的运行特征,用两个参量(Vm/E,Toff/LC)的等值线族全面表示出来.这组等值线族图使设计者能根据设计参数T、L、C和D的值,全面直观预期运行的特征,也可根据预定的运行特征和D值设计T、L、C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elliptical galaxies in the framework of Non-local Gravity. According to this approach, it is possible to recover the fundamental plane of elliptical galaxies without the dark matter hypothesis. Specifically, we compar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for circular velocity in Non-local Gravity contex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coming from a large sample of observed elliptical galaxies. We adopt the surface brightness, effective radius and velocity dispersion as structural parameters for the fundamental plane. As final result, it is possible to show that non-local gravity effects can reproduce the stellar dynamics in elliptical galaxies and fit consistently observational data.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相平面喷气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问题,给出了相平面喷气控制器描述函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可用于分析相平面喷气控制器设计参数对描述函数频域特性的影响,介绍了用描述函数法分析相平面喷气控制系统闭环稳定性和稳定裕度的方法,通过示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在预报和评估闭环系统稳定性及稳定裕度方面的有效性,以及用该方法指导相平面喷气控制器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HOTDISK在工程材料导热系数测试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用HOTDISK对气凝胶粉体、保温毯和保温绝热板的测试,对比了不同时间段测试结果的波动情况,根据数据波动规律给出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针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相平面控制的稳定性分析这一难题,本文提出一种简化相平面控制律,并选取刚体卫星作为被控对象,研究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利用相平面分析方法对闭环系统轨线进行定量估计,证明闭环控制系统存在特定的稳态区域,并给出该稳态区域的计算公式.采用相平面分析方法定量估计闭环系统轨线的思想,证明当控制律参数满足适当条件时,从任意初值状态出发的闭环控制系统轨线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到达稳态区域,并且一直保持在稳态区域中,从而证明闭环控制系统的全局一致最终有界性.推导出闭环控制系统的轨线从初值状态到达稳态区域所用时间的估算公式.仿真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轨航天器地气光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得出定量化的遥感观测地气光环境数据,建立了简化的航天器地气光分布计算模型,首先将航天器及其各类运行轨道归纳到统一的照明模式中,地气光的分布主要考察航天器轨道面与地球晨昏面的夹角,然后考察航天器在每轨中的具体相位,以建立照度的几何传递关系;随后考察太阳辐照经地表后,最终到达航天器遥感观测载荷的光照度.计算结果能反映地气光在载荷观测方向2π半球视场内的分布情况,根据分布随空间变化的具体量级,对不同的离轴角进行照度积分,可转化为对观测仪器的地气光抑制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用两种与传统不同的电路模型表征正激变换器.其一用LC串联谐振实现磁复位功能(这一模型中没有磁复位绕组,并确认开关管存在与其并联的电容).其二主要用磁复位绕组实现磁复位功能(这一模型中有磁复位绕组,但也确认开关管存在与其并联的电容).用相平面分析法分析这些模型,得到了正激变换器运行时电路和磁路特征参量的解析表达式.本文的分析和解析结果以及后续对这两种正激变换器的全面分析被称为"新建正激变换器运行理论".  相似文献   

18.
高超声速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满足高超声速运输机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Ma=0~5,H=0~30 km)稳定,可靠工作,研究了涡轮/冲压组合动力装置并联方案.完成了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总体性能方案设计,2种工作模式转换过程和沿飞行轨迹的组合发动机稳态特性模拟也已接近尾声.建立了适合高超声速飞行的涡扇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可变几何的部件级详细性能计算模型,比较分析了涡扇发动机的加力方案;考虑了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对发动机特性的影响;给出了涡轮/冲压模式转换阶段的稳态性能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数与矢量结合的方法,对低副机构中一种8杆12副的平面五级组运动分析问题进行了求解.首先根据不同的环路列出矢量方程,然后将方程转化成复数形式,经过代数消元后得到了输入输出方程.对次数的判定后证明方程的解为42个,即该平面五级组可以有42种构型.最后对一个实例进行了计算,给出了4组实根值.推导过程中的符号运算采用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ematica".  相似文献   

20.
无约束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对摄像机和投影仪的摆放有严格的要求或者标定过程较为复杂。本文根据光平面的概念通过增加光平面的参考点和法向量参数,使摄像机和投影仪之间位置无约束并简化标定过程,对这一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这一方法在实现上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