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目前飞机组部件自动制孔离线编程人工参与程度高、效率低,质量问题无法预防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数据库及标签定义的准确离线编程技术。根据飞机自动制孔的工艺特点,制定了离线编程流程。根据离线编程数据需求,建立了编程数据库。结合数据库以及MBD模型,制定了自动制孔标准件、叠层、厚度、工艺参数等信息提取规则,利用DELMIA中标签具备属性特征、方向特征、点位特征的特点,实现了基于标签的工艺信息表达及设备姿态控制。最后对标签在产品坐标系和设备坐标系的转换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加工程序坐标值的正确输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三维CAD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的三维设计技术日益成熟,基于MBD的飞机产品设计已经在国内航空领域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应用数字化企业精细制造交互式应用软件DELMIA进行基于MBD三维产品数模的三维飞机装配工艺规划、设计及装配仿真,并进行了某型机项目实施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飞机钻铆机器人离线编程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基于MBD的智能离线编程技术。依据飞机钻铆的工艺特点构建了钻铆MBD模型,从钻铆MBD模型中自动提取待加工孔的坐标、法矢、材料、紧固件规格等工艺信息,据此规划最佳的机器人加工站位、加工路径和加工工艺参数,并利用CAA基于DELMIA软件开发了飞机钻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  相似文献   

4.
面向基于模型定义技术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从提高工艺设计自动化及编程质量和效率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MBD的数控工艺设计及快速编程方法,该方法根据基于MBD的特征信息描述,采用特征实例化方法,从易于制造及加工应用的角度对产品特征信息进行提取与构造.通过加工特征将几何信息与工艺信息相结合,分析三维关联的数控工艺信息模型内容.最后,利用工艺约束与制造数据库支持进行数控工艺设计,基于工艺结果以加工操作为基本单位驱动与数控加工系统的智能参数化映射,完成数控程序信息的自动生成.采用该方法进行工艺设计可以缩短编程周期,改善和提高加工编程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产准备过程中人工逐项查看、查找MBD模型中产品制造信息工作量大、耗时长的问题,基于MBD模型中工艺信息的存储规范,对非几何信息的检索、提取、分析、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面向MBD模型的工艺信息组织与重构系统,满足了制造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角色、不同专业对产品数模信息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自动制孔具有精度高、一致性好和效率高等优点,离线编程是飞机自动制孔装配的使能技术。针对飞机装配自动制孔过程中单纯基于理论数模编程,不能有效消除累积装配误差和定位偏差对产品连接质量的影响,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化应用需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产品二次定位的照相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预连接的基准孔位,采用数模编程与实测补偿相结合的手段,保证了自动制孔位置的准确度,提高装配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首先概括介绍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对现代飞机制造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和研究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关键之一的自动制孔技术的重要性。然后概括介绍MBD模型的基本概念、应用现状,并分析在飞机制造业采用MBD模型的原因。最后详细说明如何深入应用CATIA二次开发技术,准确无误地从MBD模型中自动提取装配信息,为自动制孔编程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型定义技术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D技术体系是以MBD数据集为核心的应用体系,借助标准管理系统、标准工艺管理系统、CAD系统、工艺设计和分析以及产品数据管理等系统,通过MBD数据集集成产品的设计制造信息,并建立了一套基于MBD数据集的工艺设计分析方法和数据管理办法,使工程制造能够在脱离图纸的环境下,按照设计系统给出的内容组织框架实现对产品生产和检验的监督控制。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在分析面向MBD的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过程的基础上,对面向MBD基于DELMIA的数控加工工艺三维工序模型技术进行了研究。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是一个用集成的三维模型来完整表达产品定义信息的方法,它以三维标注技术[1]为基础,详细规定了三维模型中产品尺寸、公差等的标注规则和工艺信息的表达方法[2]。基于MBD技术的三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应用CAD/CAM技术制造教8飞机座舱盖过程中,如何建立数模、协调网络和数控编程加工,以及整体骨架工艺特点与现场技术问题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以不可分离小波框架变换为依托,对两个传感器在同一时刻获取的同一场景的图像进行融合。首先,对各原图像进行不可分离小波框架变换(NWF);然后,根据变换后系数计算图像的对比度量测,融合处理为基于对比度量测的系数选取过程,并对选取后的系数进行一致性校验;最后,对组合后的系数进行NWF逆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从疲劳试验工作的实际出发,介绍与疲劳问题有关的数理统计方法。该方法使分散性很大的疲劳试验结果得以合理处理,从而可准确地提供试验数据,供作材料疲劳鉴定与疲劳寿命估算之用。  相似文献   

13.
从加工方法,加工参数,工装夹具等方面对薄壁、薄板类零件的加工进行深入探讨,有效地解决了薄壁、薄板类零件的加工,为今后进行此类零件的加工进行了有益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锻件后引入特征技术并归纳锻件的形状及变形特点 ,提出了锻件特征概念并给出锻件形状特征的一般定义和构成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表示特征 ,提出了锻件特征类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参数化数据模型 ;针对有限元分析中复杂多变的约束条件和载荷状况两个关键性因素的表达 ,提出特征类的关联思想。在基于特征的锻件分类基础上 ,把锻件变形归纳为“挤”或“压”两种特征元 ,提出了采用基于特征的有限元法 ,并综合自适应FEM、并行FEM、智能型FEM共同求解大型复杂锻件的变形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直升机设计制造过程中,薄壁长管梁的焊接、机加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某型号直升机薄壁长管梁的焊接、机加问题,从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定位装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途径,保证薄壁长管梁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存放期间粘结界面易出现脱粘的情况,采用超声纵波对其一二界面粘结质量进行检测,得到的二界面脱粘缺陷回波信号通常混叠了 一界面多次反射透射的信号,无法与一界面粘结信号区分.为了区分不同界面回波信号,选用EMD(经验模态分解)对回波信号分解,并根据相关性系数得到信号主导作用模态分量,提取其检测信号幅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种图斑特征引导的感知分组视觉注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洁  蔡超  丁明跃 《航空学报》2010,31(11):2266-2274
 结合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信息处理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觉注意模型,该模型利用图斑特征信息引导感知分组过程,使注意力关注于任务相关区域。通过引入多尺度图斑,关联图斑和底层特征,新模型利用图斑特征建立先验信息的知识表达形式。对于给定新的场景,新模型能够使用先验信息,提高和目标对象相关特征的显著性。通过视觉预注意阶段计算得到的中间数据,提取图斑特征向量作为引导,不断迭代积累对象,合并区域表征对象,由表征简单对象开始,进而表征复杂对象,迅速有效地引导视觉注意力关注任务相关区域。实验比较了新模型、显著区域提取模型及波谱残留模型,证明了所提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航拍视频拼图中基于特征匹配的全局运动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云丽  张鑫  高超  王晖  张茂军 《航空学报》2008,29(5):1218-1225
 主要研究了航拍视频拼图中的全局运动估计问题。根据航拍视频成像过程的特点,得出相邻帧之间全局运动的4参数近似变换模型,该模型参数较少,鲁棒性好且计算简单,任意帧之间的变换模型通过“帧到帧”的方式递归获得。提出了一种双向最近邻距离比的尺度不变特征(SIFT)的匹配方法,提取出有效的匹配点,并采用随机采样一致性(RANSAC)方法去除外点和估计全局运动参数。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估计出的全局运动参数精度高,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各类高性能制造以注重零件的几何尺寸精度所带来的问题,即在具备超精密、高精度加工能力后,由"合格的高精度零件"装配出的产品至今依然还是合格率低、参数稳定性差的本质内因.首次从零件制造微观角度提出了产品生产合格率低、参数稳定性差是由零件表面微观特征与产品技术特征非匹配性导致的,提出了全新的产品制造理念,从注重零件的几何尺寸精度向关注零件制造微观工艺特征与产品技术特征的匹配性和符合性转变.形成和建立起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性能产品制造思想和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生产制造合格率低、参数稳定性差等问题,才能形成有继承性、可持续、稳定的产品制造技术体系,而这一切是工业4.0制造模式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S变换的时频特征提取与目标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殿伟  李言俊  张科 《航空学报》2009,30(2):305-310
目标的时间-频率联合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目标物理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雷达目标识别的一个有效手段。针对现有时频分析方法存在的识别率低和抗噪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变换的空间目标回波信号电磁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首先对目标的雷达回波进行时频分析,得出在较大方位角变化范围内和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目标S变换的时频分布具有相对不变性的结论;然后基于这种稳定的时频分布特征,采用最小贴近度的方法进行分类识别。针对不同目标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率高于其他时频分析方法并且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