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总线制串行传送的多路数据采集技术,多至256个传感器或探测器,配备上编码器和信号转换电路后,挂接到两条信号总线和一条公共地线上去,可实现多路编码寻址与测试数据采集。通讯距离可达数百至数千米。它的突出优点是当传感器或探测器分散布置在较长距离上时,可简化布线和节省大量传输线。从某种角度上说,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可靠性。该技术已应用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传送分级的频率信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证实了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送问题一直是多屏显示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主控机到子服务器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送,这些数据结构复杂,并可能随用户需求改变而改变。如何既高效又灵活地传送数据,并做到良好的适应性,成为问题的关键。传统的记录型包格式定义虽然直观、快捷,却受制于记录包的具体语义和用户的不同需求,适用性不好,往往对每一个具体的多屏显示系统都需要设计单独的网络传送组件,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化的需要。本探讨基于对象的网络传送机制,力图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解决网络传送问题,有利于设计、维护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STEP-NC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STEP-NC的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能够验证STEP-NC数控程序、模拟实际系统运行。讨论了仿真系统的译码器、基于特征的加工数据库、实体建模以及仿真驱动等组成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介绍了仿真系统的建模工具V isua l C 和O penGL。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对于STEP-NC数控加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中几种典型对刀操作方法,对在对刀过程中主要功能模块做概述性的描述,并对它在数控程序编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数控加工仿真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是提高数控机床使用效率的关键,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周期和效益。传统的检查方法是在数控机床上进行试初,既费时又费力。而利用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刀心轨迹,进行加工仿真,来验证数控加工程序的正确性,既方便又快捷。本文介绍了平面类零件数控加工仿真程序设计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PC机与数控机床CNC系统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通用微型机与数控机床CNC系统之间通讯的具体实现方法,完成数控加工程序的直接输入/输出。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控加工的整体叶轮类的发动机后排整流器是数控加工航空零件中难度最高的零件之一。本文叙述了在两座标联动的三座标数控铣床上加工该零件叶片的三维曲面的一种方法。数控加工结果表明这种加工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工程陶瓷型面的超声磨削装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工程陶瓷三维型面的加工为例 ,介绍了超声磨削装置的结构、变幅杆及其系统设计 ,推导了用于数控加工的超声磨削装置变幅杆设计的数学模型。最后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范例进行了验证 ,两者结果基本吻合 ,并在相关研究项目的设计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作者在DOS上开发的多任务远程通讯系统,它可以实现微机之间的远程数据传送、命令控制、定时收发等功能。该程序常驻内存,在后台进行数据通讯。在数据传送期间用户仍可执行DOS命令或继续执行程序,在DOS上实现了多任务的并发。该系统具有与程序员和用户的两套接口,用户通过命令调用其功能,而程序员可在汇编,C,FOXBASE等语言源程序中实现后台数据通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式曲线类零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机械工业、航空航海等领域,比如各种把手、子弹头等。在近几年的高校数控技能竞赛中,也逐渐出现公式曲线类的零件加工内容,比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正弦曲线等。要想对这些公式曲线类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关键点是正确编制其加工程序。数控车床有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等简单线条的加工功能,但没有公式曲线类零件的插补指令,因此无法直接用某一插补指令直接加工出来。针对此种情况就编程方法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数字双闭环瞬时值控制逆变器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双闭环控制通过电流环的无差拍控制实现对负载扰动的抑制,从而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但由于没有实现电压的无差拍控制,稳态精度不够理想。本文在介绍电容电流瞬时值反馈控制逆变器数字双闭环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数字双环控制逆变器外特性的因素。滤波电感参数的实际偏差和直流电压的波动对逆变器的外特性有较大影响。通过适当的参数设计和在控制器中引入直流电压的解耦控制可以解决在实际参数与控制器参数不一致时输出电压精度不高的问题。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尤其是加入直流电压解耦控制明显提高了逆变器的输出稳态精度。  相似文献   

12.
综合低空突防系统分布式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满足综合低空空防系统试飞验证的需要,开发了一套基于局域网(LAN)环境的综合空突防系统分布式仿真平台。该平台将数字地图地面站、TF/TA计算机、三维显示图形工作站连接在一起,各自完成相应的功能,并由数字地图地面站作为控制中心监控和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行,实现了综合低空突防系统的一体化仿真。通过运用Socket编程和DCOM技术,实现了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通讯和信息传输。整个系统在局域网、跨平台环境下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3.
自行设计了吸气式篦齿换热风洞并对篦齿腔内部旋涡分布及流场和篦齿顶板换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测出了在不同雷诺数和齿隙比篦齿腔中旋涡分布和顶板换热规律。从机理上分析了雷诺数和齿隙比对篦齿腔内流动旋涡分布及顶板表面局部换热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功能强大的C语言比较,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Delphi所采用语系Object Pascal中丰富的指针操作、位运算和编译预处理的特点和用法,用于指导Delphi程序员编写高质量的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15.
功率因数校正的数字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管Boost型PFC电路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电流断续、电流临界连续和电流连续3种工作模态,详细讨论了数字控制PFC的实现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分别给出了样机实验结果;此外,结合MC56F8013的外设资源特点,给出了基于DSP的PFC详细的系统接口设计,包括PWM控制策略和同步控制AD采样环节.对PFC的数字控制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完整数字控制解决方案,为功率因数的数字控制技术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的新型双凸极电机的控制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双凸极电机是一种新型交流无刷电机,它具有结构简单、高可靠性和高速运行能力的优点。本文介绍了基于DSP的双凸极电机调速系统。文中首先介绍了双凸极电机系统的控制原理,为了提高电机的平均输出转矩,利用Pspice软件仿真双凸极电机平均输出转矩与换相角之间的关系曲线,然后分别从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双凸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最后以实验室一台6/4结构双凸极电机为例,设计构成了一套数字控制双凸极电机调速系统,并进行了系统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数字控制和双凸极电机的结合体现出很好的调速性能。  相似文献   

17.
传递矩阵法求梁的变形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传递矩阵法求梁的变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传递矩阵法不仅概念简单 ,格式统一 ,便于上机操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它与材料力学中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 ,将能够自然地渗透现代工程广为应用的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对当前探讨课程内容如何进行创新处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FL-3风洞喷流试验高精度数字阀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介绍了FL-3风洞喷流、带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试验中用于流量和压力控制的数字阀系统的设计,包括技术指标、总体方案、通断阀门的类型和喷管的气动设计等。地面调试结果表明:数字阀系统设计合理,喷流流量绝对控制精度小于±5g/s,且控制时间快、效果平稳,满足了FL-3风洞喷流、TPS试验流量压力精确快速控制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风洞供气试验所需的指标越发苛刻,模拟调节阀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同时针对目前PCM数字阀和PWM数字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PCM+PWM数字阀,通过PCM数字阀提供基准流量,PWM数字阀在基准流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脉宽调节,以满足供气试验的要求。文中介绍了数字阀的研究现状、设计指标、喷嘴的类型选择和结构设计、喉道面积的分配、电磁阀参数计算和型号选择,以及基于PID的流量调节运算方法,并通过多次调试、优化参数,性能测试,最终开展了多项供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数字阀在风洞供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是成功的,试验流量绝对控制精度优于±3g/s,且响应时间短、调节范围宽和可靠稳定等特点为风洞供气试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脉冲风洞中,和15.5,相应雷诺数的来流条件下,分别用平板和平头圆柱模型测量了狭窄缝隙内的详细热流分布。缝隙宽2mm,深25mm,模型攻角缝隙相对气流的偏转角β=0°~90°。本文给出了缝内典型热流分布结果,讨论了马赫数、攻角和偏转角对缝内热流分布的影响并与现有计算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