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邱菊 《飞机设计》2005,(4):7-10
简要介绍了三翼面布局的飞机以及直接力控制的基本原理,某三翼面战斗机气动计算证实了直接力控制的可行性,最后总结了三翼面布局。  相似文献   

2.
三翼面战斗机以及三翼面翼身融合战斗机建模后,运用曲面像素法进行隐身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三翼面翼身融合飞机比三翼面飞机侧面隐身大幅度下降,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静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对三翼面布局飞机进行飞行载荷分析,研究了平尾升降舵和前翼操纵面协调偏转关系的变化和动压变化,对配平关系和气动面载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尾升降舵和前翼操纵面协调偏转关系对于配平和前翼、平尾的载荷分布有重要影响,在开展这类飞机的气动性能和结构强度设计时,有必要通过特殊方法(如优化方法)对协调偏转关系进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对飞机的翼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如何将气动载荷有效地加载到有限元模型上至关重要。研究翼面结构中气动结点载荷向有限元结点载荷转换的三种分配方法:三点排、四点排、多点排,并使用这三种方法对翼面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满足总载荷相同、总压心相同,且满足载荷分配要求;多点排方法不仅能适用于极端条件下的载荷分配且算法实现简单、计算效率高、理论依据强,还能实现载荷加载点位置的自由选取,四点排、三点排依次次之。所得结论可为结构有限元计算的载荷前处理和拓扑优化中的载荷分配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翼面结构有限元模型节点气动载荷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节点载荷转换方法,并用于某飞机各个翼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文中通过其中一个算例,证明该方法所计算的节点载荷,能够满足总载荷和总压心相同,并且符合气动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三翼面飞机前翼和平尾机动载荷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志鹏  万志强  杨超 《航空学报》2009,30(2):276-282
对三翼面飞机两种典型机动状态下的飞行载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适合三翼面飞机机动载荷优化配置的方法。讨论平尾升降舵与前翼操纵面之间的协调偏转率变化以及飞行动压变化,对配平参数、铰链力矩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指出协调偏转率变化会引起平尾升降舵和前翼操纵面的配平角度、铰链力矩以及平尾和前翼载荷分布的显著改变,在设计时应该对协调偏转率加以选择,从而对平尾和前翼的载荷进行综合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对于带有扭转角、上反角的翼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翼面高度计算,提出一种新算法,新算法可保证在扭转发生前后控制翼剖面翼型的绝对厚度(或相对厚度)值不变,且公式简洁,逻辑明晰,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扭转机翼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快速生成。  相似文献   

8.
翼面结冰对飞行品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 飞机在结冰条件下飞行,其未防护翼表面会结冰以及防冰系统失效时全翼面会结冰,翼面结冰后会导致飞机的气动力变化,从而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CCAR25部明确规定,申请结冰条件下使用的飞机,必须满足其相关的条款要求,才能获得结冰条件下飞行的合格证。在结冰条件下,必须分析飞机的飞行品质影响,以及飞机是否能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解耦控制与飞机敏捷性机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强  高浩 《飞行力学》1995,13(3):37-44
首先介绍了以微分几何控制理论为基础的非线性系统解耦理论,给出了解耦控制律的综合方法及解耦闭环系统平衡点的计算方法,并对解耦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随后用非线性解耦理论研究了飞机非线性运动的三种解耦运动模式,并讨论了飞机非线性解耦控制规律的线性近似解,最后用飞机非线性运动的三种解耦运动模式实现了三种形式的敏捷性机动,结果是满意的。为飞机敏捷性,直接力控制和过失速机动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简要叙述了特性结构配置及奇异摄动法,介绍了用系统回差矩阵奇异值计算各回路幅值裕量、相位裕量的稳定变化范围,最后以某飞机纵向小扰动运动为例,设计直接力控制律,分析了两种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控制系统鲁棒性,展示了上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型导弹出现的翼面细微裂纹故障,分析了裂纹的形成机理,计算了翼面裂纹扩展速度和可使用循环次数,认为裂纹在导弹挂飞时不会进一步扩展,在机动飞行时仍可承受较多的脉动循环周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三翼面局为载体,着重介绍了改善低速大迎角纵横向气动性能的措施;给出了机头,前升力面,后升力面及立尾等部件的气动布局设计特征及参数规律;指出带前翼延伸边条的前体布置和中等后体边条/大后掠小平尾/后体边条上双立尾的后体布局是既有利于改善低速大迎角性能又有利于减小超音速阻力的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13.
飞机直接侧力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直接侧力控制可消除常规飞机在航迹操纵方面的不足,并产生某些新的运动模式,这对横航向运动优点更为突出。文中首先对飞机直接侧力控制的三种基本运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然后简述了用特征结构配置和模型跟踪技术计算反馈和前馈增益以设计输出解耦控制系统的主要步骤。最后以CitattonⅡ型飞机为算例,设计了其直接侧力控制律。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说明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对直接侧力控制律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全动翼面的非线性环节,并以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精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地面共振试验系统——VXI-640系统为试验手段,运用多点正弦激励下的相位共振法对某型飞机全动翼面进行了模态测试,试验模态纯度高正交性好。以试验模态为数据依据,采用三种气动模型对某型飞机全动翼面进行了颤振分析,分析结果合理,从而论证了基于高精度GVT试验模态进行颤振分析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基于GVT试验设计技术和共振试验虚拟技术,分析了未来利用修正GVT试验数据进行颤振分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复合材料面板全高度蜂窝夹层翼面结构,基于MSC. Patran/Nastran创建了翼面有限元模型,对均布载荷作用下的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翼面结构最大位移2. 79 mm,曲屈载荷33. 7 kN。工程方法计算得到翼面结构曲屈应变1 308. 6με。静强度试验中实测翼面最大位移2. 81 mm。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夹层翼面结构,最大位移值偏差约0. 7%,证明了仿真分析模型的合理性,为该类型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志冰  张秀林  王家兴  史静平 《航空学报》2021,42(8):525840-525840
传统舰载机采用纵杆控制迎角,油门杆控制下滑的着舰控制方式存在着操纵通道功能耦合,航迹与姿态耦合,着舰精度不高等多种不足。受舰尾流扰动、航母甲板运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飞行员需要进行高频次的下滑修正操纵,身心负担极重。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美军魔毯技术(MAGIC CARPET)系统构成与着舰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三翼面布局飞机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操纵面控制分配的综合直接力控制(IDLC)人工着舰精确控制方法。仿真分析表明:基于特征结构配置(EA)解耦设计直接力着舰控制方法能够实现飞机纵向运动长周期模态与短周期模态的解耦、油门通道与纵杆通道的解耦,具有抑制舰尾流扰动、稳定飞机下滑状态、减小操纵负担的功能;而基于多操纵面控制分配的设计方案通过鸭翼正偏增升,不但充分发挥了三翼面布局飞机气动舵面增升控制的优势,还减小了平尾配平出舵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平尾上偏所带来的升力损失。  相似文献   

17.
关于“直接侧力控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直接侧力控制”的一般概念、“直接侧力控制”的各种模态及其解耦控制规律。以英国“PARIS”飞机为对象,借助数字与模拟计算机对“直接侧力控制”进行研究。研究及计算结果表明:飞机装有直接侧力发生器能产生定常偏航率为1.63度/秒,侧向加速度为0.45g,侧滑角为2.37°和侧滑速度为20.99英尺/秒的直接侧力,直接侧力控制是改善投射精度和飞行航跡控制的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柁  宋鹏飞  尹伟  杜星  任鹏 《航空学报》2022,(6):506-518
某工程襟缝翼运动机构疲劳试验采用大后退量、三段式(前襟、主襟、后襟)富勒襟翼结构,翼面运动为平动和转动的空间复合运动形式,具有多段重叠面积大、偏转速率变化大、剖面轨迹差异大等特点,使翼面运动过程中始终垂直于翼面的交变载荷同步精准施加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首次研发了一套空间复杂运动增升结构随动加载系统,包括翼面偏转、随动机构及协调加载等多套控制系统,涉及角度、位移、载荷、速度等多个控制参量,通过多系统多参量耦合同步控制技术,实现了翼面偏转自主控制及翼面交变载荷精准施加,保证了翼面加载点作动筒方向、载荷、翼面偏转角度实时协调同步,确保了翼面偏转全过程随动加载。测试结果显示:翼面运动过程载荷动态误差小于3%,此随动加载系统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吴永红 《飞行试验》2001,17(4):8-10
针对某型机活动翼面在地面颤振激励试验中出现的旋转频率降低现象,较详细地分析了活动翼面间隙对旋转频率的影响,最终找出了使活动翼面旋转频率降低的原因,并用间隙测量试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直接力控制系统设计实践中遇到的直接力控制(DFC)飞机非常规响应耦合敏感性问题,借助闭环系统动力学和瞄准误差动力学理论进行推导与分析,进而通过实例计算,得出可供DFC系统设计及飞机飞行品质评定参考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