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系统级产品振动试验仿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元夫 《强度与环境》2003,30(4):59-62,39
本文利用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了振动台、试验夹具、系统级产品精细的有限元模型,对各部件模型进行了振动特性计算,并通过部件模态试验和振动试验结果及总体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多次修正,得到了总体有限元模型。根据此模型进行了产品的振动试验仿真,并用试验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系统级产品振动试验仿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实测数据是具有可比性的,振动响应的均方根值误差基本上小于lO%,功率谱曲线趋势近似,误差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可修系统试验数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齐次Poisson过程,特别是Weibull过程,在可靠性增长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虑了多个Weibull过程强度函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问题。在假定所有的形状参数相等的条件下,本文在Ⅰ型多台定数截尾、多台定时截尾和Ⅱ型多台定数截尾三种情况下,给出了检验假设H_0:α_1=α_2=…=a_k的小样本和大样本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再入飞行器系统综合环境可靠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系统进行多项环境和各分系统相互间作用的考核,实现系统的综合环境试验,在给定可靠性评定方案下,验证系统的实际可靠性,是当今一项先进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经多年研究,首先对再入飞行器系统实现了这项试验。从综合环境条件的确定、可靠性评定方案的建立、环境条件的模拟和控制等方面作了介绍,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有效性及复杂性,对此我国宇航界产生了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4.
正交试验法由于其直观、简单、有效,正在获得日益普遍的推广应用。然而各种书刊在正交试验的讲法上很不统一,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困难,影响着正交试验法的进一步推广。本文指出正交试验法的实质是多因素试验优化法,它能以尽可能少而分布均匀的试验条件通过分批试验逐步地“搜索”到最优解,而且不论实际问题有无交互作用均能适用。文章认为国内数学界倡导的正交试验方法,在安排试验因素时不去专门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对试验结果采用直观比较与分析,这是对国外正交试验方法的有效简化。正是这种简化才使正交试验法能在我国获得迅速普及与推广,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有效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空中插板逼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动机飞行试验台进气扰流装置由一组安装在被试发动机吊舱进气道内的插板组成,通过安装不同数量的插板可以在被试发动机进口造成10%~60%的6种堵塞比.通过采用在发动机飞行台试验吊舱进气道上安装进气扰流装置对被试发动机进行逼喘试验,探讨了飞行台发动机插板逼喘试验的试验程序和方法.为进行被试发动机空中插板逼喘试验,测量被试发动机进口流场压力分布,对发动机飞行台试验吊舱的过渡段壁面加装了静压座,并安装了总压测量耙,对被试发动机进口的总压、静压及动态压力进行测量.在试验过程中,首先进行均匀流场地面试验,获得均匀来流下被试发动机进口总压流场,然后再安装30%、40%及50%的插板进行被试发动机地面逼喘试验,最后安装40%的插板进行被试发动机空中逼喘试验.研究了在航空发动机飞行试验台上采用插板方式进行逼喘试验的方法,包括试验设备、测试方法、试验程序,并对地面和空中试验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构热强度虚拟试验平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描述了通过对地面热试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建模,构建结构热试验虚拟试验平台的技术途径.数学仿真的过程也就是确定模块特征参数的过程,模块的标准化也是虚拟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热环境虚拟试验验证平台的建立对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具有预示和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质量、缩短试验周期,加快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简单系统对不同振动过程的响应特性。通过对部分地区的汽车与火车的振动测量,说明了运输过程的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试验验证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针对高超音速飞行器三种典型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概念,详细阐述了热防护系统试验验证技术国内外进展。国外所开展的热防护系统验证试验项目,主要包括热物理性能试验、力学性能试验以及在热、压、振动、噪声、大气暴露、雷击等极端环境下的TPS结构耐久性试验三大类。简要介绍了热防护系统验证试验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国内在热防护系统试验验证技术方面的技术需求,阐明了我国热防护系统试验验证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扼要阐述了飞行器外挂物连投试验中用微机控制的测控自动化系统的原理、性能、软硬件设计和程序流程图。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串联的Maxwell摆作为主机构,可以实现地面上长时间、低速度的连续失重环境,解决了地面上长时间失重伴随的速度无限增大及加速度反弹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IFFCS)的模糊控制问题,首先给出了飞机纵向运动的火力/飞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讨论了基本模糊控制器的结构方案和设计过程,在分析了不同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对控制特性的影响后,对基本模糊控制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分段因子模糊控制器和经过一次修正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想,最后,对包含模糊控制器的IFFCS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IFFCS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Fuzzy-PID控制在高精度数字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uzzy控制已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但在高精度数字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还未见报导。本文通过分析Fuzzy控制和PID控制各自的特点,将Fuzzy控制和PID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智能调节器Fuzzy-PID控制器,它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调整时间短等优点,可同时兼顾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笔者将该控制器应用于高精度数字伺服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实例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静特性和一定的鲁棒性,而且控制算法简单,实现方便。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 2 .4m风洞现已投入使用。该风洞控制系统与国内现有风洞相比 ,控制执行系统多而复杂。该风洞成功地采用了所有试验工况M数与稳定段总压同时控制的运行方式。针对被控对象的复杂性 ,分别对神经网络控制、模型跟随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智能控制及智能学习控制在该风洞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种智能控制策略 ,调试结果说明该风洞采用的这种控制策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推导了Hammerstcin模型描述的一类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加权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器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在硫化罐温度和压力控制上。为提高该算法应用在工程上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两级控制思想──即先用本文推导的算法和常规多变量PID控制算法分别计算控制值,若两者计算结果差别不大,则认为自校正算法收敛,自校正计算控制值可直接输出;若两者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则认为自校正算法可能发散,这时可根据两种算法对控制值进行调整,然后输出调整后的控制值。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切削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适应切削的概念,针对学术界现存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阐述了自适应切削与自适应控制的联系与区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优化对象、采用的控制量、控制目标、采用的控制类型),对自适应切削进行了分类。研究了自适应切削所特有的关键技术,并对自适应切削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的自适应控制器具有低阶的控制结构和良好的控制性能,数字仿真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多机械手抓持一刚性物体的协调控制。考虑多机械手系统的动态模型不确定性,导出了物体位置的误差方程和内力的误差方程,给出了多机械手的混合位置/力协调学习控制策略,并对学习控制的收敛性进行了讨论。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在每次迭代学习后,通过修正系统的控制输入来改善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两个平面机械手抓持一物体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 2 .4m风洞中具有同步协调控制要求的子系统的特点 ,为了解决具有大质量、大惯性、大负载、负载严重不等以及风洞运行过程中有强烈气动干扰等特点的系统的同步协调控制问题 ,设计了一种同步控制器和一种智能误差补偿控制器 ,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使系统的同步协调控制指标优于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线性定常离散奇异摄动系统的分解降阶,并进行了系统基于最优离散调节器理论的组合状态反馈设计。为了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基于快子系统的龙伯格观测器设计方法。最后,用奇异摄动法具体设计了数字飞行控制系统(DFCS),并用微机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的一种自调整因子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IFFCS)模糊控制器因子的自调整问题。本文用降半凸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描述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与误差e的关系,提出了自调整因子模糊控制的一种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的控制效果是较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