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航空   23篇
航天技术   134篇
航天   1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嫦娥五号探测器月面采样封装任务需利用采样机械臂及其末端执行机构夹持样品容器,为克服非结构化月面环境对机械臂控制造成的不可知影响,确保精确夹持样品容器,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视觉伺服样品容器夹持的控制方法和系统。系统通过固定安装相机和"眼在手"相机协同获取机械臂末端执行机构以及样品容器特征,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机械臂末端执行机构位姿的控制参数进行估计,消除控制位姿的轨迹抖动,实现了对样品容器的精确夹持。最后,通过分析在轨月球样品容器被夹持过程的数据和图像,验证了该视觉伺服控制方法和系统设计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月球探测进展(2011-20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2011至2020年10年来中国月球探测的进展,重点介绍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科学探测成果,展望中国月球和行星探测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9月中旬,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千米外深空,传回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这些数据是嫦娥二号从月球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过程中,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γ射线谱仪等三种有效载荷开机,所获取的空间环境探测数据。根据工程总体安排,将于近日择机再次开启  相似文献   
4.
针对CE-1卫星精确的撞月时刻与撞月点坐标,首先通过探测器载波信号的本地相关处理技术,精确分析了载波信号在VLBI各测站的消失时刻,进而推算了卫星的撞月时刻;通过实时单向多普勒频移测量的事后分析,核实了卫星撞月过程中的飞行姿态演化;最后结合VLBI互相关时延与测距资料,经定位归算确定撞月点坐标。分析表明,CE-1卫星撞月时刻的误差为±5μs,撞月点坐标月面切向和三维定位误差分别约为0.274km和0.319km(1σ)。  相似文献   
5.
"嫦娥二号"卫星上装载了1台降落相机和3台监视相机,相机采用CMOS成像技术,突破了轻小型低功耗高度集成化相机设计技术、自动曝光技术、高速彩色图像静态压缩技术以及开窗和亚采样技术,对月面、卫星太阳翼展开、490N发动机工作以及定向天线展开等卫星关键动作进行了成功拍摄,是中国CMOS成像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承担为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后续预选着陆区实施精确探测的使命。截至2011年4月1日,它已安全运行180天,达到了半年的设计寿命,全面实现了既定的工作目标。在轨运行期间,"嫦娥二号"卫星分别在100 km×100 km的圆轨道和100 km×15 km的椭圆轨道进行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设计思想与结果、发射前检测与地面推扫成像试验.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仍采用与嫦娥一号相同的线阵推扫成像模式,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技术指标要求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地元分辨率由嫦娥一号的120m提高为嫦娥二号在100km圆轨上优于7m与在100km/15km椭圆轨道近月弧段...  相似文献   
8.
郑里 《国际太空》2010,(10):14-21
<正>□□与嫦娥-1任务相比,嫦娥-2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技术上,嫦娥-2共实现以下6大突破,这也是嫦娥-2的工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月面采样返回探测器推进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五号探测器承担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其飞行过程复杂,经历地月飞行、近月制动、环月变轨、月面软着陆、月面上升、月轨交会对接、月地入射等一系列过程,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对推进系统技术要求高。探测器采用了氦气增压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技术,在以往技术基础上,通过系统轻质化设计、研发新型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气瓶、优化贮箱结构设计及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更轻巧的姿控发动机设计等技术大幅度减轻了分系统干重,通过提升主发动机燃烧效率、提升贮箱排放效率及控制膜片压差、采用贮箱间连通管、精确控制管路流阻等技术提升了分系统性能,通过强化系统可靠性设计、面向高温环境的系统状态管理、研发耐高温发动机、在轨超压自主故障检测与控制、零夹气新型加注技术等手段增强了分系统可靠性。阐述了推进系统的研制过程、设计方案、技术特点、关键技术攻关情况,以及在轨飞行结果,并总结了推进技术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7,(12):42-43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不仅向世人敞开了展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窗口,而且向世人敞开了了解我国月球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