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95篇
航空   648篇
航天技术   227篇
综合类   52篇
航天   2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反推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永琴  何杰  苏三买 《航空动力学报》2019,34(11):2316-2323
为了研究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各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根据机构运动原理对反推力装置进行简化并建立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滑动整流罩位移与阻流门所受气动负荷为输入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得到了反推力装置各部件的位移、速度及受力特性曲线,并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尺寸参数下各部件特征点的运动轨迹和反推力装置负载力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反推力装置机构参数选择不合理时,各设计点会发生干涉现象并导致机构无法运动;机构参数变化对负载力最大值影响尤为突出,在阻流门AC段长度值增大6%,阻流门CB段长度值减小9%的情况下,负载力正向最大值将增大19.53%,负向最大值增大12.67%。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可为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以及为反推力装置机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新型反推装置对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将机身简化为二维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来研究攻角、反推开度,以及风扇打开或关闭对飞行参数的影响,为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反推装置设计提供初步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反推闭合和风扇打开之后该机型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都会有较大增加;随着反推开度的增加,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也随之增加;来流攻角对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的气动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高动态低信噪比环境下卫星导航信号的捕获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及部分匹配滤波(PMF)的捕获方法。在该方法中,接收机首先利用PMF对接收信号做分段相干积分,随后借助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分段积分结果做离散快速FrFT,最后通过检测FrFT输出的峰值完成信号的捕获。由于具有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卫星导航信号在FrFT后呈现能量聚焦特性,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信号的长时间相干积分增益。同时对所提算法的捕获概率、平均捕获时间以及算法复杂度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验证。仿真表明,与传统的PMF-FFT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通过延长相干积分时间的方式有效提升高动态低信噪比卫星导航信号的捕获概率、降低捕获时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入射波电场为任意线极化时,平直地面反射波中左旋圆极化分量和右旋圆极化分量的数学描述,引入了地面对这类波的等效反射系数的概念,并给予了物理解释,讨论了应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Monthly median values of foF2, hmF2 and M(3000)F2 parameters, with hourly time interval resolution for the diurnal variation, obtained with DPS-4 digisonde observations at Hainan (19.4°N, 109.0°E) are used to study the low latitude ionospheric variation behavior.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ic Model (IRI) predictions. The time period coverage of the data us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is from March 2002 to February 2005. Our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1) In general, IRI predictions using CCIR and URSI coefficients follow well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f foF2. However, CCIR foF2 and URSI foF2 IRI predictions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 the observed results during most time period of the day, with the percentage difference ΔfoF2 (%) values changing between about −5% and −25%, whereas for a few hours around pre-sunrise, the IRI predictions generally overestimate the observational ones with ΔfoF2 (%) sometimes reaching as large as ∼30%.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IRI results and the observational ones is better for the year 2002 than for the other years. The best agreement between the IRI results and the observational ones is obtained in summer when using URSI coefficients, with the seasonal average values of ΔfoF2 (%) being within the limits of ±10%. (2) In general, the IRI predicted hmF2 values using CCIR M(3000)F2 option shows a poor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However, when using the measured M(3000)F2 as input, the diurnal variation pattern of hmF2 given by IRI2001 has a much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al one with the detailed fine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pre-sunrise and post-sunset peaks reproduced reasonably well.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IRI predicted hmF2 values using CCIR M(30,000)F2 option and the observational ones is worst for the afternoon to post-midnight hours for the high solar activity year 2002. During daytime hour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hmF2 values obtained with CCIR M(30,000)F2 option and the observational ones is best for summer seaso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observational hmF2 and that obtained with CCIR M(30,000)F2 option stem from the CCIR M(3000)F2 model, which does not produce the small scale structures observed in the measured M(3000)F2.  相似文献   
6.
根据空间平台拦截器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方程,基于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综合三维极小脱靶量与极小能量的最优控制律。给出了最优推力大小与方向控制,以及最优过渡时间和关机时刻确定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最优控制律控制精度高,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7.
根据同一推进剂不同结构的两种型号发动机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喷管内型面烧蚀对发动机能量影响,提出了在两种烧蚀率相差较大的材料之间镶嵌一种烧蚀率适中的材料,可减少喷管内型面的烧蚀,提高喷管推力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低动压着舰时动态跟踪及抑制舰尾气流扰动的性能为期望 ,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 (LMI)的 H∞ 控制理论 ,提出了保持由地速构成的迎角 αd 恒定的 H∞ 飞行 /推力综合控制增广模型结构。使飞机在接近舰尾处于雷达导引系统关闭的关键时刻 ,该系统仍有姿态保持及抑制气流扰动的优良性能 ,从而改变了传统设计需由导引系统纠正气流扰动而引起的轨迹偏离。基于工程应用 ,文中提出了 H∞ 控制器的降阶方法 ,进行了离散化实时仿真验证。仿真表明 ,本文开发的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相关理想序列和正交矩阵建立一类统一的具有零(低)相关区的扩频序列构造方法,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分析和证明。该类方法可通过序列和矩阵的任意选取,统一地构造二元、三元、多相、复数的ZCZ(LCZ)序列集,且构造简单、形式统一,通用性更好,适用于准同步CDMA(QS-CDMA)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激光击穿气体工质的机理,通过测量冲量耦合系数,比较了激光在不同压强下击穿不同惰性单原子气体(氩气、氦气)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原子序数较大的无机气体原子可以电离出更多的电子,从而击穿阈值更低,激光能量转化为爆轰波能量的能量转化效率更高,冲量耦合系数就越大,同样条件下更容易击穿。推进剂气体不同,冲量耦合系数差别较大。测量摆角对结果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