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09篇
航空   626篇
航天技术   316篇
综合类   134篇
航天   5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杨朝旭  郭毅  雷廷万  李荣冰 《航空学报》2020,41(6):523456-523456
可控的过失速机动是先进战斗机超机动性能的重要标志,飞机飞行包线的扩大已超出传统的大气数据系统测量范围,可靠的迎角、侧滑角、总压、静压等飞行大气数据是制约先进战斗机过失速机动中飞行控制的关键因素。以中国推力矢量验证机为对象,基于过失速机动飞行试验的数据,开展大气参数估计与验证研究。结合过失速机动的时间与空间特性,研究了基于风速、地速、空速矢量和惯性姿态、导航参数的大气参数融合计算方法;针对过失速大迎角状态下飞机周围气流非定常、模型非线性导致的融合大气参数误差的复杂特性,进一步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对机动状态融合迎角、侧滑角的强非线性误差进行拟合。仿真和飞行试验表明:该方法可在大迎角飞行状态下实现主要大气参数的融合估计,过失速机动过程中融合迎角误差优于2.3°,融合得到的大气参数可为过失速大迎角机动飞行控制提供可靠的大气参数状态反馈。  相似文献   
2.
粒子图像测速(PIV)作为一种流体力学实验技术,能够从流体图像中获取全局、定量的速度场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设计用于粒子图像测速的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借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用于运动估计的光流神经网络,采用人工合成的粒子图像数据集进行监督学习训练,从而获得适用于流体运动估计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且能够高效地提供单像素级别分辨率的速度场。文中采用人工合成的湍流流场粒子图像进行初步实验评估,并讨论PIV神经网络的隐藏层输出和内在原理,同时将训练而成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的相关分析法、光流法对比;随后进行射流流场测速实验,验证深度神经网络PIV的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粒子图像测速在精度、分辨率、计算效率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信号参数估计是许多领域 (如雷达、通信、导航和声钠等 )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文中证明 ,牛顿法是实现频率 (η)和频率变化 (β)最大似然估值器的快速有效算法 ,并且详细分析了牛顿估值器的性能。研究证明 ,对于牛顿法 ,(η,β)是以三次方律收敛于真值 (η,β)的。模拟结果表明 ,当输出信噪比 ( SNR) o≥ 15 d B时 ,估计量的均方误差 ( MSE)达到Cramer- Rao界  相似文献   
8.
依据山农的经典论证方法 ,证明山农信道容量定理仅适用于低通信道 ,不适用于带通信道。对于带通信道 ,信道容量将随信道通带的中心频率而改变。所以带通信道的信道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统一S波段测控信道调制指数设计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测距音提取滤波器以及返回噪声对统一S波段卫星测控信道的影响,采用图解和数学分析两种方法详细分析了已调载波的功率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在有、无测距音提取滤波器两种情况下,调制指数的设计方程  相似文献   
10.
对文[1]提出的一种扩频体制的方案的抗白噪声干扰性能进行了分析,证明扩频体制确实没有比不扩频情况有更强的抗白噪声干扰性能。最后又给出了这一结论的另一种理论证明。在文末,提出一个疑问:扩频体制牺牲大量带宽而没有获得信噪比增益,这和山农信道容量公式得出的“带宽与信噪比互换”结论如何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