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246篇
航空   1239篇
航天技术   53篇
综合类   197篇
航天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4):1192-1205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bristle pack position on the rotor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ush-labyrinth seals is not sufficient. To this end, two kinds of brush-labyrinth seals for the bristle pack element installed upstream of the labyrinth teeth named BSU and installed downstream of the labyrinth teeth called BS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ristle pack position on the rotor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ush-labyrinth seals.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combining the porous medium model and the whirling rotor method, the rotor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SU and BSD at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four kinds of pressure ratios, five kinds of inlet preswirl speeds and four kinds of rotor spinning speeds were conducted.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for the different seal configurations are different. The direct stiffness, cross-coupled stiffness and direct damping of the BSU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BSD. The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BSU are more insensitive to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var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al stability, the BSU is a better brush-labyrinth seal configuration at high pressure ratio, high positive preswirl or high rotor spinning speed conditions. While in the case of low pressure ratio, low positive preswirl or low rotor spinning speed conditions, the BSD is a better choice.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组合自由尾流 / CFD方法用于悬停旋翼流动的 CFD解中以考虑实际尾流的作用 .用文中描述的尾流分析方法研究了螺旋尖涡的运动 .首先从广义尾流模型开始 ,用半经验公式模化了涡核对旋翼尾流的作用 ;然后在环量收敛和尾迹收敛的条件下完成了自由尾迹计算 ;最后应用 Jameson有限体积龙格 -库塔推进格式求解了欧拉方程 .所得结果与相关文献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水泵内部流动实质上是复杂的三维非稳定流动 ,它对水泵性能及结构振动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一种求解这种复杂内流动的数值方法。三维雷诺数平均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 3-D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以及标准 k-ε的方程用于描述水泵内非定常紊流流场。系统特性方程与水泵的 CFD模型相结合以考虑流体在管道中的加速 ;采用任意滑移网格界面模拟叶轮和静止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 ;将整个叶轮作为分析对象 ,以考虑失速情况下流动的周向非对称。这些技术的结合包括了水泵内非稳定流动的物理实质。一台实验数据比较齐全的离心式 -扩压器水泵被用于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4.
直升机经典颤振分析是研究刚性桨叶的最低阶挥舞模态与最低阶扭转模态的耦合不稳定性。经过直升机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工程上实用的计算方法。这套方法是建立在金属铰接式旋翼之上。本文计算分析了某型机旋翼主桨叶翼型由NACA0012改进为TSAGI 12.XX翼型后旋翼的经典颤振。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目的是寻求利用智能旋翼概念,将自适应随波前馈控制器应用于直升机旋翼的主动实时振动控制的可行性研究,但自适应控触所需参考信号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获得。本提出利用旋转变压器拾取直升机桨叶旋转信号作为参考信号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实现旋转桨叶和机体之间的双向多路信号的可靠传输,以组成智能旋翼闭环控制系统,本提出了一种非接触信号传输方法,并进行了实时振动控制试验,以验证控制策略、信号传输方法和智能旋翼概念.最后,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进行高效控制应当如何选择控制参数问题.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旋翼桨叶气弹稳定性试验采用的试验模型,试验设备,试验状态和试验方法。重点论述了先进旋翼的结构形式,以及简单可靠的周期变矩激振方法。试验用液压作动简对自动倾斜器的不动环激振,共进行46种状态结果,其结果符合要求,与理论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该项试验的激振方法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可直接用于直升机型号研制中的旋翼气弹稳定性试验,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旋翼气弹稳定性试验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介绍测定转动旋翼模型动柔度的试验方案、试验程序,综述以作者自行设计的旋翼模型进行试验所得到的结果及其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方案与方法是可行的,理论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迷宫密封—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松涛  许庆余 《航空学报》2003,24(3):226-229
 研究迷宫密封—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在不平衡量激励下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存在不平衡量的转子在旋转过程中受到周期激励,低转速时,转子作与激励同频率的周期运动,随着转速的提高,达到一定阈值时周期运动开始失稳。对迷宫密封的气动力采用Muszynska 非线性力学模型,支承采用短轴承,用打靶法求解转子运动周期解,并根据Floquet 理论分析了周期解的稳定性及失稳后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油膜支承裂纹转子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方义  许庆余  华军 《航空学报》2002,23(3):237-240
 以具有无限长轴承和无限短轴承支承的横向裂纹转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非线性油膜力与横向裂纹联合作用时,Jeffcott转子的动力特性,并将其与刚性支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轴承油膜力的存在对裂纹转子的振动影响较大,一般将降低转子的振动,这样势必增加转子裂纹故障诊断的难度。所以,在进行裂纹转子的故障诊断时,必须考虑到支承条件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转子分区循环对称接触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光弹实验表明了端齿连接转子受力的分区循环对称性。针对这~特性建立了各循环对称分区的循环对称接触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并利用叠加原理将各循环对称分区间过渡区化为几个小规模的循环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