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航空   3篇
航天   20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简要介绍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概念,以及西门子楼宇自动化系统技术特点,并以江苏东航综合食品楼楼宇自动化系统配置为例,阐述楼宇自控系统对智能大厦设备设施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下视搜索状态机载MPRF雷达的地杂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脉冲重复频率雷达工作在空-空下视状态时地杂波对其性能影响极强。从天线主波束和旁瓣上收到的杂波回波会增加虚警数。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零电流开关(ZCS)作辅助开关而主开关为零电压转换(ZVT)的软开关BOOST变换器;介绍并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区间;讨论了设计思路;演示了一个采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600W10KHz380V输出、交流-直流的BOOST变换器构成的功率因素校正器所获得的实验结果的设计例子。结果表明,在整个规定的线路和负载条件下,辅助开关维持ZCS的同时主开关保持ZVT。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5瓦/发组件的有关约束条件、设计方案和工艺技术。用实例说明国际研究局在设计和加工原型组件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着重介绍DRA设计的适用于发射级的4瓦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功率放大器。讨论了随着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组件所能获得的潜在优点。  相似文献   
5.
中性点谐振接地实施过程中,电容电流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本文根据补偿电网的等值接线图、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及电流向量变化图加以分析,提出一种新的电容电流的实测方法,并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正在研究的是一种民用直升机的障碍探测和告警系统。红外摄像机和94GHz毫米波(MMW)雷达可作为它的探测器。已经制成一部试验雷达来检测传输特性和障碍探测性能。用94GHz Vivaldi天线来制造小型雷达天线。测试结果已证明该试验FMCW雷达具有令人满意的探测距离和精度。它还证明Vivaldi天线在90~100GHz频率范围内工作良好。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系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本文结合禄口机场供电系统实际问题,在供电可靠性、设备及人身安全、继电保护选择性、通信干扰与电磁兼容、绝缘水平、电缆网络等方面综合分析中性点经谐振接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Guerci  J.R  刘克华 《空载雷达》2001,(4):56-6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处理策略,它采用最佳的与信号有关的降秩来解决三维STAP(空时自适应处理)冷、热杂波抑制问题。虽然只采用空间(角度)PRI时间(多普勒)自由度,常规的二维STAP也能抑制单站(“冷”)杂波和直接路径干扰,然而,要抑制由干扰源地形散射干扰造成的所谓“热”杂波,还需要附加“快时间”自由度(在接收机带宽的倒数量级上)。引入了三维旁瓣对消器(Wiener滤波器)的多级分解,以评估降秩的理论性能限,并验证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紧密干扰压缩的可能性比主分量方法获得的可能性最大。采用基于DTED测量的高保真模拟数据集合说明了3D STAP的多级Wiener滤波方法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SAR)杂波特性可采用杂波的单点统计和相关结构来描述,二者在目标检测应用中均应有用。与SAR杂波有关的非高斯分布按一种极简单的方法可归纳到基于单点统计的检测方案中。然而与相关非高斯分布的解析计算有关的困难妨碍着相关结构的使用。本文根据近似于数域中杂波统计的相关高斯混合分布提出一种相关雷达杂波的一般模型。由于该模型是以具有易处理封闭表达式的多变量高斯分布的加权总和为基础的。所以,模型的解析计算是可能的,论证了由这种方法改善了的目标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0.
Cryptoendolith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pilithic lichen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ppropriate candidates for the scenario of lithopanspermia, which proposes a natural interplanetary exchange of organisms by means of rocks that have been impact ejected from their planet of origin. So far, the hardiness of these terrestrial organisms in the severe and hostile conditions of space has not been tested ove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A first long-term (1.5 years) exposure experiment in space was performed with a variety of rock-colonizing eukaryotic organisms at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n board the European EXPOSE-E facility. Organisms were selected that are especially adapted to cop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xtremes of their natural habitats. It was found that some-but not all-of those most robust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extremely hostile regions on Earth are also partially resistant to the even more hostile environment of outer space, including high vacuum,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the full spectrum of extraterrestrial sola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cosmic ionizing radiation. Although the reported experimental period of 1.5 years in space is not comparable with the time spans of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years believed to be required for lithopanspermia, our data provide first evidence of the differential hardiness of cryptoendolithic communities in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