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航天   2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液氢作为火箭推进剂的燃料,在国际上早被广泛使用。美国航天飞机为主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推进剂就是54m3液氢和145m3液氧。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制和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就使用了这种高能低温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氢的易燃易爆特性是其安全使用最主要的危险。国内外在其生产、贮存、使用、发射等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爆炸事故。现将其中14例事故汇集如下,其中大多数为美国航宇局发生的事故,每起事故只列出事故及其原因,为的是引以为训。1.液氢容器排气口爆燃事故:在一次用0.25MPa表…  相似文献   
2.
国外地地弹道导弹现状及新特点郑治仁世界地地弹道导弹的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主要表现是以美国、俄罗斯一方将大量削减战略武器,并把战略重点转向对付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国家却大量、迅速扩散地地弹道导弹,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提高,从而形成“冷战”后...  相似文献   
3.
4.
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问世两年多来,由于美国大加宣扬,有关报道连篇累牍,特别是近一年多来,美国在定向能、动能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而苏联在太空的军事活动一贯是秘而不宣,对美国的“星球  相似文献   
5.
液体推进剂防火防爆问题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起液体推进剂的着火爆炸,人们难免心有余悸。无论是导弹还是运载火箭的着火爆炸造成的巨大损失总令人们久久难忘。美国大力神2导弹(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无水肼共144吨)1980年9月19日、1965年8月先后发生的两次爆炸不仅使弹井皆毁,还造成两个阵地54人死亡、21人受...  相似文献   
6.
当前,美苏在不断提高现有导弹发射并抗力的同时,正竞相研制超加固发射井。那么,导弹发射井抗力与生存能力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美苏现役洲际导弹发射井的抗力、生存能力如何?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曾几何时,认为到八十年代发射井将没有生存能力的美国,为什么又如此热心地搞超加固发射井?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自“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有一些人便认为地球上的战略核力量已经成为多余的了,说该计划实现后战略进攻武器已无什么用途,象法国、英国、中国这样的中等核国家也没有必要保留、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了。其实并非如此。首先,目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建立百分之百有效的反导防御系统。就是“星球大战”计划最热心的鼓吹者也承认,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拦截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一百。据美国有关专家估计,总的拦截率不会超过90%,而苏联战略核武库中10%的武器就足以使美国遭受毁灭性打击。1985年9月,美国国会  相似文献   
8.
当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两个领域内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一方面,是围绕“星球大战”计划,美国负责国际安全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理·珀尔1986年5月12日说,美国“星球大战”体系中的部分系统可能在九十年代部署;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5月8日强调,美国部署打击性太空武器也夺取不了苏联的军事优势。另一方面,在地球上的战略进攻武器方面,也展开了激烈争夺,并且出现了如下几个引入注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在发射井内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已有近35年的历史。导弹技术的每一项重大进展,侦察水平、突防能力、特别是命中精度的提高,总要导致对发射井的一场争论和继之而来的革新。其焦点,无不围绕着生存能力这一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1960年10月,苏联在一次导弹发射试验中,一枚满载液体推进剂的导弹在发射台上爆炸。300多人被炸死。苏联战略火箭军总司令涅德林也在这次事帮中丧身。1965年8月,美国小石城的一个大力神导弹发射井,以大力神Ⅱ导弹替换大力神Ⅰ导弹时,一名焊接工人的焊枪戳破了输送液体燃烧剂的软管,导致一场着火爆炸事故,造成53人死亡。1980年9月,还是在小石城的一个大力神Ⅱ导弹发射井,一名技师将一个1.35公斤重的扳手套筒从距井底21.3米的第三层工作平台上掉了下去,由井底反弹回来击中导弹第一级燃烧剂贮箱,使燃料蒸汽逸出,造成又一次大爆炸事故。弹井皆毁,直径16.8米、深47.3米的发射井成了直径75米的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