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19篇
航天技术   16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吸气式电推进系统作为有可能实现长寿命超低轨飞行的技术而被关注。根据不同轨道环境条件,采用管状结构进气道、以及机械增压的吸气方式,讨论了吸气式电推进系统所需的可行条件。分析表明,在轨高度180~240km,航天器所需总功耗与迎风面之比需要大于2kW/m2,电推力器比冲需大于4×104m/s,方可满足推阻平衡需求。分析得出,实现吸气式系统在地球轨道的运用,关键技术在于增加气体收集效率并且降低收集功耗,同时电推力器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针对轴流压气机系统中的分岔预测问题,基于简化的Moore-Greitzer 3阶压气机模型,分析了该系统中存在的分岔现象;利用最新发展的确定学习理论,对压气机系统随着γ参数变化出现的几种典型模态的相关系统动态进行辨识,并将所学知识保存成常值RBF神经网络以构成模式库;利用该模式库构建1组嵌入了常值RBF神经网络的动态估计器;将测试模式与估计器相比,得到1组残差,并利用动态模式识别方法的残差最小原则实现了对Pitchfork分岔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压电智能结构传感器/作动器位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压电主动结构振动控制当中传感器/作动器的位置优化问题。从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出发,在系统可控性、可观性Grammian矩阵特征值的基础上来描述性能指标,以控制能量最小化和传感能量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利用遗传算法(GE)进行优化计算,计算过程中对传感器/作动器的位置采用二进制编码加以描述。通过对一压电板结构的仿真计算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优化计算结果与枚举法结果完全相符,从而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2月,加拿大麦克唐纳·德特威勒联合公司(MDA)提出将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遥感卫星运营商数字全球公司(DigitalG lobe)并承担其12亿美元债务,创下全球卫星遥感市场商业收购最高金额记录。数字全球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分辨率商业成像卫星运营商,其被MDA公司收购是近年商业卫星遥感领域深刻变革下的标志性事件,将对未来卫星遥感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气位置对潜射航行体流体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均质平衡流理论,通过求解混合介质的RANS方程、SST湍流输运方程和各相之间的质量输运方程,开展了通气位置对潜射航行体流体动力特性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通气位置条件下空泡形态特性、表面压力分布以及阻力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当两个通气口间距增加到一定值后,在两个通气口之间区域空泡发生断裂,在断裂区域迎流面和背流面表面压力值升高,且在空泡断裂闭合位置出现压力峰值;在相同通气量条件下,随着通气口间距的增大,压差阻力系数和粘性阻力系数均呈减小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混合介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对开放空腔壳体垂直入水运动过程开展了数值研究,得到了压力场、速度场分布,空泡波动、闭合特征,空腔气体涨缩规律,以及流体动力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空腔结构在入水运动过程中对流场结构和流体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随气体涨缩同步进出开放端;开放端局部形成波动的压力源和周期性的压力场、速度场分布;入水空泡呈现波动形态,其扩展程度与开放端液体流速相关;空泡内形成气体漩涡,随空腔涨缩往返进出空泡,对空泡闭合具有抑制作用;流体动力呈波动变化规律,频率与气体涨缩频率一致,幅值与气体涨缩程度成正比。开放空腔结构在入水过程中空腔内气体发生涨缩运动,对流场结构和流体动力产生周期性扰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冲击、维持空泡及运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小卫星蓬勃发展为当前航天管理体系带来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国外小卫星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转变 进入21世纪,随着微电子、微机电和微光机电系统、新材料、先进制造、纳米技术等群体性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在基于一体化结构、即插即用、模块化等创新设计理念的牵引下,国外小卫星技术突飞猛进,芯片卫星、手机卫星、立方体卫星、母子卫星、分离模块航天器等概念层出不穷.小卫星发射数量持续增长,尤其在近两年呈爆炸性增长.2012、2013、2014和2015年全球分别发射小卫星49颗、138颗、162颗和149颗,分别占当年发射卫星总数的35%、64%、62%和58%.与20世纪相比,当前小卫星在功能密度、设计寿命、自主生存能力上均大幅提升,除了在技术验证、科学实验以及工程教育等传统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之外,还开始在对地观测与通信领域实现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9.
利用CFX对水下航行体流体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求解了混合介质的剪切压力输运湍流模型控制方程、雷诺-平均奈维尔-斯托克斯方程以及各相间的质量输运方程,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流动控制方案的水下航行体空泡形态特征、表面压力分布和阻力系数变化特性,讨论了不同参数对减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有横流作用的水下垂直发射航行体,多相流动控制不仅可以降低通气空泡的不对称性和航行体阻力,同时可以均匀迎流面和背流面压力,从而实现航行体多相流空泡形态及表面压力特性等的控制.此外,通气口的位置对减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征宇  蔡巧言  韩鹏鑫  王聪  潘豪  张广春  李栩进 《航空学报》2021,42(11):525050-525050
本文对重复使用运载器制导与控制技术进行综述。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天运载器重复使用的需求也日益剧增,具备可复用的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也一直是航天工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制导与控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回顾了全球范围内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进展,随后从不同的维度对其发展途径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从垂直起飞垂直着陆(VTVL)、垂直起飞水平着陆(VTHL)、水平起飞水平着陆(HTHL)等3个方面对制导与控制的需求进行了梳理。针对不同的起降模式,详细构建了完整的制导与控制模型、约束与目标函数,从而对比在不同场景下制导与控制的特点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在VTVL、VTHL、HTHL 3种工作方式下制导与控制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和比对。最后对本领域当前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并对推动重复使用运载器应用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