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12篇
航天技术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文实验研究了细长体模型在中等迎角下的初始分离问题。观察了不同头部形状的细长体在不同迎角下的分离流态。考察并分析了分离起始点的性质。观察到开式分离的存在,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开式分离可以起始于正常点。此外,在钝头和尖头模型上都出现了螺旋点形式的头部涡。它们或是闭式分离的起始点,或是奇点型开式分离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 LDV 技术在水槽中初步研究了静止和振动圆柱的尾迹特性。测量了尾迹中涡的脱落频率,振动圆柱与尾迹涡系统的频率锁定特性,静止及以锁定频率振动的圆柱尾迹中的平均速度和湍流度分布等,其结果与用热线技术测量的相符。  相似文献   
4.
前体边条控制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各种不同形状和安装位置的前体边条对前体涡进行控制,研究各种前体边条对全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斜切尾钝头旋成体的减阻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于底部切角为21°的钝头旋成体模型采用了一系列不同的底部隔板装置,对其减阻效果及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阻力系数的测量,研究了底部隔板的安装方式,隔板高度的变化等对阻力的影响。找到一种相当有效的减阻装置。通过进一步详细地测量底部压强和底部区的空间总压分布及流态显示,探讨了具有旋涡流动的近尾迹区流态特性及减阻机理。  相似文献   
6.
机身后体装置对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雪湔  麻树林 《航空学报》1991,12(8):435-438
1.引言 切尾运输机的机身后体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表面摩阻及诱导阻力。机身后体附近的绕流不仅影响飞机的阻力,而且对空中投放及空中加油也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得出底部附加隔板(减阻片)可起到减阻作用。现除了对减阻片的几何尺寸和安装位置需进行优化外,还需探索平尾上附加隔板以及后体台阶的减阻效果,以扩展减阻方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探空火箭、战术地地弹、地空弹及反坦克弹上广泛采用弹体绕纵轴旋转的方案,它可以克服非对称因素,并简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鸭翼控制的这种飞航式导弹的转速一般都比较低,每秒仅有几转到几十转。舵面随弹体旋转后引起的Magnus效应在飞航导弹设计中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舵面旋转的尾迹流场如何?这一尾迹对导弹的尾翼如何影响?至今我们没有查阅到有关实验资料。本文目的在于利用实验手段观察旋转舵面的尾迹流态,为旋转式飞航武器设计提供定性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8.
冯亚南  夏雪湔  刘日之 《航空学报》1990,11(12):588-591
1.引言 近代战斗机和战术导弹,为获得高机动性能,一般均在大迎用下飞行.众所周知弹翼涡的破裂对大迎角导弹气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影响涡破裂的因素是设计部门极为关  相似文献   
9.
对于尖拱形头部、钝形头部和尖顶椭圆形头部三个不同几何形状的细长体模型进行了大迎角流动显示。给出了随迎角增加细长体背风面空间涡系由对称发展至非对称,以及涡的破裂和涡的脱落等整个过程的水槽颜色液显示的流态照片,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模型上旋涡破裂的类型及涡破裂对于外界扰动的敏感性,风洞表面油流谱给出了钝头模型头部各种流态细节。  相似文献   
10.
对前缘后掠角为80°的细长三角翼,迎角为30°和40°时不同滚转角下前缘涡的静态特性,及摇滚过程中的动态旋涡特性进行了流态显示和摄影记录。结果表明:在相同滚转角下,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旋涡特性有相当大的差别;相对于静态而言翼摇滚过程中存在着旋涡特性的滞后效应;摇滚过程中旋涡垂向位置的滞后是明显的,而展向位置的滞后很小;还发现翼摇滚起始角对旋涡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