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7篇
航天技术   1篇
航天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给出一种智能故障诊断预报系统,论述了该系统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讨论了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报技术的意义和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组成和设计思想及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指出了该系统的应用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得到开槽管型药柱的近于恒面的燃烧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选择燃烧面积的方差作为目标函数,应用解析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单纯形法,同时改变多个设计变量,对开槽管型药柱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设计变量内径、槽深值减小,可以使燃烧面积的变化率减小;端面弧槽半径值增大,可以降低开槽的难度;槽长值增大,可以使燃烧面积的变化率减小;目标函数值的波动幅度减小,使燃烧面积的变化率减小,燃烧规律更趋于恒面性。   相似文献   
3.
王猛  张立佼  唐恩凌 《航空学报》2015,36(12):3876-3884
受径向曲率的影响,薄壁管壳遭受高速弹丸撞击产生的局部穿孔毁伤与薄板结构并不相同。本文利用LS-DYNA3D动力学程序,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相耦合的方法(SPH-FEM),对球形弹丸高速正撞击不同直径薄壁钢管的穿孔毁伤特性进行数值研究。根据小弹丸高速撞击薄板的物理力学性质,可把穿孔过程简化为初始流动扩孔和随后的惯性扩孔两个阶段,提出一种圆柱管壳高速正撞击穿孔的简化物理模型,并分析圆管直径对轴向孔径和径向孔径尺寸差值比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撞击速度为2~3 km/s时,薄壁钢管的正撞击穿孔略呈椭圆状,其轴向孔径尺寸稍大于径向孔径尺寸;随着薄壁钢管直径的增加,两个方向的孔径尺寸差值比减小。另外,薄壁钢管遭受小弹丸撞击穿孔后产生碎片云的分布形态受径向直径影响明显,相同撞击条件时,钢管直径越大,则产生碎片云的膨胀角和残余速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铝-铝超高速碰撞闪光现象的初步实验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恩凌  张庆明  张健 《航空学报》2009,30(10):1895-1900
 为了研究不同碰撞参数条件下超高速碰撞闪光的特点及闪光温度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高温计及附属实验测量系统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了超高速碰撞闪光的初步测量。根据Planck辐射的基本理论,对每次实验的碰撞闪光强度进行了4种波长的采集并对温度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了碰撞闪光温度历史。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弹丸、靶板材料均为LY12铝而言,碰撞角度(与靶板平面夹角)相同、碰撞速度在5.35~5.97 km/s范围内时,碰撞速度对碰撞闪光温度影响不明显;然而,碰撞速度相近,碰撞角度越大,碰撞闪光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化学镀镍沉积时间、镀层厚度、电镀次数等工艺条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提高化学镀镍修复极限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出化学镀镍工艺改进方案和新的化学镀镍修复极限。  相似文献   
6.
超高速碰撞闪光强度与碰撞速度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超高速碰撞过程中材料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时碰撞闪光强度与碰撞速度的关系,采用理论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碰撞闪光强度Ⅰ与碰撞速度v遵循指数关系.通过LY12铝弹丸超高速碰撞LY12铝靶实验验证了碰撞闪光强度Ⅰ与n的关系,且幂指数n值在3~4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引发铅铟扩散层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防止铅铟扩散层发黑、出现颗粒状镀层、扩散层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钛合金前处理工艺、镀液配方及镀后处理进行研究,发现钛合金在进行喷砂、活化、预镀镍、化学镀及热处理后,可获得耐磨性较好、结合力良好的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轨运行航天器在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带电粒子活动下诱发航天器表面梯度电势存在的客观现实,航天器在空间碎片的撞击下会诱发表面带电或深层电介质带电的航天器放电。为了在实验室模拟航天器表面存在电势差的真实情况,采用对航天器外表面分割的方法,在分割的表面间预留不同间距且在2靶板间加装电阻的方法创造具有梯度电势的高电势2A12铝板作为靶板。利用自行构建的梯度电势靶板的充放电测试系统、超高速相机采集系统和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开展高速撞击梯度电势2A12铝靶的实验室实验。实验中,弹丸以入射角度为60°(弹道与靶板平面的夹角)、撞击速度约为3 km/s的条件撞击间距分别为2、3、4和5 mm的2A12铝高电势靶板,利用电流探针和电压探针采集放电电流和放电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形成了高电势与低电势靶板间的放电通道,且在梯度电势靶板间距分别为2、3 mm时诱发了一次放电,放电电流随高低电势靶板间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在梯度电势靶板间距分别为4、5 mm时诱发了二次放电,放电电流随高低电势靶板间间距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